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趣史第二期:為什麼說生活在宋朝的文官是最幸福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期,那個時期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時候,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更有甚者說鼎盛時期達到世界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八十,但是具體無法考證。

宋代是在五代十國動盪時期後,後周大將趙匡胤於陳橋黃袍加身所建立,定都開封。

根據史料記載,宋代宰相的月薪是50萬文,通過計算,最後宰相的年薪摺合人民幣三百多萬,而普通的文官的待遇也能達到年薪幾十萬之多。

身為大宋的開國皇帝,經歷過五代十國的趙匡胤深感不安,為穩固江山,趙匡胤找到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誠心實意尋求治國安民良方。

趙普給了他十二個字: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

趙匡胤據悉十二字真言精髓之所在,所以奉之以治國之道。

其實這十二字本意就是,削弱地方權力,並加強中央集權。

其次是收掉地方的財權,最後是收回地方兵權。

其作用是非常顯著的,但是趙匡胤實在是太擔心了,他非常懼怕在他的統治下再次出現類似自己的人物,所以為了能從源頭上加強皇權的穩固。

他不顧國之長久需文武兼備的常識,以一個純粹的軍事超級業餘愛好者的身份提出了「重文抑武」的策略,在此也為後來大宋與外敵交手屢屢潰敗埋下了伏筆。

就這樣,趙匡胤下令興文教,修校舍,一改五國十代時期武臣當道的局面。

他命令下屬修建孔廟,興儒道。

並且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善,更加有利於篩選出一批批有真才實學的人。

在那個時代,只要有真正的才能,無論你的家境是否貧寒,有沒有聲望,你都可以得到重用。

至此宋代的文人已經是非常有優勢了。

但是文人的待遇真正達到頂峰的時候是在趙匡胤弟弟趙光義宋太宗之時。

在太宗時期,不僅僅擴大了取士的規模,而且各種防止考官以及考生作弊的制度,政策呼之而出。

大大增加了科舉的公平性。

而彼時的崇文苑更是建的富麗堂皇,氣派非凡。

民間更是流傳著:「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俗語,更加說明了文人待遇之高,和武將被忽略的事實。

而趙匡胤留下的祖宗家法也充分體現了大宋對文人的重視,在給子孫後代留下的誓約中這樣說道:

一、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加刑;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

三、不加農田之賦;

趙氏子孫不得違背以上誓言,否則視為不詳,將遭天譴。

與其說是一份誓約,還不如說是給自己子孫下的一個魔咒呢。

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君王立下過這樣的誓言。

其中言明,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

由此可見,大宋時期的文官在朝上是可以胡言論語,並且不受責罰的。

相比於其他朝代的伴君如伴虎,動不動杖責八十,午門處斬。

宋朝的文官該是有多幸福。

他們到底能夠多麼的肆無忌憚呢?有一則小故事可以說明。

宋徽宗時期,有天上朝,一名官員彈劾大太監童貫,從早上到中午,從下午到晚上,宋徽宗實在餓得不行,宋徽宗想退朝吃飯,這個文官愣是上前一步抓住宋徽宗的袖子,強行進言。

宋徽宗竟然沒有惱羞成怒,反而坐下來聽他講完。

這在哪個朝代都是不曾有過的。

你羨慕宋代時期的文官嗎?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交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說宋朝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天堂?

宋太祖趙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說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份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來金朝打敗宋朝,占領皇宮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