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出師表》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

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qí)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nú)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sōu)、青羌(qiāng),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

——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

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譯文: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復興王業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討曹賊的大事託付給我。

憑著先帝的英明來衡量我的才幹,本來他是知道我去征討曹賊,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敵人是強大的。

但是不征伐曹賊,他所創建的王業也會丟掉,坐著等待滅亡,哪裡比得上去討伐敵人呢?因此先帝毫不遲疑地把討伐曹賊的事業託付給我。

我接受遺命以後,每天睡不安穩,吃飯不香。

想到為了征伐北方的敵人,應該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領兵渡過金沙江,深入到連草木五穀都不生長的地區(南蠻)作戰,兩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飯。

不是我自己不愛惜自己,只不過是想到蜀漢的王業決不能夠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著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意。

可是有些發議論的人卻說這樣做不是上策。

如今曹賊剛剛在西方顯得疲睏,又竭力在南方和孫吳作戰,兵法上說要趁敵軍疲勞的時候向他進攻,現在正是進兵的時候。

我恭敬地把一些情況向陛下陳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樣英明,謀臣們智謀淵博深遠,卻是經歷過艱險,受過創傷,遭遇危難以後才得到安全,現在陛下未韶趕得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卻想採用長期相持的策略來取得勝利,安然平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談論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種種計謀時,動不動就引用聖賢的話,滿腹都是疑問,胸中塞滿了難題,今年不戰,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孫策安然強大起來,於是吞併了江東。

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慧計謀,遠遠地超過一般人,他用起兵來就好像孫臏、吳起一樣,可是他卻曾在南陽受困,在烏巢處於險境,在祁連山上遭到危險,在黎陽被逼,幾乎在北山失敗,差一點死在潼關,後來才在表面上穩定了一段時間。

何況我的才力很弱,卻打算不經歷危險來安定天下。

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沒有獲勝,四次渡過巢湖沒有獲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卻圖謀殺死他,委任夏侯淵,可是夏侯淵卻戰敗身亡。

先帝常常稱讚曹操是個有才能的人,他還有這些失誤的地方,何況我才能平庸低下,哪裡就一定能獲勝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我到漢中,其間不過一年罷了,可是卻失去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邰、鄧銅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領、屯兵中的將官共七十多人,衝鋒無前的將領,賨、羌民族將士以及散騎、武騎各路騎兵一千多人,這都是幾十年來從四處聚合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

如果再過幾年,那就要損失全軍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兵力去消滅敵人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點。

現在百姓窮困、兵士疲憊,可是戰爭不能停止。

戰爭不能停止,那軍隊駐紮下來和去攻打敵人,所付出的辛勞和費用正好是相等的。

既是這樣,不趁現在考慮攻取北方,卻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賊長期相持。

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點。

天下的事情是很難評論斷定的。

從前先帝在楚地打了敗仗,在這時,曹操拍手稱快,認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

以後先帝東邊聯合吳越,西邊攻取巴蜀,發兵向北征討,夏侯淵就被殺掉了,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復興漢朝的大業將要成功了。

後來東吳改變態度,違背了盟約,關羽兵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失誤,曹丕稱帝,所有的事情都象這樣,很難預料。

我小心謹慎地為國獻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為止。

至於事業是成功是失敗,進行得順利還是不順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夠預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後出師表是孔明所寫嗎?

出師表分前後,但《後出師表》的作者史學界有爭議.不過較多歷史學家認為《後出師表》非諸葛亮所做,我個人也認為《後出師表》為後人假託的.這很明顯,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寫的十分懇...

哪位大將的死,對諸葛亮的震動最大?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奇才,蒙受劉備知遇之恩,輔佐劉備南征北戰,三分天下。劉備死後,諸葛亮著實傷心悲憤了一番,心痛之餘擔起了託孤輔政和克復中原的重任。因為先前關羽失荊州致使隆中對的計...

《出師表》——諸葛亮一生的執著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

《後出師表》四川話版:笑得不要不要的

《後出師表》原文: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