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這才是教育的目標,可讓孩子成大器,避免走歧途!馬雲致力推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南懷瑾老師,一生致力於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兒童教育,他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一生口吐蓮花,育人無數!他留下著作很多次,都推薦是諸葛亮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馬雲也非常推崇!

這裡把南懷瑾老師在《論語別裁》、《漫談中國文化》、《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國學與中國文化》等關於《誡子書》和《誡外甥書》整理給大家!

影響中國人幾千年的幾句話都是來自《誡子書》,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馬雲更是把這些名言刻在湖畔學院,作為座右銘!

南懷瑾老師說:

《誡子書》和《誡外甥書》的內容才是教育的目標,我們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一個人,職業技術則是另外學的。

如果只為賺錢,基本人格養成教育都沒有了。

如果以錢做主,以錢來決定貴賤,這個社會能不浮躁嗎?

諸葛亮《誡子書》全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第一個是「靜」,「靜」不是單指打坐時思想的靜,而是你心境要隨時可以「靜」。

修好「靜」,可以獲得王陽明的「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曾國藩的「每逢大事有靜氣」。

始終保持一顆臨危不懼的心,不能被外界的困難險阻所影響。

保持理智。

方可做到 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第二是「儉」,這個「儉」不光是生活節儉,更重要是腦子情緒不要複雜,遇事不要亂方寸,抓到要點。

尤其這個時代,事情那麼多,大家都忙昏了頭,都在拚命,精神問題越來越多。

要好好學習「儉」和「靜」,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就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的學問,「非澹泊無以明志」,就是養德方面;「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修身治學方面;

求學問的道理,首先要甘於寂寞,甘於淡泊,要靜心。

天天玩遊戲,交朋友,怎麼能學好呢?求學是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不安定清靜,就無法靜心學習,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心境要寧靜才能求學,才能要靠學問培養出來,有天才而沒有學問修養,我們在孔子思想里也說過的,「學而不思,思而不學」 的論點,和「才須學也」的道理是一樣的。

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也就是「驕傲」的這個「驕」字。

什麼是驕傲?沒有內容而自以為了不起是驕,有內容而看不起人為傲,不管有多大的學問、多大權威,一驕傲就失敗。

王陽明說過: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人們為什麼要親近一個我執太深、戾氣太重的人?無人親近,又怎麼生存、做事?更重要的,傲就像一條深深捆綁著自己,讓自己畫地為牢、坐井觀天的繩子,使自己淪陷在暗無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還誤著自己。

慆慢則不能研精」,就是自滿,慢就是自以為對。

主觀太強,那麼求學問就不能研精。

「險躁則不能理性」,為什麼用「險躁」?人做事情,都喜歡占便宜走捷徑,走捷徑的事就會行險僥倖,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

尤其是年輕人,暴躁、急性子,就不會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時間不等人,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諸葛亮還有一個名篇,諸葛亮的。

諸葛亮的《誡外甥書》就是寫給他二姐兒子龐渙,教導他該如何立志、修身、成材。

《誡外甥書》全文

諸葛亮告訴外甥,要想成功,一定要志存高遠、意志堅定,敏思慎行,才有機會。

反之,則必然失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被譽為「智慧之化身」?

按: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一生,並不以文章蓋世,是因為他的功業蓋過了他的文章。而他的文章寥寥數篇,並且都是不為文學而文學的寫作,卻篇...

諸葛亮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