諸葛亮皇帝夢難圓,諸葛亮力圖組建荊州藉體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夷陵之戰失敗後,隻身逃回白帝城永安宮中的劉備,為悲憤和羞愧交加,痢疾小疾竟轉為沉疴。

自知將不久人世,從成都召來丞相諸葛亮托咐後事,口授了一道稀世遺詔:「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見《三國志·先主傳》)。

諸葛亮雖然想受「十錫」直接做皇帝,但是卻受複雜的形勢制約而難以實現。

以當時形勢觀察,諸葛亮根本無法做皇帝。

受涿州籍、益州籍兩股勢力的掣肘

劉備集團主要成員的構成,與曹魏、孫吳有很大不同,以曹操、曹丕為首的曹魏集團,是以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彰、曹真、曹休、夏侯尚等家族子弟為核心的,其他非曹姓成員則來之於五湖四海,不可能形成地域性的幫派勢力。

孫權集團的主要成員,大多來之於東南一隅,經歷孫堅、孫策、孫權三世而逐漸凝聚,也不可能形成地域性幫派勢力。

由於劉備經歷坎坷,這一集團的主要成員大體來之於三個方面,其一是涿州籍官員。

他們從劉備招幕兵勇參加鎮壓黃巾農民大起義開始,主要成員有關羽、張飛、趙雲、魏延、陳到、劉琰等將領,有糜竺、孫乾、簡雍等文臣。

這些人是久經失敗考驗,始終如一的死士,是棒打不散的「鐵哥兒們」。

其二是荊州籍官員,主要成員有諸葛亮,龐統、馬良、陳震、伊籍、廖立等謀臣文官,有黃忠、申耽、申儀、劉封、馮習、張南、霍峻等將領。

其三是益州籍官員,主要成員有許靖、秦宓、呂乂、彭羕、費詩等文官,有王連、張裔、楊洪、黃權、孟達、李恢、呂凱、馬忠、王平、張嶷、鄧芝、張翼、楊戲等將領,更有法正,李嚴等文可安邦、武可定國的全才。

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民階級的畛域觀念特別嚴重,它反映在社會政治領域,就是幫派意識,流氓階層則更為強烈。

以籍貫地域形成政治幫派的,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

劉備儘管出身於破落貴族,小時跡近於市井少年;圖謀自立中又以「投奔」作掩護,從而獲得「梟雄」這一十分醜惡的綽號。

但是劉備又是非常人,雖然其文治武功都很平平,但善於待下卻是突出的優點,具體表現在禮賢下士,通達寬容,知人善任,平易近人等方面,所以其核心成員雖來之三個方面,他都能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加以延攬和使用。

但是請注意,在成都自稱漢中王及稱帝之後,他派往外地鎮守一方的軍政大員,是以涿州籍為主。

劉封雖系荊州籍,但被劉備收為義子,這種血緣關係的無機延伸使他獲得了殊榮,自然成為涿州籍的重要成員,故而以副軍中朗將之職駐節上庸(今湖北房縣),統領宜都太守孟達,征北將軍申耽,西域太守申儀等,也成為藩屏皇室的一路諸侯。

文官中,涿州籍亦占重要地位,糜竺雖然才能平平,劉備奪得荊州後,仍拜其「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右,賞賜優寵,無與為此」。

(見《三國志·糜竺傳》)孫乾、簡雍等大致如此。

諸葛亮雖然籍貫山東沂南縣,但他是從荊州發達的,且和荊州士人源淵很深,從後來的作為看,他不僅自認荊州籍,且成為獨一無二的代表人物。

荊州籍中,龐統、黃忠等對奠定西蜀政權的貢獻最大,但龐統戰死於雒城,黃忠獲得後將軍爵位後不久病死,特別是關羽荊州失敗,劉備猇亭失敗時,荊州籍官員損失最大,侍中馬良被殺,大都(元帥)馮習、先鋒張南均死於戰場,申耽、申儀投降曹魏,殘留荊州籍官員之中,受到劉備晚年重用的,僅諸葛亮、董和兩人。

