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最想興復漢室,為何不和孔明一起輔佐劉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古以來,發動戰爭只需要一個藉口,有些藉口聽起來還比較合理,有些就很難理解了,諸葛亮出師一方面是以劉備作為正當稱王的藉口,始終聲稱劉備才是漢室血統,因此必然要出師興復漢室.而漢室主要之敵就是位於北方的曹操,因為他的力量最大,最難剷除.因此聯合了吳國後便以這個藉口出師北伐了。
諸葛亮要把「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作為出師的目標。
三國時期,作為曹操得力的助手,荀彧是個有理想的謀士,他不像程昱那樣忠心於他的主公,他忠心的是漢室。
早期的曹操,應該是有匡扶漢室的理想,和荀彧可謂是志同道合,他們當然走到了一起,但最後,曹操隨著力量的增強,權力欲急劇膨脹,他開始偏離自己的初衷,但荀彧沒有變,他依然忠心他的漢室,為了他自己的理想,他與曹操開始出現分歧,直到封魏王的時候,他們徹底翻臉了。
荀彧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環境,於是,我們都知道,他不得不自盡了。
荀彧心似乎還是向大漢的,既然他心向大漢,為什麼追隨劉備呢?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曹操相較劉備更早具備聲望,而從最初的作為也確實是忠於漢室,荀彧的目標是匡復漢室,而實際上他也曾是袁紹的一員,然他不看好袁紹而轉投曹操。
實際上他與曹操真的也是相當的投契,他是所以選擇曹操以復興漢室為目標之下也是明智的決定,劉備對他來說如前面其他先進所提,其實與其他的軍閥是無異的(雖然劉備打著漢室但是實際野心荀彧的智商不會看不出來的).
第二原因:漢代,文人學士一般不會輕易易主,好像是和儒家思想有關。
這怎麼說呢,易主就好比女人改嫁,反正文人一般都不喜歡這麼做,有點失節的味道。
漢末雖然很亂,很多武將會易主,但是大多數出身於名門世家的文人一般都不會易主。
大概與教育修養和傳統思想有關吧。
第三原因是;那個時候的漢朝君主是獻帝啊!!劉備只是個遠親,不能因為他姓劉,就好像他是正統、是官方對不對?姓劉的人多了去了,劉表啊,劉璋啊,甚至是袁紹舉兵要立的劉虞,這麼多,難道都要一一投靠嗎?
劉備出道就是打著劉皇叔的旗號起事的。
在低階階層中也許具有號召力,但是矗立百年的門閥豪強會對之嗤之以鼻,加之其政權偏安一隅,沒有戰略縱深,並不被其看好。
所以,即便劉備打著漢室正統的旗號,可終歸正統的皇帝在曹操手裡,荀彧也不得不為曹魏謀劃。
很明顯,荀彧的眼中只認準了獻帝一人而已。
曹操奉天子,天子雖然沒什麼實權了,但是總比以前逃亡的日子、被搶來搶去的日子好多了。
仔細想想,荀彧很多時候都是留在後方,留在許昌,留在天子身邊的。
這也是他忠於漢朝的體現之一吧。
當他們的決定關乎眾多人存亡的時候,就無法輕易地做一個選擇了,如果荀彧支持曹操稱王,無疑就是否定了自己幾十年的所作所為,人格上的代價太大了。
就是曹操,恐怕也會輕視他。
劉備能夠割據天下全靠諸葛亮三分之策,如果沒有他就是二分天下
唐朝大詩人杜甫有詩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 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首詩的題目叫《蜀 相》,為啥不叫《...
此人是諸葛亮密友,才能不弱於諸葛亮,劉備請他出山,他給劉備的一個建議讓他當皇帝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我們都非常熟悉,因為從小到大無論是課本還是電視劇電影等等,都將這個情景一段一段地重複描寫。而後,諸葛亮出山之後,劉備才可以說是真正有所發展,在諸葛亮的幫助之下,原本連土地都...
腦洞大開,諸葛亮的真實身份是漢獻帝?
簡單說,我們耳熟能詳三國最有名氣的人諸葛亮,其實真身就是逃出許昌的漢獻帝!也就是說,曹操手裡的漢獻帝其實是假的!這不是胡扯,我們的證據如下:證據1、為什麼在草廬時,諸葛亮足不出戶就有」隆中對「的...
他盡心輔佐曹操為曹魏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卻在晚年被其所殺
劉備說過: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希望蜀漢的繼承者們不要偏安一隅,應該以光復漢室為己任,重塑大漢江山。然而劉備的兒子劉禪繼任時,卻早已忘得一乾二淨。唯有諸葛亮在有生之年六出祁山,率軍北伐,力求...
諸葛亮如此聰明,何不投靠宏才大略的曹操,非要屈從弱小的劉備?
提到諸葛亮,很多人都覺得他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能夠未卜先知,比如在隆中,諸葛亮就算定了,天下必定會三分。三國演義裡面更是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會呼風喚雨的「神棍」一樣的人物。
假如是劉備「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可能連「壽終正寢」做不到
常有一些電視劇里會出現,諸如曹操口中蹦出,「我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令人噴飯的常識性錯誤,以曹老闆自己的立場來說,他一直認為自己在「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正義的,而「挾天子」這一說法一直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