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被譽為「智慧之化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青松國學(微信號:qsgx001)
按: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
他的一生,並不以文章蓋世,是因為他的功業蓋過了他的文章。
而他的文章寥寥數篇,並且都是不為文學而文學的寫作,卻篇篇都能成為千古名著。
其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名句,如今仍然被人們當作做人做事的至高準則。
那麼,諸葛亮又是為何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的呢?
也許,我們從他晚年寫給他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誡子書》中找到答案。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圍繞「靜儉、勤學」加以論述,把失敗歸為「慢躁、懶惰」,對比鮮明。
正驗證曾國藩的人生準則:天下庸人皆因一懶字致敗,天下能人皆因一傲字致敗。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儒釋道的學問,都是先把自己的情緒學會淡化,甘於淡泊,要安靜。
慾望太多,要麼為功利,要麼為留名。
這樣的求學就做不到非寧靜無以致遠。
所以,他教兒子以「靜」做學問,以「儉」養德行。
靜可不是人看起來安靜,內向,不喜言談,而是你的心境要隨時寧靜,慾望減輕。
求靜是修身,打坐、背書等,都是練習學靜。
儉也不只是節省用錢。
而是自己的身體、精神要保養,思想、情緒的簡單明了,乾淨利落的抓到事物本質與關鍵點。
所以,他提出了一個方法:「非澹泊無以明志」,就是做人養德方面;「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修身治學方面。
尤其這個時代,大家的事情多而忙,都在拚命,精神問題越來越多。
所以要淡薄名利,不是說不求功、不求名、不求利,而是不要自私自利,老想著索取。
淡薄名利之後,我們的腦袋才會放空。
心性也會靜下來,德也養起來。
這時候,再去求學,再去幹事業,才不會被他人利用,被牽著鼻子走,就不會失控。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
接著,他告誡兒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
這才是求學的根本。
心要寧靜才能求學,才能要靠學問培養出來,有天才而沒有學問修養。
這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必須求學問才有才能,才能是學問中來的。
「非學無以廣才」,縱然是天才,如沒有學問,也不是天才。
所以有天才之根器,還要有廣博的學問。
學問哪裡來的?
「非靜無以成學」,各種知識,宗教、哲學、科學、商業、經濟、金融、網際網路、社會樣樣都要懂,否則你的才能廣大不了。
反過來,才學的根基就是靜定的功夫。
不然,學問越多越傲慢,才能越大越自滿。
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
於是,他又告誡兒子:「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
「慆」,得少以為多。
有一點點學問就認為了不起,懶惰不用功,愛指指點點,愛談天說地,空話大話一堆,看不起別人。
「慢」,就是驕傲。
沒有才學而自以為是為驕,有才學而看不起人為傲。
古往今來,不管多大學問、多大權威,皆是一驕傲就敗。
孔子就在《論語》中說過:一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學,有周公的成就,假使犯了驕傲,這個人也免談。
這樣求學也沒用,「則不能研精」,不能深入,沒有進步。
「險躁」,就是一個人心裡砰砰直跳,思緒很亂,情緒很急,則不能理性。
這樣的人做事情,就喜歡占便宜、走捷徑,就會險行僥倖,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
尤其是大學生,畢業出來兩三年不好好打磨自己的硬實力,老想走捷徑,賺快錢。
然而,賺不到錢之後,就開始暴躁,不理性。
接著幹什麼的都有了,跳脫衣舞的,當二奶小三的,坑蒙拐騙偷,應有盡有。
遇到事情不能靜,一定挑不起大梁。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所以,最後他告誡兒子,「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人很快就老了,我們人生的意氣、志氣也會跟著年齡的老化而老化,勇氣也沒有了。
所以,要勤學,不要懶惰、懈怠。
「遂成枯落」,「遂」就是「就」,你很快就老了,像枯葉一樣落下去。
「多不接世」,時光一去不返,你要珍惜時間。
「悲嘆窮廬」,等到老了再後悔,「將復何及也」,到那個時候已走投無路,什麼都來不及啦!
比如你現在已經三十歲了,三十歲就不是二十九歲的想法,二十九歲的想法也不同於二十八歲。
三十歲時,你漸漸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兒女與家庭上面。
其實,有時候想想,你也是不得不放。
這時也只能感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把自己一生的理想都寄托在兒女身上了。
總之,諸葛瞻就是受到《誡子書》這樣的教育長大。
最後,當司馬炎的部隊打來,川蜀亡時,諸葛瞻絕不投降,直到戰死。
他的孫子也跟著父親自殺。
這種文武雙全、忠義之舉,就是這種教育造就的,所以一門忠烈,三代忠孝。
所以,諸葛亮的一生,雖然幫助劉備建立一個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後人膜拜的智慧之化身。
但是他真正的才學修養,始終是「淡泊寧靜」四個字。
如要瞭然完萬事萬物的本末終始,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得先修習止靜的功夫。
這封簡短的《誡子書》是儒家教育的濃縮,民族教育的宗旨,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
正驗證了《大學》的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文章|青松公子原創
@圖片|來源於Ace27,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青松國學微課堂,給自己補一堂國學課,給下一代樹優良家風。
歡迎關注「青松國學」微信公眾號(qsgx001),了解課堂詳情。
分項解讀諸葛亮《誡子書》,99%家長都會為孩子收藏!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治(靜)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誡子書》:千古家訓第一,中華兩千年來的教子秘訣!
諸葛亮一生功業,輔佐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人格魅力燭照千古。諸葛亮臨終之時,寫給他唯一的兒子諸葛瞻一封家書,這就是傳誦千年的千古第一家訓《誡子書》。這封家書平實溫厚,寄託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