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趁火打劫之《曹操占冀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爭奪地盤,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戰敗,回到了冀州。
正在他心煩意亂的時候,他的第二個妻子勸他在三個兒子袁譚、袁熙和袁尚中找一個做接班人,好協助他抵抗曹操。
袁紹於是和四個謀臣商量說:「最近外患不斷,接班人的事情應當趁早定下來。
我的大兒子袁譚,個性太強,太霸道;二兒子袁熙,性格太柔弱,不能擔大任;三兒子袁尚我還比較滿意,他英俊威武,又知道尊重他人。
我想他做接班人怎樣?」
可是他的四個主要謀臣各有自己的打算。
辛評、郭圖向著袁譚,審配、逢紀向著袁尚。
郭圖說:「主公,這樣不行的。
現在敵兵壓境,如果廢長立幼會使你們父子不和,兄弟反目,於目前形勢不利。
我看這個接班人還是由袁譚做比較好。
」袁紹一聽,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把這件事放下來了。
過不多久,袁紹又被曹操打敗了,心裡憋屈,回城之後不久就病死了。
他死以後,接班人的位子傳給了袁尚。
袁尚就在審配、逢紀的幫助下帶領著主力部隊和曹操對峙。
這時袁譚也帶著部隊來打曹操,本來兄弟一起來打敵人是件好事,可是他們心裡想的都是父親留下來的基業,明里暗裡互相爭鬥。
曹操這個時候也接受謀士郭嘉的建議,沒有攻打他們。
而是留一部分守軍監視袁氏兄弟,自己率大部分兵馬攻打別的地方。
袁譚、袁尚看到曹操撤兵了,都非常高興。
這時袁譚與郭圖、辛評商議說:「我是長子,不能繼承父業,他袁尚是後母所生,反倒成了接班人,我不服氣。
」郭圖說:「這樣,我們請袁尚他們來喝酒慶賀,把士兵駐紮在城外,再把刀斧手埋伏在府內,喝酒的時候把他們殺了,你就可以做主公了。
」袁譚點頭同意了,就派人去請袁尚來喝酒。
袁尚連忙和審配商量。
審配說:「這一定是郭圖的主意,密謀殺主公。
我們不如趁勢打他個措手不及。
」袁尚於是帶大軍前往。
袁譚戰敗,向曹操投降。
曹操懷疑袁譚是不是真的投降,招謀士商議。
荀攸說:「袁家占據四個州的地方,有數十萬精兵,如果袁譚、袁尚和睦,共同守住他們父親的基業,那現在還說不好以後天下會怎樣;今天應乘他們兄弟互相爭鬥,出兵先除掉袁尚,再滅掉袁譚,這樣天下大勢就可以定下來,這個機會是不能夠失去的。
」曹操聽了非常高興。
正如荀攸所說,曹操在袁譚的幫助下滅了袁尚,又藉機把袁譚給殺了。
從此北方得以安定,曹操得了袁氏的地盤,實力也大大增強了。
袁氏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不堪!
袁紹的謀士集團還是很強大的,個人能力相當優秀,由於歷史一貫的尿性,死的早的由於事跡不多,都會被不同程度的低估,所以袁氏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不堪,私以為重點還是放在了對方人物的缺陷上,但人無完人...
袁紹手下八大謀士、四大庭柱、三子一甥、四大上將、四大能臣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袁紹出身四世三公,是東漢的名門望族,手下能臣武將極多,成為漢末大諸侯之一。袁紹曾擔任十八路諸侯盟主,率軍討伐董卓。接著從韓馥手中奪取冀州,後又在和公孫瓚的爭鬥中占據上風...
此人是袁紹的謀臣,卻為了曹操,害死哥哥一家,後來拖死諸葛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袁紹作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並不是《三國演義》之中那樣愚蠢的人,恰恰相反,早期的袁紹可以說非常好,很會做人,史料記載「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所以當時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士子紛...
其實袁紹也很不容易,手下四大謀士全是坑貨,還能雄踞一方
三國里為主公出謀劃策爭奪天下的優秀謀士有很多,如曹操麾下的郭嘉、荀彧、荀攸、程昱、戲志才等;劉備麾下也有諸葛亮、法正、龐統等;孫權麾下的謀士基本都是文武全才;但是也有實力坑主公的謀士,關鍵這幾個...
袁紹慘敗(二):袁紹帳下謀士有哪些?
袁紹屬於汝南袁氏,這個家族在東漢中後期人才濟濟,有「四世三公」的美稱。其門生故吏更是遍天下。當袁紹吞併韓馥的冀州時,韓馥曾經表示自己也是袁氏門生,讓個冀州又何妨。東漢末年,天下動盪,更多的名士...
他為主公盡忠奔勞一生,卻被猜忌含冤致死,他是三國最冤的謀士
俗話說,選擇大於努力,作為常伴主公左右運籌帷幄的謀士,選擇跟隨什麼樣的主公,是人生的第一要務,若是跟隨著格局不大不辨是非的主公,就算忠心耿耿也難兔被他們所猜忌懷疑,正像冀州的袁紹父子:沮授的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