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最後選擇了曹丕而不是曹植,司馬懿是大功臣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得知自己被立為太子的那一刻,一向城府深沉、善於自我偽裝的曹丕罕見地失態了,抱著辛毗興奮的大喊大叫:辛君啊,你知道我現在有多高興嗎?
曹丕的失態情有可原。
自建安十六年以來,曹丕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太子之位的歸屬,因而一直生活在恐懼不安之中。
因為雖然他名義上是嫡長子,為曹氏的合法繼承人,但是天資聰穎的弟弟曹植,才是曹操心中的最佳人選。
曹植才是曹操的真愛
為什麼說曹植才是第一人選呢?證據有兩條:
其一,合理推測。
通常來說,立嗣的標準有兩條:一是嫡長子繼承制,一是立賢原則。
雖然兩條標準各有理論支持,但實際上,嫡長子繼承制更具優先權,屬於系統默認選項。
所以,當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國時,從傳統政治角度來說,立曹丕為太子是自然而然的事。
然而曹操非但沒有這麼做,而且還有意以密信的方式詢問大臣的意見。
這就有點意思了。
因為這「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舉動無疑表明,曹操對立誰為太子很糾結,曹丕並不是最佳的選擇。
如果說這還是半遮半掩的話,那麼曹操接下來的舉動就更明白地透露他的意圖了。
建安十九年,曹操東征孫權。
這一次曹操並沒有像以往那樣讓他駐守大後方,而是讓曹丕一道隨軍出征,但卻留曹植留守鄴都。
自古以來,皇帝出征,太子留守國都,這是慣例。
而曹操這次出征卻令曹植駐守鄴城,其中自然有深意。
不止如此,在大軍即將開拔時,曹操又慎重告誡曹植:吾當初做頓邱令時,是二十三歲。
想想當初的所作所為,自今都不曾後悔。
你今年也二十三歲了,還不應該好好努力嗎!
這番語重心長的叮囑,文武群臣該如何解讀呢?
到了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漢中張魯時,又再一次讓曹植留守鄴城,而曹丕則擔任孟津督運專使,負責糧草的運輸。
孰輕孰重,不言而喻。
後來征討孫權,曹植再一次留守鄴城。
通過上述的種種舉動,加之太子之位拖到建安二十二年才最終確定的事實,我們不難推測:曹操最初確實有意立曹植為繼承人。
其二,史料記載。
關於曹操想要立曹植的事,史書上有多處記載。
《三國志·文帝紀》注引《魏略》載:太祖(曹操)不時立太子,太子自疑。
《三國志· 荀彧傳》載:初,文帝與平原侯植並有擬論,文帝曲禮事彧。
《三國志·賈詡傳》載: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淄侯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
《三國志·崔琰傳》載: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
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
《三國志·毛玠傳》載:時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玠密諫曰:」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
廢立大事,非所宜聞。
」
《三國志·邢顒傳》載:初,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丁儀等並贊翼其美。
《三國志·曹植傳》載: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
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
《三國志·曹植傳》注引《魏武故事》載:」始者謂子建(曹植),兒中最可定大事。
」
當然還有一條,便是文章開頭提到的,《三國志·辛毗傳》載:初,文帝與陳思王爭為太子,既而文帝得之,抱毗頸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
這多處的記載無疑表明:曹植確是曹操的真愛,他是立嗣的第一人選。
立嫡以賢的理念
曹操為什麼想要立曹植而非曹丕呢?根源在於他的個人理念。
之前提到,古人立嗣,常見的標準有兩類:一是嫡長子繼承制,一是立賢原則。
這兩類都有理論支持。
嫡長子繼承人雖然符合自周代以來的宗法制度,但「選賢與能」也是儒家一貫認同的政治倫理。
兩條標準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東風壓倒西風的問題,因為權力之事歸根結底要看具體的博弈。
曹操個人認可的是立賢原則。
關於這一點,有兩條證據:
一則,曹操在選撥人才時,更側重於個人才能而非道德操守,其唯才是舉的理念是眾所周知的。
同理可以推測,在確定繼承人時,他的標準應當是一以貫之的。
二則,據史料記載,曹操非常疼愛他的小兒子曹沖,除了因為人愛幼子的特性外,更主要在於曹沖是個天才少年。
史書稱他五六歲時就「有若成人之智」,而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便是著名的「曹沖稱象」一事。
當曹沖在建安十三年病逝時,曹操悲痛萬分,哭著對曹丕等人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們的大幸啊。
後來,曹丕登基後也常常感慨:假如倉舒(曹沖的字)還在世的話,天下也不會是我的了。
由此可見,曹操曾經是想要培養天才的曹沖為繼承人的。
當曹沖早逝後,曹操仍是想要選擇最有才能的兒子來繼承自己的事業。
曹植的才能如何呢?
