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與「烏台詩案」(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讀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在《蘇東坡突圍》一文里驚訝地看到,宋神宗元豐三年(1079),發生的那起圍剿、陷害蘇軾的「烏台詩案」中,沈括竟然是始作俑者。

是他最早把蘇軾送給他的新詩加上附箋,當作「反詩」呈獻給神宗皇帝,繼而引發了諫官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的重重圍攻,最終使蘇軾身陷囹圄。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錢塘人。

他以進士及第,提舉司天監,累遷三司使,參與王安石變法。

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受部屬失永樂城(今陝西米脂縣西),連累坐貶。

晚年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築夢溪園,著《夢溪筆談》。

沈括是位如鳳毛麟角般的科學「通才」,他對天文、歷算、方誌、音樂、醫藥無所不精,並最早發明了渾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

他所創立的新曆,幾近西曆,為後世所用;其代表作《夢溪夢談》,被喻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該書「卷三·辯證一」中,還對解州鹽池不出鹽的怪象,作了科學說明,認為「原其理,蓋巫咸乃濁水,入鹵中,則淤淀鹵脈,鹽遂不成,非有他異也。

至於當初沈括為何要設辭誣陷蘇軾,後世的學者作過多種猜測推斷,似乎是又不全是,難以令人折服。

回過頭來,筆者卻以為當初蘇軾的弟弟蘇轍所說的一句話,最為直白,一語中的,那就是「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

他才華橫溢,年少得志,二十一歲考中進士,從主篆、簽判擢遷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府。

蘇軾以詩文名揚天下,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再加上「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圓夢助陣,不僅民間流傳「蘇文熟,秀才足」的民謠,就連神宗皇帝趙頊的奶奶光獻太皇太后,也成了蘇軾的「粉絲」。

沈括比蘇軾大六歲,卻比他晚六年考中進士。

沈括於公元1064年供職昭文館,蘇軾次年遴選入史館。

北宋沿唐制,以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為「三館」,通稱崇文院。

如此一來,他倆走到一起成了同事。

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當了宰相,力主變法,沈括深受器重,擔任了管理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三司使。

蘇軾雖然也贊同改革流弊,卻比較溫和,反對激進的新政,後來又同「保守黨」領袖司馬光走到了一起。

因政治上的失利,蘇軾被排擠出京到杭州當了通判。

其間,沈括作為中央大員,到杭州督查農田水利建設。

臨行前,宋神宗還特意告訴他說:「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儘管政見不同,蘇軾還是把沈括當作老朋友,與之敘舊,並把自己的新詩拿給他看。

沈括私下抄錄了一份帶回京城。

對於詩歌,也許沈括並不在行,可他卻以其獨特的目光,「發現」了蘇軾詩中諸多反對「變法」,甚至是對皇帝不滿的弦外之音。

他如獲至寶,立即條分縷析,並以附箋的方式,將「反詩」呈獻給宋神宗。

起初,宋神宗尚不在意,狐疑難決,可後來架不住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之等一班「小人大臣」的輪番轟炸,最終釀成了「烏台詩案」。

因此史書記載:「其後李定、舒亶論軾詩置獄,實本於括。

沈括與蘇軾雖非莫逆之交,但同在崇文院共事多年,亦應有同事之誼,他為何要處心積慮地陷害蘇軾呢?余秋雨先生給出的解釋是:「這大概與皇帝在沈括面前說過蘇東坡的好話有關,沈括心中產生了一種默默的對比,不想讓蘇東坡的文化地位高於自己。

另一種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與蘇軾政見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邊。

看來皇帝的關愛有時還真不是什麼好事,極易引發心胸狹窄者的嫉妒之火。

按說當時蘇軾已經遭貶,而沈括正春風得意,身居要職,可他仍為了皇帝的一句話,要把蘇軾置於萬劫不復之地。

這不只是目光短淺,見識不高,連人品也出了問題,與其洞察自然界神奇奧妙之聰明睿智,大相逕庭,判若兩人。

(趙戰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知道「烏台詩案」是因為哪首詩而起嗎?

烏台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蘇軾被抓進烏台,被關4個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

「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鍋刀東坡先生蘇軾,我特別特別特別喜歡。用今天的話說,這個人逼格可上可下,高時上九天攬月,低時下五洋捉鱉。從小就是個天才,加上自己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