益州籍地位十分特殊,儘管他們與劉備交往其淺,但是劉備要把益州作為鞏固的後方,就不得不重用蜀人,自然要起用一大批素無淵源的益州籍軍政精英,法正以卓越的軍政才能和反戈投奔的功勞,被任命為京畿之地的「蜀郡太守,揚威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成為劉備麾下的第一人。

諸葛亮擔當丞相後,雖然強調「寬濟以猛」(即以嚴刑峻法替代劉璋時代的法制松馳)的治蜀原則,但對法正揚眉吐氣後,多次挾嫌報復殺人傷人的違法行徑,也只能緊閉雙眼聽之任之。

劉璋時的蜀郡太守許靖曾對劉備鼠首兩端,更加之徒負虛名缺乏才能,劉備雖然很蔑視,依然使他在三年中完成了仕途「三級跳」,即公元一一八年任左將軍長史,第二年任太傅,第三年又升為司徒,班列僅次於諸葛亮。

而鎮邊的將領中,益州籍亦為數不少,僅降庲都督一職,先後有鄧方、李恢、張翼、馬忠等;劉備東征孫吳時,率偏師於江北側應的鎮北將軍黃權也是益州籍;及至諸葛亮時代,益州籍的鄧芝、王平、張嶷、馬忠等,都以軍功才能成為西蜀的重要將領。

永安宮託孤並不只諸葛亮一人,而是「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而且加封其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見《三國志·李嚴傳》)相比較之下,荊州籍將領沒有了獨當一面的人物。

三種勢力只所以能較好地結合起來,都因為劉備的善於攏絡和平衡關係。

劉備之後,雖然諸葛亮掌握國柄,但是涿州籍、益州籍文武大員,依然把希望寄託於以劉禪為代表的蜀漢政權,榮辱與共,不可能默認皇權轉移。

壯大荊州籍難盡其意

由於西蜀在爭奪荊州中兩次慘敗,荊州籍文武大員已七零八落。

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諸葛亮就巧妙地利用劉備削弱涿州籍和益州籍力量。

關羽死後,劉封在涿州籍中的地位日顯突出,於是力勸劉備殺了他,理由則是:「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

」(見《三國志·劉封傳》)顯然,這不能成為殺人的正當理由,諸葛亮是注重法制的,法律懲罰得以事實做依據,而不能以將來的可能為口實。

力主殺掉劉封的原因,除了考慮到政權的穩定之外,當然有為自己掃除當國障礙的因素。

諸葛亮執政後,為重整壯大荊州籍煞費苦心。

此一時期中,涿州籍和益州籍官員雖多有不同程度的升遷,但遠不及荊州籍官員升遷的量大面廣,更趕不上令人吃驚的破格。

在荊州籍中,馬謖的身份最為特殊,他不僅有才,而且其兄馬良與諸葛亮有八拜之交(或者是兒女親家,故此馬良稱諸葛亮為尊兄,馬謖自然是諸葛亮的小兄弟)。

儘管劉備臨終時叮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見《三國志·馬謖傳》)劉備將一個邊遠地區的小太守獨獨提出來叮嚀,顯然考慮到他與馬良的特殊關係。

但劉備死後,立即將其從越嶲太守任上調回任相府參軍。

自此之後,「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同上)。

南征出師時,諸葛亮置送行的同僚於不顧,而將馬謖招上車輛行走了幾十里路程,這與其說有事相商,莫如說是一種姿態,是給馬謖以殊榮,並為之後的破格提拔營造氣氛。

果然,第一次北伐出師時,諸葛亮拒不聽取大家的推薦,將久經沙場,功績顯著的魏延、吳壹拋之腦後,任命從不曾染指軍旅的馬謖擔任先鋒,「統大眾在前。

」如果不是街亭失敗,馬謖在西蜀軍隊中的二把手地位會從此確立。

馬謖雖然被斬於漢中,但是並沒有遏制諸葛亮破格提拔荊州籍其他將領的意圖,襄陽人楊儀原是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投降關羽後任命為功曹,至劉備稱帝,僅得到沒有任所的弘農太守一個虛銜。

