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沒錯:《左傳》開篇五十八字,卻暗藏魯國宮闈一場人間悲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著名的《左氏春秋傳》,開篇就有一段不引人注意的話:「惠公元妃孟子。

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

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去掉現代人所加標點符號,這段話共計五十八字,主要是介紹魯惠公三位妻妾及各自所生的兒子。

這五十八字,平平淡淡、中規中矩,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的異常。

可誰能想到,就在這些平淡無奇的五十八字背後,卻暗藏著魯國宮闈內一場讓人無比絕望的人間悲劇呢?


公元前723年,魯惠公去世。

魯惠公原配夫人是宋國之女孟子,沒有生育。

孟子陪嫁過來的聲子作為次妃或者叫繼室,生下了魯隱公姬息姑。

由於聲子是陪嫁,她生下的庶子魯隱公在繼承國君之位後,頗受魯國公室輕視。

魯惠公

按《左傳》之說,宋武公女兒仲子出生時手中就有文字:「魯夫人」。

所以宋國人遵從天命,把仲子嫁給魯惠公作為續娶夫人。

然而,這是真的嗎?

這種出生時手中有文字的傳說,在周時屢見不鮮。

晉國始封國君唐叔,出生手掌上就有「虞」字,所以取名叫虞;後來魯國三公族之一的季友,也是因為出生時手中就有「友」字,才被命名為季友。

但是,人手中能出現「魯夫人」以及「虞」字這麼複雜的掌紋,可就真稀罕了。

然而,杜預卻為之辯護,認為「魯夫人」、「虞」的石經古文寫法與掌紋類似,還是有可能出現。

但是,出生手中有文字的傳說,在周時出現了三次,其中兩次還恰好發生在魯國,前後相隔不過三十年——如此巧合,實在難以讓人信服。

所以,楊伯峻先生認為這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傳說,未必是事實。

宋武公

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仲子出生於宋武公十八年,即公元前748年。

仲子出生後,宋武公即在當年去世,仲子的哥哥宋宣公即位。

古代女子十五歲則可舉行筓(jī)禮,即表示女子已成年,可以正式出嫁了。

仲子十五歲時,正是魯惠公執政第三十六年。

從輩分上來說,魯惠公與宋武公幾乎是同時執政,極有可能是同輩人;從年齡上說,魯惠公差不多要比仲子大上三十多歲,此時年紀在五十歲以上。

宋國的領土,並不比魯國小;宋國的爵位,甚至還高過魯國。

雖然當時諸侯之間政治婚姻居多,宋國在周時也是姬家人重點看管的對象,但在東周初年王室中道沒落、天下諸侯離心離德的大環境下,宋國完全用不著以婚姻作籌碼來來討好魯國。

以「親親尚恩」著稱的宋宣公,怎麼會把正處花季的妹妹許配給這麼一位「怪叔叔」呢?


《左傳·隱公元年》在改葬魯惠公時說,「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大子少,葬故有闕」。

如果仲子在二十歲之前(公元前728年)就嫁入了魯國,她所生的魯桓公在魯惠公死時正常是在五、六歲上下。

五歲以上的小孩,在大人的扶持下,主持喪葬之禮是絕對可行的。

正因為魯桓公年齡太小,無法主持喪葬之禮,魯惠公才不得不重新下葬。

所以,仲子不可能在公元前728年前嫁入魯國。

但是,仲子嫁入魯國正常也不該晚於二十二歲。

首先,仲子結婚年齡再大些,在古代中國就屬於不正常的晚婚了。

其次,如果仲子二十三歲後才嫁入魯國,魯桓公在魯隱公末年時最大才十三歲。

魯桓公在這麼小的年紀,就能與公子翬商討決策刺殺魯隱公的大事嗎?

仲子之子魯桓公

因此綜合判斷,仲子嫁入魯國時大約是二十到二十二歲之間。

也就是說,仲子嫁入魯國的時間最可能是在公元前728年~前726年之間。

當然,也可能確實存在異常。

也許仲子就是晚婚晚育的典型,二十四歲(公元前724年)才出嫁,第二年就生下了兒子魯桓公,可惜丈夫魯惠公卻在這年去世了——這與《左傳》記載最相符。

然而,就在仲子嫁入魯國後,最大的疑點出現了:魯惠公去世後兩年,即公元前721年,仲子抑鬱而終,年僅二十七歲;仲子死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20年,魯隱公母親聲子也隨之去世。

從公元前723年到公元前720年,短短四年內魯隱公家中三人先後去世,而且仲子還是在二十七歲盛年,這極不尋常。


魯惠公先娶宋女為妻,續娶夫人仲子又是宋女,宋女還為魯國生下了兩位國君,照理來說魯、宋兩國的關係應該非常密切才對。

但在公元前723年,宋國和魯國卻突然爆發一場戰爭,雙方交戰地點位於宋國的黃邑(今河南民權東十五里)。

黃邑之戰,最終是魯國獲勝;可這場大勝,卻未能給魯國帶來什麼好處——魯惠公反倒在這年去世。

春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原本也是平常事,沒什麼可奇怪的。

但令人奇怪的是,在魯隱公執政後,魯國卻主動向宋國求和,並與宋國在宿國(山東東平縣東南)結盟而還。

打了勝戰還主動求和——以此而言,黃地之戰確實是魯國人理虧,所以魯隱公才會擺出主動姿態。

聲子之子魯隱公

這更加令人生疑,黃邑之戰的起因究竟是什麼?


