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兵攻陷開封,進入宋朝皇室的太廟,一座石碑讓天下人頓生敬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的開國皇帝,都熱衷於制定一些祖宗家法,讓後世子孫效仿並不能隨便更改。

在現代人看來,這些所謂的祖宗家法代表的是墨守成規和不思進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清代,其祖宗家法嚴重影響著後世皇帝的開拓精神。

不過,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論,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就很開明,他所制定的祖宗家法卻非常先進。

他以至高無上的開國皇帝之尊給後世皇帝留下了這樣的誓言:

第一、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加刑;

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

第三、不加農田之賦。

趙匡胤將這份誓約刻成石碑放置在太廟的夾室內,封閉很嚴。

按照規定,凡是新皇帝登基,朝拜完太廟後,都要跪在這塊石碑前發誓,屆時有一個不識字的太監跟隨,其他人只能遠遠矗立,不得接近石碑。

因此,除了歷代皇帝外,沒有一人知道這塊石碑上刻著什麼內容。

直到靖康之變後,太廟之門被金軍打開,真相才大白於天下。

趙匡胤在立碑的同時,還警告後世子孫不得背棄以上誓言,膽敢違反者將遭天譴。

而事實證明,宋朝歷代皇帝對這個家法執行得都很到位。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條,保全柴氏子孫。

這一條歷代皇帝都做的很好,對於柴氏子孫一直都很關照,在《水滸傳》中我們都知道柴進手中有一塊免死金牌,雖然小說之中的故事不能全信,但這從側面反映出趙氏對柴氏的照顧。

對於第二條,不得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之人,宋朝歷代皇帝更是始終堅持貫徹。

我們都知道,宋朝的文人是沒有死刑的,因為在宋朝,重文輕武之風大盛,文官地位極高。

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文官忤逆了天子,皇帝也絕不會滿門抄斬或是誅滅九族。

這種情況要是放到了清朝就嚴重了,哪怕寫錯一句詩都會帶來滅頂之災。

在宋朝,讀書人通過科舉考取功名後,按例先要到地方上歷練幾年,之後便會到京城任職,可以這麼說,只要是官員不犯錯,在幾年之內連升幾級不會成問題。

除了升官速度快之外,更讓文官們欣慰的是根本不用擔心領導生氣,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在宋朝官員那裡,明顯不適用。

宋朝的政治最具特點的就是言者無罪,這是宋代皇帝對士大夫的一種包容,也正是因為如此,朝廷官員們才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也才能激發出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這可以理解為政治上的一種開明,而這種開明還得歸功於趙匡胤的那個祖宗家法。

對於第三條,不加農田之賦。

在起初的幾代皇帝手中執行得都很不錯,但是後來的皇帝出現了偏差。

本來,對於封建君主專制體制而言,不加賦稅本就很難做到,任何朝代都很難解決這個問題,清代康熙帝也有「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但是到了晚清,國家財政陷入困局,照樣以各種名目徵收賦稅。

相比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代諸帝的「祖宗家法」,宋太祖趙匡胤這三點簡短的誓約,似乎更為開明,也更為積極,尤為關鍵的是人情味十足,這讓後人對趙宋王朝心存敬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碧海青天夜夜心:善待官民 厚待兄弟後人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趙匡胤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當這老大。擁立者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要求眾將士,回京後不得妄殺亂搶,眾人表示聽命。...

為什麼說宋朝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天堂?

宋太祖趙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說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份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來金朝打敗宋朝,占領皇宮時...

從大宋王朝三條國訓,看宋太祖趙匡胤的為人!

宋太祖趙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