四個字:才華橫溢。
曹植十來歲時,便能誦讀幾十萬字的詩、論及辭賦—真是可怕的記憶力,而且很會寫文章。
有一次,曹操看到了曹植的文章,有點懷疑地問道:這是你找人代筆的吧?
曹植理直氣壯地反駁:兒子出口便是策論,下筆便成章,願意當面接受測試,何必找人代寫?
當時銅爵台剛建成,曹操便把兒子都叫到台上,讓他們都寫寫各自的感想。
只見曹植頃刻間便寫好了一篇賦,曹操拿過來一看,大為驚異。
後來,曹操又多次考教他,往往剛一說出問題,才思敏捷的曹植就能立刻回答出來。
所以,曹操有意立才華橫溢的曹植為繼承人,自然順理成章。
但問題來了,既然曹操想要立曹植為太子,為何最後又放棄了他呢?
曹植失寵被放棄?
曹植奪嫡失敗的原因,《三國志·曹植傳》是這樣記載的:
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
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簡單來說便是,曹植做事任性妄為,不注重自我約束,又嗜酒成性,絲毫沒有君主的樣子,於是寵愛衰減。
而曹丕則時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並買通曹操後宮的嬪妃及左右寵臣,讓他們吹枕邊風,這樣內外夾擊之下,最終奪嫡成功。
然而對於曹植的所謂「任性而行」等缺點,陳壽卻又沒有給出相應的材料,這種吞吞吐吐、語焉不詳的記載,不免讓人懷疑其真實性。
不過,也不是一條黑材料也沒有。
曹植奪嫡路上的失誤,史書上記載了三件:
一是司馬門事件。
司馬門是曹操專用的通道,然而曹植卻曾經在魏王專用的馳道駕車狂奔上,並從司馬門出去,這種越軌行為犯了曹操大忌。
一是醉酒事件。
有一次,曹操讓曹植領軍出征,去救被關羽圍困的曹仁,但曹植卻在出發前一天喝的伶仃大醉,無法出征,又惹得曹操大怒。
一是崔氏事件。
曹操性情儉樸,嚴禁奢侈,對諸子及後宮的用度都有規定。
然而曹植的妻子崔氏卻穿著錦繡衣裳,違反了曹操的規定。
曹操見後大怒,令她歸家自裁,並因此遷怒於曹植,對他印象更加惡劣。
但是司馬門事件,《三國志》與《資治通鑑》都把它安排在曹丕當太子之後敘述,這一敘事安排表明,它是發生在曹丕被立之後的。
而醉酒事件,《三國志》明確記載是在建安二十四年,這距離曹丕當太子已經一年多了。
至於崔氏被殺一事,具體的時間則無從知曉。
所以這三條曹植的黑材料,至少有兩條明確是他被廢之後才發生的事情,因而並不是曹植奪嫡失敗的原因。
又有人可能會以雙方謀士來分析,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等曹魏四友個個不凡,在幫助曹丕奪嫡的路上出了大力。
而曹植的謀士楊修則只會耍小聰明,大大地拖了曹植後退。
但是這恐怕只是後人的刻意抹黑。
很簡單,如果楊修如此不堪,那麼曹操為何要重用他?而且他的工作還非常出色,《三國志·曹植傳》注引《典略》說:「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同時,曹操要殺他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以楊修頗有才策。
」
所以,這也不是真正原因。
如果上述原因都不是,那麼曹植到底是怎麼敗於曹丕之手的呢?