諸葛亮主政後不久,就將楊儀從地方官提拔為參軍,及至北伐時,升遷為長史,加封綏軍將軍,並以長史身份主管全軍的規劃布署和糧草的統籌分配,職務相當於今天的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長,與大將軍魏延有了平起平坐的職責。

姜維本是天水籍,其才能不過中等,由於在第一次北伐中投降過來,當然成為諸葛亮制約涿州籍和益州籍將領的一枚棋子,立即從中郎這下級軍官提拔為中監軍,繼而又升遷為征西將軍,並成為軍事上的接班人。

廖化是荊州襄陽籍,才能很一般,「西蜀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是老百姓對此人的客觀評價。

關羽任襄陽太守時,廖化為主簿,身陷東吳時思歸劉備,以詐死脫身。

由於這一節,被劉備破格使用,也不過任宜都太守。

諸葛亮主政以後,立即調任相府參軍,不久又升為「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剌史,封中鄉侯」,官任與功勳卓著的益州籍宿將張翼比肩而立。

荊州籍的文職官員升遷更快。

蔣琬是荊州零陵籍,劉備時僅為尚書郎,諸葛亮於建興元年開府治事,立即調蔣琬任東曹掾(組織部長),又遷為參軍,相府遷往漢中時,蔣琬和益州籍勛舊、相府長史張裔留在成都做代理丞相。

值得注意的是,張裔被吳國扣押時,是諸葛亮營救回來的,有活命之恩。

不久,蔣琬就將張裔長史一職取而代之,成了唯一的代丞相。

諸葛亮更在一封密奏中告訴劉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見《三國志·蔣琬傳》)費禕是荊州江夏籍,劉備時,僅是太子府舍人,後升為庶子,劉禪登基後任黃門侍郎。

如此低下的身份,自不列朝臣末端,也不與相府發生關係。

諸葛亮南征返回時,臣僚們在幾十里以外躬候迎接,這些人的職位年令都遠遠高於費禕,而「亮特命禕同載。

」將費禕叫上自己乘坐的車輛,不僅是一種殊榮,而且是一種暗示,是破格提拔重用的先聲,「由是眾人莫不易觀」(見《三國志·費禕傳》)(即從此之後,眾人都對費禕另眼高看了)果然,諸葛亮剛剛在丞相府坐下,就派費禕出使東吳,一回來即升為侍中,又升任相府參軍,繼而又中護軍、司馬的節節高升,並成為丞相一職的第三梯隊。

此外,荊州籍的董和、劉巴、陳震、董允等都被重用,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劉禪推薦的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是清一色的荊州籍。

換言之,就是要排除涿州籍、益州籍官員對朝政的干預,以便自己駐節漢中時,成都不生肘腑之變。

內憂外患已使諸葛亮焦頭爛額

諸葛亮時代,西蜀面臨非常複雜的局勢。

自荊州喪失之後,國土面積急驟縮小近一半,人力物力損失更多;而且丟失了進取中原的橋頭堡。

與曹魏和孫吳比較,西蜀已處於絕對劣勢。

猇亭慘敗後,軍隊數量和軍心士氣受到嚴重削弱和沉重打擊,正如他在《出師表》中估計的那樣:「今……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在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活動」日益嚴重。

乘劉備亡故之機,孟獲在南中,高定在越嶲,雍闓在建寧,朱褒在牂牁先後「反叛」,西蜀後方受到嚴重危脅。

公元二二三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取得勝利,並留下七擒七縱的佳活,但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活動」一直就沒有平息,見諸史籍的大端有:諸葛亮北還之後,「南夷復叛,殺害守將」(見《三國志·李恢傳》)。

