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降幡:金陵帝王州,雲氣黯然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 |不雨亦瀟瀟 · 主播 |阿成

暴虐自恣的大帝孫權,於昏庸無道之際做出了一件更為昏庸無道的事,使之不僅走了漢武帝當年的老路,也使得東吳將相人人自危。

那麼,他究竟做出了怎樣的荒唐事呢?


孫權末年最著名的莫過於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兩大陣營間的「二宮之爭」。

可以說,這件事完全是由孫權一手造成的,他不斷地偏愛和重用魯王一黨,使其勢力膨脹,幾乎可與太子分庭抗禮,以至於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最終孫權覺得二宮的勢力已經威脅到了自己的皇權,於是廢太子、殺魯王、貶重臣、責肱股。

「二宮之爭」的結果是三敗俱傷,而唯一的受益者是孫權少子孫亮,在兩位兄長紛紛被父親收拾後,孫亮一躍而成為指定的法定繼承人。

這鮮血淋漓的宮廷爭鬥的背後,是權力、慾望的博弈,威脅到皇權的兩個「逆子」被殺了,功高蓋主的重臣也被逼死了。

而在這整個事件的發展背後都有一個女人的推波助瀾,她究竟是誰呢?

全公主,孫魯班,孫大虎,此三者,異名而同人也。

孫魯班是孫權最為寵愛的「無冕之後」步夫人的女兒,後來嫁給全琮,故又稱之為「全公主」。

吳國後宮的制度頗有意思,那就是沒有名號,只有統一的「夫人」之稱,步夫人也是在死後才被追諡為皇后的。

由於步夫人的原因,孫權很寵愛孫魯班、孫魯育姐妹。

而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爭端則源於全公主與太子的生母王夫人有嫌隙,所以全公主便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孫霸一邊。

扳倒了太子,弄垮了魯王,全公主雖然達成了目的,卻也失去了扶植對象,所以她又開始尋找下一個潛力股,於是孫亮變成了她的下一個「奇貨」。

她把女兒嫁給了孫亮為妃,並大力支持孫亮,在全公主與群臣的建議下,垂垂老矣的孫權指定了孫亮作為繼承人,而全公主也獲得了「一門五侯,皆典兵馬」的榮耀,吳國的外戚從此強大了起來。

孫權臨終前雖然冊立了孫亮,但由於孫亮年幼,所以孫權為他留下了五位輔政大臣:大將軍、太子太傅諸葛恪;中書令、少傅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

孫權的這種配置,完全是出於防止大臣專權的考量,將國家權力明確地做出了劃分:諸葛恪是首輔,掌握全國兵權、擁有最高爵位;孫弘掌握中央政治權力;滕胤負責都城守衛和宗廟事宜;呂據典外兵,孫峻掌宮內宿衛。

此等規範的權力分割,使得眾人凡大事不敢自專。


對於首輔諸葛恪,孫權是早早便進行了重點培養的。

早在孫權的第一任太子孫登時,諸葛恪便是太子賓客,四友之一。

後來又讓他歷任太守、將軍等職,在這歷練的過程中,諸葛恪顯露出優秀的辦事能力,但也暴露出其好大喜功的缺點。

平心而論,諸葛恪是有幾分才氣的,但他卻不懂得謙虛隱忍,而是鋒芒畢露,所以孫權又為他準備了一個助手滕胤。

諸葛恪是有才無德,而滕胤則是有德無才,不過幸好滕胤倒是始終與諸葛恪保持一心。

而諸葛恪之所以能成為首輔,還有一人堪稱功不可沒——侍中孫峻

孫峻侍奉帷幕,曾在孫權臨終時向孫權極力推薦諸葛恪,稱其「朝臣莫及」並於諸葛恪輔政初,及時告發了中書令孫弘的政變陰謀,使得諸葛恪先發制人,一舉將軍權政權收歸於囊中。

從這點來說,我們就理解了為什麼後來諸葛恪會被孫峻所殺,因為他把孫峻當成了自己的親信,從而放鬆了戒備之心。

諸葛恪在輔政初期,吳國政治清明,「百姓延頸,思見其狀,中外熙然,人懷歡欣」。

內政上的成功使得諸葛恪不甘於做一個坐守江東的良相,於是他準備開疆拓土了。

東興一戰,大敗曹魏,魏軍死者數萬,叛將韓綜授首,吳軍大勝,史稱『東興大捷』。

經此一役,諸葛恪一戰而霸,聲威如日中天。

逐漸滋生出驕矜輕敵情緒的諸葛恪,不顧眾人勸阻,在得勝的勢頭下又再一次發兵二十萬攻打合肥新城。

幾乎竭盡全國之力的一次大發兵,導致國內百姓騷動,人心不安。

而新城之戰的損兵折將更是將這種「百姓失望」的情緒推向了極點。

孫亮在群臣的提議下,發出詔書命令撤軍。

戰敗而歸的諸葛恪非但沒能自我檢討,反而變本加厲地獨攬大權,官吏以及宿衛的任意調動,使得孫亮以及眾大臣十分不滿,此時的諸葛恪正悄悄地從一代良臣變成了權臣。

正當他調動軍馬,意欲進攻青徐二州的時候,殊不知一場宮廷政變正悄悄地向他襲來。

「蘆葦裹身,麻繩束腰,而棄之於石子崗。

」一生以諸葛亮為目標來標榜自己的諸葛恪,就這樣死在了孫亮與孫峻合謀的一次鴻門宴上。

諸葛恪死了,吳國大權自此落到了孫峻之手,外戚與公族的較量也逐漸拉開了帷幕。

孫峻借著民怨、君怨的幌子,以最簡單快捷的方法,誅殺了首輔諸葛恪,第一時間掌控了吳國的軍政大權,使吳國的「公族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

那麼孫峻又是何許人也?「公族」又是一股怎樣的勢力?