能解開以上種種異常的鑰匙,也許就藏在《史記》之中。

《史記·魯周公世家》:「初,惠公適夫人無子,公賤妾聲子生子息;息長,為娶於宋。

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史記》中說聲子的兒子「息」,就是《左傳》所說的姬息姑,也就是魯隱公。

仲子竟然原本是魯隱公老婆?!

譙周

《左傳》和《史記》,一說仲子嫁於魯是天命所歸,一說仲子是原本嫁給魯隱公,卻被魯惠公「爬灰」。

兩種說法哪種更可信?通常來說,人們都認為《左傳》成書年代更接近於春秋時期,而且《左傳》介紹魯隱公的家事也更為詳盡,所以可信度更高。

唐代司馬貞就說:「今此雲惠公奪息婦而自妻。

又經傳不言惠公無道,《左傳》文見分明,不知太史公何據而為此說。

譙周亦深不信然。

」(《史記·索隱》)譙周是三國時蜀國著名的儒學大家和史學家,他的弟子就有赫赫有名的《三國志》作者陳壽。

譙周曾經搜集舊典,替《史記》中秦、周以前的歷史進行全面糾錯,寫出了一本《古史考》。

唐朝人有感於《古史考》的權威性,曾經把《古史考》作為《史記》的附錄並行於世。

遺憾的是,《古史考》全書在宋、元改朝換代之際亡佚,讓後人無法窺其全貌。

既然譙周都對魯惠公「爬灰」之說深表懷疑,《史記》此說的可信度自然大大降低。


然而,鑒於《左傳》記載魯隱公家發生的異常實在太多,似乎《史記》之說也不是空穴來風。

這一次,太史公可能真沒錯。

仲子在花樣年華嫁入魯國,原本是嫁給魯隱公這樣的帥哥型男,卻沒想到被「怪叔叔」魯桓公橫刀奪愛。

這種年齡差距極大的婚姻,對仲子自然是難言幸福。

仲子生下兒子後不久,魯惠公就去世了,這年仲子才二十五歲;兩年後,即公元前721年,仲子也抑鬱而終,年僅二十七歲。

仲子年紀輕輕就不幸過世,非正常婚姻所造成的致命打擊就是關鍵因素。

更為異常的是,仲子死後第二年,即公元前720年,魯隱公母親聲子也去世了。

從公元前723年到公元前720年,短短四年內魯隱公三位「長輩」接連去世,恐怕就是魯惠公「爬灰」醜聞給家人帶來的巨大精神壓力所致。

黃地之戰的起因,也許就是在得知仲子在魯國的悲慘遭遇後,以「孝悌」聞名的宋穆公高度憤慨,出兵替妹妹仲子討回公道。

宋穆公派兵攻打魯國,讓魯惠公「爬灰」醜聞曝光於天下。

所以,魯國雖然反擊得勝,但魯惠公卻因此羞愧而亡。

父親過世後,魯隱公為儘快將這件醜聞消弭於無形,才會急匆匆地與宋國和好。

不但如此,魯國還把仲子所生兒子內定為未來國君,以換取宋國的諒解。

所以,魯隱公在執政十餘年後,才會執意要把魯君之位傳給魯桓公。


不管魯國是如何取得了宋國的諒解,對嫁入魯國的仲子而言,這都是一場無比絕望的人間悲劇。

被公公強占為妻,還為他生下了兒子——即便是哥哥敢於為她出頭,又於事何補?二十七歲的人生,從此終日籠罩在厚厚陰霾之下,完全看不到未來;如此絕望透頂的生活,最終壓迫著仲子孤獨無助地踏上了人生的不歸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失敗者的春秋》:魯隱公之死

魯惠公娶妻孟子,——當然和戰國時的那位亞聖孟軻沒有關係。正如孟姜是姜家大姑娘的意思,孟子就是子家大姑娘。宋國國君姓子,所以一般注家,都認為這位孟子來自宋國。孟子沒有生兒子。魯惠公有一個「賤妾」(...

夢回春秋(四)——恩怨兄弟

事情要從《春秋》所用的紀年法說起。孔子削舊史編訂《春秋》,是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因為是以魯史為主,兼及他國史,所以以魯君在位年代紀事。 《春秋》里出現的第一位紀年國君是魯隱公。魯隱公是位不成其為國...

玄坤聊春秋——隱公攝政

今天我們開始進入主題,春秋開篇 「元年春,王正月。」在開始講春秋的故事時,我們先來要明白兩個詞元年和正月指的是什麼,這不同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公元第一年和每年的第一個月,這裡的「元年」指的是國君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