公元二三一年,「南夷豪帥劉胄反,擾亂諸郡」(見《三國志·馬忠傳》)。

「越嶲郡自丞相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縣,去郡八百餘里,其郡徒有名而已」(見《三國志·張嶷傳》)。

「叛亂」始終熒繞於諸葛亮心頭,這裡所謂的「反叛」,實質是少數民族大起義。

由於繁重的兵役、徭役、賦稅,不堪忍受的內地民眾起來反抗者也時有發生,見諸史籍的大端有:「初,建寧郡殺太守正昂,縛太守張裔於吳」(見《三國志·馬忠傳》)。

建興五年,乘諸葛亮北駐漢中勉縣之機,「廣漢綿竹山賊張慕等鈔盜軍資,劫略吏民,嶷以都尉將兵討之」(見《三國志·張嶷傳》)等。

建興十一年,涪陵國人殺都尉反叛,(鄧)芝「率軍征討,即梟其渠帥」(見《三國志·鄧芝傳》)。

國內漢民的叛亂即漢民起義,說明民眾不堪繁重的兵役、徭役和賦稅,已無法照常地生活下去了。

在西蜀統治集團內部,皇權與相權矛盾已見端倪。

劉備時代結束時,荊州籍處於絕對弱勢,權中之權的軍權概為涿州籍和益州籍控制,從南征開始,諸葛亮雖從李嚴處接過軍權,但魏延、李嚴、趙雲、張嶷、吳壹等還在軍隊中居於主導地位,諸葛亮雖然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但對軍隊的指揮仍受著制約,因之不得不謹慎行事。

在諸葛亮的苦心經營下,荊州籍雖然逐漸恢復了元氣,但是在西蜀政權內,依然是三籍鼎立的局面。

在外有強敵威脅,內有民眾起義,統治集團內部又有兩籍掣肘這樣錯綜複雜的矛盾中,諸葛亮只有戰戰競競地謹慎再謹慎,才能使西蜀這隻破舟不至於傾覆,「諸葛一生唯謹慎」是後世的共同讚頌,卻都忽略了造成他謹慎性格的客觀環境。

要說將皇帝取而代之的艱難程度,曹操父子的經歷可啟示後人。

曹操從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起義兵討伐董卓開始,就在軍隊中形成以曹氏家族為核心的中樞集團,其領袖地位從不曾動搖。

隨著中國北方的統一,民眾對他已信賴依附,但他寧肯將皇袍當襯衣穿著,也絕不肯取皇位自代。

這除了心理障礙外,主要還是擔心發生意外的動亂。

在經歷了三十六年之後,曹丕才完成了這一過程。

曹丕將不當皇帝的假戲要演到那個份上,也是在製造輿論收攬民心,以便避免意外的社會震動。

身處各種複雜矛盾中的諸葛亮,一直到死,連軍權還未完全掌控,皇帝夢當然難圓了。

微信公眾號:管理顧問(guanli223),每個管理者及有志管理的人都在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勢力鼎盛時期的陣容到底有多豪華?

熟讀三國歷史,劉備是三國眾多諸侯最有魅力,也最有毅力的一位,從27歲涿郡起兵開始,劉備一直顛沛流離,備受磨難,先後依附多為諸侯,一直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207年,劉備投靠劉表,三顧茅廬之後,請出...

蜀國後五虎將,各個堪比前五虎將

蜀漢末期常被認為人才凋零,導致了國家滅亡,但是事實上蜀漢末期仍有以後五虎為首的眾多優秀將領,人才數量雖難與魏國抗衡,但數量絕對不算稀少,質量更可以和三國前中期名將媲美。下面就為您盤點蜀漢末期武將...

納尼?諸葛亮想當皇帝?

賴正直 時拾史事作者|賴正直本文系時拾史事原創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小編留言:這篇文章配圖配的心好累,好累好累,身體不適今天發的晚了,心疼的抱住了胖胖的自己。周日快樂啊上次說了袁紹集團中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