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史》《民國史》沒有正史?當代的歷史又該由誰編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個國家與民族最重要的,莫過於認同感。
而認同感的來源,又是從這個國家與民族的興衰史中汲取。
兩者之間,互相限制又互相成就。
因此,國家與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是否符合國人與族人的客觀認知,則變得至關重要。
歷史不能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然既滿足不了世人,又修飾不了虛假背後的空洞。
只有正視歷史、直面歷史,用理性的視角去看待它,並記錄下來,它才能成為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精神家園和力量源泉。
換句話來講,這樣的歷史才有作用。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龔自珍
每逢修史之際,中國的修養與智慧就會在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來。
這個悠久的古國長久以來,保留了一個優秀的文化傳統,那就是「易代修史」。
易代修史,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朝代終結後,其歷經的史海鉤沉由下一個朝代編纂。
譬如宋修唐史、元修宋史、明修元史、清修明史,皆是如此。
這種做法保證了歷史的完整性與正確性,不必因利害關係讓歷史「沉冤與蒙羞」。
這個習慣即使到了北洋政府,也沒有摒棄掉,當時正值國力空虛之時,又有內憂外患之慮,袁世凱還是責無旁貸的促成了此事,讓中國的歷史文化與思想文化的傳承,萬幸沒有斷掉。
不管後世對袁世凱與北洋政府的評價如何,至少這一點值得我們大家肯定。
北洋政府纂修清史,耗費了十四年時間才修成《清史稿》,這為新中國重新修史時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材料,十分的珍貴。
但由於《清史稿》是清朝的遺老遺少們纂修而成,裡面有大量篇幅是對清政府的歌頌與讚揚,觀點有失偏頗,因此並不能成為正史文獻。
新中國建立後,政府十分重視歷史方面的相關事務。
早在鄧總時期,就先後開展了幾次「歷史決議」,對中國古代社會形態變遷、古代國家治理、古代中國對外交流史、夏商周斷代工程、清史編纂工程、懦藏工程等做了幾次批示,歷史的修訂工作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帶領下,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清史的纂修事宜實際是在2002年8月敲定的,在此之前,曾先後三次動議重修清史,但由於其中牽扯太過複雜,準備周期太長,因此這件事一再擱置。
2002年8月,《〈清史〉纂修工作方案》正式批准,國家決定編纂一部高質量、高標準的清史巨著。
《清史》擬由通紀、典志、傳記、史表、圖錄五部分組成,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客觀、全面、翔實地反映清代歷史全貌。
全書共計92卷,總字數超過3000萬字。
由於這件工作的任務量太過巨大,因此《清史》的交付時間也一再推遲,我們現在還不能窺得正史《清史》的真容,也正因為如此。
事實上,每個朝代的修史工作都非易事,清朝修《明史》時歷經三任皇帝,從順治到雍正,耗費近百年時間。
這次中國的修史相較而言,並不算長。
而《民國史》其實在2011年就已完結並出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持編纂。
不過《中華民國史》的記載止於1949年,這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滿,其影響力不廣或許也是原因之一吧。
至於我們這代的人記憶,則會由後世人編纂成歷史,載入史冊中,永遠地流傳下去。
在如今,許多人連民族史、國家史都不願相信,揣測著質疑和狹隘,站在高處俯視著它,嘲笑著它,這多麼讓人無奈與痛惜。
這些人不知道,那些記載歷史的史官們,曾經也發生過讓人動容的壯烈一幕。
「崔杼弒其君」短短五個字,卻是三位史學家用生命捍衛下來的。
這一段在《左傳》中有詳細的記載,大致是說,春秋時期有一位史官名叫太史伯,為人清廉,剛毅正直。
有個叫崔杼的人殺了君主齊莊公,他便如實寫下「崔杼弒其君」五個大字,錄入史書之中。
崔杼命他修改,不然就殺了他,太史伯寧死不從,誓要還後人一個公正的歷史。
於是,他被崔杼謀害,這五個字燃盡了他的生命。
史官由他的弟弟太史仲擔任,崔杼以同樣的方法逼他修改,被太史仲斷然拒絕。
就這樣,太史仲也走完了短暫的一生。
他們的三弟太史叔繼任後,再次拒絕修改這五個字,只要史官一朝由他家擔任,那麼這五個字就永遠會存在史書上。
崔杼又狠心把他殺了。
就這樣,一門三兄弟的性命皆因「崔杼弒其君」五個字而丟。
其後,身為一家老么的太史季就職。
崔杼對太史季說:」你的哥哥們都太糊塗了,明明是病死,非不照實寫。
你要識相,不能像你哥哥們一樣,明白嗎?」 「明白」,太史季淡淡地說,隨後提筆寫下 「崔杼弒其君」。
依然是這五個字,一字未改。
崔杼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威逼是沒用的,無可奈何,放了太史季。
太史季出來後,看到一位羸弱的年輕人,手抱竹簡匆忙走來,太史季詢問之後才知,這個人是不遠千里,從南方趕來的史官——南史氏,他來此地只有一個目的,倘若太史季也被殺掉的話,那麼,他來頂上!
身價性命可以不要,但是歷史必須要正確,這是他們的職責,也是他們的使命。
為此,他們寧可送掉生命。
其實,史書遠沒有你們想的那般不堪。
本文由「笑看春與秋帳號」發布,2017年4月5日
戴逸:半生心血 一部史書
央廣網北京8月11日消息(記者刁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僅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更有著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