孫峻,孫堅之弟孫靜的曾孫,算得上是孫氏皇族的近親。

而吳國的公族其實指的就是孫氏皇族的同姓近親勢力。

年幼天真的孫亮本以為殺掉諸葛恪就可以萬事大吉、收回權力了。

卻不曾想到諸葛恪死了,代之而起的是無德無才的孫峻

孫峻執掌大權,搞得吳國朝廷內外烏煙瘴氣、百姓囂然、軍士怨叛,也因此遭到了許多其他勢力的反抗。

吳侯孫英,將軍孫儀、張怡等人先後發動了對孫峻的謀殺行動,可惜都以失敗告終。

但正所謂:人不收你,天收你。

才剛剛三十歲的孫峻在一次睡夢中夢到了諸葛恪之後,便身染重病,暴疾而亡了。

為了不使大權旁落,孫峻臨終前將所有權力交給了同祖兄弟孫綝

孫綝比之孫峻,更為喪心病狂,他一面打壓以全公主為首的外戚派,又進一步廣植黨羽,架空皇帝孫亮。

「一門五侯,皆典禁兵,權傾人主」一時之間,猖狂到了極點。

這引來了作為孫權託孤重臣之一、一直在外領兵的呂據的不滿。

呂據與另一位忠臣滕胤約定時間,準備來個內外夾擊的清君側行動。

與此同時,幼主孫亮也顯露出對孫綝的極度不滿,他於宮中成立了一支有著三千人的號稱「少年子弟軍」的衛隊,又與外戚全尚等人秘密謀劃剷除孫綝。

引兵而回的呂據遭到了孫綝派遣軍隊的猛烈圍擊,而身為衛將軍的滕胤卻因為不忍舉兵入宮的愚蠢行為錯失了良機,待到孫綝衛兵雲集,滕胤只能選擇了自殺。

滕胤的坐以待斃、呂據的四面楚歌,使得孫亮感覺到孤掌難鳴,而發覺到危機已至的孫綝則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領兵進入蒼龍門、圍住宮城,以「無道之罪」廢掉了幼主孫亮,繼而大肆屠殺以全尚為首的外戚勢力,連公主孫魯育也未曾倖免。

「蒼龍門之變」昭示著吳國外戚勢力的一蹶不振,也宣告了:

權臣時代即將完結,吳國終於要迎來真正的君權時代了。

廢孫亮,迎孫休,孫綝本以為下得一手好棋,殊不知卻加快了自己的滅亡。

要想使他滅亡,就必先讓他瘋狂。

孫休於即位之初,便是採取了這種策略。

孫綝要什麼,他就給什麼,直到他認為自己是個懦弱的皇帝後,那麼他的死期也就不遠了。

不同於孫亮的豢養軍隊,孫休的驕兵之計似乎更具有殺傷力。

於是,當年發生在諸葛恪身上的故事,又發生在了孫綝身上,一代權臣,在宴席上的刀斧面前,變得無限卑微。

扣頭千遍,終究無濟於事,孫峻、孫綝最終以「開除公籍」的「故峻、故綝」收場,而諸葛恪等被二孫迫害者也都獲得了平冤昭雪。

孫休雖然收回了皇帝大權,但吳國內政依舊江河日下,因為他不務實。

該做的他不做,著急做的也不做。

他於亂世偃武修文、大興教化、大談聖賢之道,可是他在國事上的所作所為,沒有一件符合聖賢之道的利民利國行為。

吳國在他手中,非但沒有政治清明,反而更加奸小橫行了。

張布、濮陽興執掌朝政,使得「邦內失望」;「察戰之官」的設立,無疑將孫權的「校事府精神」發揚到了吳國各州郡裡面去,並導致了交趾的叛亂。

從此,交趾也陷入了亂世的動盪之中。

而孫皓的繼位,更使得交趾變成了流放良臣的人間地獄。

暴虐的孫皓最孜孜不倦的一件事就是殺人。

他先宰了幾個有分量的重臣,接著殺掉景帝孫休的妻兒,最後就乾脆看誰不順眼就殺誰好了。

他大肆分封母族為列侯,並遷都武昌,贏得了一句「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民間「稱讚」。

北有晉國虎視眈眈,南有交趾的郭馬之亂,內外交困的局勢並沒有讓孫皓有所醒悟,他依舊過著那誅戮忠臣、搜刮百姓、坐擁後宮萬人的無道生活。

丞相掛名、宦官干政、奸臣弄權等漢末之事,在孫皓手裡又重演了一遍。

陳壽把孫皓在位的這段時期稱作是「無妄之世」,在這個世道里,如果你死了,那你是幸運的,因為你該死;如果你苟且活著,那是不科學的,因為你本該死的。

正是由於孫皓的昏庸暴虐,導致了江東軍民達成一致「若遇敵,便倒戈」。

公元280年,在晉朝七路大軍的合圍下,吳國的最後一任皇帝孫皓,穿著青衣、戴著小帽在兵士押送下前往洛陽了。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百年亂世於此結束,然而這真的是結束嗎?也許,才剛剛開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曾是孫權的託孤大臣,卻毒死太子,調戲公主

小編前幾篇寫了鄧芝和徐邈等人,鄧芝善於外交,在軍事上也有所造詣。徐邈善於治理一方,能夠正確處理民族關係。這兩位都是優秀的臣子,對所在國的某種意義上說有益處。而我們今天寫的主人公,也是臣子而且是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