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烏台詩案」是因為哪首詩而起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烏台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蘇軾被抓進烏台,被關4個月。

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台獄受審。

所謂「烏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台」。

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台。

所以此案稱為「烏台詩案」。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軾轉知湖州。

詩案就是蘇軾到湖州任所時寫的《湖州謝上表》引起的。

表中說:「臣軾言。

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於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訖者。

風俗阜安,在東南號為無事;山水清遠,本朝廷所以優賢。

顧惟何人,亦與茲選。

臣軾中謝。

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

議論闊疏,文學淺陋。

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獨無寸長。

荷先帝之誤恩,擢置三館;蒙陛下之過聽,付以兩州。

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

而才分所局,有過無功;法令具存,雖勤何補。

罪固多矣,臣猶知之。

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許藉資而顯受。

顧惟無狀,豈不知恩。

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

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

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

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

魚鳥之性,既能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

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

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

臣無任。

蘇軾這幾句牢騷話,筆下的「新進」,指的是王安石變法時被引進的一批投機鑽營的「群小」。

生事」一詞,已成為保守派攻擊變法派的時下習慣用語。

這些用語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竊據高位,謀取私利的「小人」。

第一個站出來檢舉蘇軾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緊接著是王安石的學生李定。

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構陷下,只得降旨將蘇軾交御史台,由李定為首的「根勘所」負責審理。

他的筆觸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責積貧積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復,然而,「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東坡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台詩案。

這樣,一個駭人聽聞的文字獄便揭開了序幕。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李定等人奉旨查辦,立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才前往湖州逮捕蘇軾。

八月十八日,蘇軾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獄。

兩個多月的「根勘」審理,蘇軾受盡非人的折磨。

御史台嚴刑拷打,晝夜逼供,真是「詬辱通宵不忍聞」。

最後,李定等人強加給蘇軾「四大罪狀」,請求宋神宗處死蘇軾。

宋神宗面對御史台的奏報,心裡也著實犯難。

當年宋太祖趙匡胤曾有遺囑:除了犯叛逆謀反罪,一概不殺大臣。

李定等人必欲置蘇軾於死地,朝野上下,輿論譁然,認為蘇軾未犯叛逆罪,不該重處。

更奇怪的是,新舊兩派正直之士,均出面營救。

由於各方面的營救和輿論壓力,促使宋神宗產生寬貸蘇軾,從輕發落的念頭。

最終,蘇軾得輕判,以「蒙恩責授黃州團練副使」結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