無奈的妥協
個人認為,原因並不僅僅在於他們個人的品行、能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外部勢力的支持。
曹植雖然個人能力更突出,然而支持他的政治勢力卻很少。
史書記載上,明確支持他的有楊修、丁儀、丁廙,以及楊俊、邯鄲淳、 孔桂等,但這些人中只有楊修出身世家大族,有廣泛號召力,丁儀雖然受曹操寵信,但影響力不足,其餘更不必多說。
與此同時,曹丕則擁有多數朝臣的支持,崔琰、毛玠、邢顒、桓階、賈詡等人都是他的擁躉。
其中最堅定、最有名的支持者當屬崔琰,他是如同孔融一樣的士林領袖,而且又毛玠一道長期負責曹操的人事選撥工作,因此在官場的影響力無與倫比。
他曾經公開表態支持曹丕,這無疑代表著多數朝臣的選擇。
這種情況下,如果曹操堅持廢長立幼,那麼除非他對曹丕及其支持者採取非常的打擊,但現實的局面又不允許他搞這樣的大清洗。
一則外有強敵,孫權、劉備在外虎視眈眈。
二則隨著曹操的稱公稱王,忠於大漢的保守勢力開始反撲。
如果這時大肆誅殺,只會讓人心惶惶,搞不好重演袁紹、劉表的局面。
這種情況下,曹操別無他法,只能進行妥協,立更受朝臣支持的曹丕為太子。
然而臨死前,曹操又做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即特意召回出征在外的兒子曹彰,而曹彰返回後,又明確地曹植說: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
難道曹操是心有不甘而試圖在最後一刻翻盤嗎?
曹操選繼承人為何猶豫不決 得寵的曹植為何落選?
一個人想在仕途上走得比別人更遠,才 藝固然重要,但器識更重要。換言之,性格和修養是決定性的因素。器量狹隘、性格浮躁、見識短淺的人即使才高八斗,在官場上也必然是失敗者。如大才子曹植在 文壇上傲視同...
楊修之死,誰的過錯?
楊修做的一些事,很多人都知道。諸如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門寫下個「活」字,楊修令將門改小;曹操在酥餅盒子上寫了「一盒酥」,楊修遂打開分給眾人。曹操在漢中爭奪戰中主動撤軍,行前將「雞肋」作為當晚口令,...
他在心裡想了一件事,曹丕就當上了太子!
曹丕和曹植的繼承人之爭一直是三國歷史的一樁謎案。曹操明明是喜歡曹植的,但是最後卻選擇了曹丕作為太子,這讓很多人都大跌眼鏡。喜歡幼子本來就是人之天性。後世的辛棄疾也是沙場上過來的人,但是一句「「最...
《古鄴滄桑》連載二十三
《古鄴滄桑》系列之二十三第三章 漢末●曹魏篇作者/黃超奪儲位弟兄爭寵(一) 我國歷代封建王朝在立儲君的問題上,基本上都是依據傳統的觀念立嫡、立長的原則,嫡,即為正妻所出。長,即長子。無嫡無長,可...
司馬懿真的是立嫡大功臣?曹操為何放棄了才華橫溢的曹植而選擇了曹丕
當曹丕成功被立為太子的那一刻,這個心機深沉的男子竟然失態了,抱著辛毗忍不住的落淚。不過這也難怪,從建安十六年開始,曹丕無時無刻不在恐慌之中度過。因為他發現自己那個沒有人能夠看得透的父親,似乎更想...
《虎嘯龍吟》背後的歷史|曹操為什麼最終選擇了曹丕?
父子、兄弟、夫婦之間,本來應該是親情的關係,但如果在這個相互關係中加入了利益權力的再分配關係,那麼這個親情關係就蛻變為利益爭奪的關係,權力爭奪的關係,這個矛盾往往是在老人臨終前後集中爆發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