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力挽狂瀾者,若再給他二十年,結局可能完全不一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諡文忠。
河北高陽人,明代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著名的民族英雄。
曾為帝師,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中極殿大學士。
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努爾哈赤兵臨廣寧城,打敗廣寧經略熊廷弼和廣寧巡撫王化貞,廣寧城破,明朝在遼東地區的局勢如同一盤散沙。
天啟帝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出師山海關,採取了袁崇煥據守寧遠的意見,並提出「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方針,經過數年的努力,布置了一道由山海關—寧遠—錦州的防線,史稱「關錦防線」。
這道防線不僅確保了山海關免受攻擊,而且在此後的二十餘年間,基本上穩定了遼西走廊的戰局,直至明朝滅亡,這道防線都沒有被攻破。
在大力整頓防務之外,孫承宗祖大壽修復寧遠,穩固關寧防線,並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形成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
而且他還提拔了一大批有為將領:滿貴、祖大壽、吳襄、趙率教等,並培養了一代名將袁崇煥。
有孫承宗坐鎮遼東,可以說是給明王朝爭得了喘息的機會,整個遼東局勢一片大好。
然後此時閹黨作亂,中詆孫承宗擁兵作亂,天啟五年,柳河戰敗,孫承宗上疏辭職還鄉,熹宗無奈詔允,從而失去了一統遼東的大好機會。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軍避開山關錦防線,繞道內蒙,從喜峰口突入塞內,相繼攻陷遵化、迂安、灤州、永平,直指北京,史稱「己巳虜變」。
朝廷再次起用孫承宗官復原職,統籌全局。
孫承宗首先曉以大義,安定了軍心。
其後協調各路軍隊協調作戰將後金趕出了關外。
這時崇禎皇帝看到了孫承宗的領兵之才,對他很重視,並任命其為薊遼督師,上任後,為了恢復被後金破壞的關錦防線,重築大凌河城,然後後金兵歸城下,孫承宗調軍救援不急,大凌河城被圍了三個月,守軍糧盡援絕,最終失守。
大凌河城失守,遭到了朝廷言官的激烈彈劾,孫承宗被迫辭歸。
崇禎十一年(1631年),清兵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全族守城,城破被俘。
聽聞孫承宗被俘,皇太極親自解綁招降,被孫承宗唾面拒絕,自縊身亡。
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全家遇難。
崇禎皇帝聞訊,悲痛不已,福王時,贈太師,諡號文忠。
明史贊曰:「夫攻不足者,守有餘。
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
《孫承宗傳》是《明史》所有列傳中唯一只有其本人和子孫的傳記,足見明朝統治者及史官對其的高度評價。
小編認為,孫承宗的軍事領導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卻受到了種種的制約導致自己的抱負沒有施展,若再給他二十年時間,未必不能力挽狂瀾?
此人協助袁崇煥鎮守寧遠,勝利後卻被自家大炮炸死
在明末清初之時,女真人領袖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天,拉開與明朝為敵的序幕後。他所向披靡,尤其是在薩爾滸之戰後,後金轉守為攻,在戰略上完全壓制明朝。曾經看似牢不可破的遼東,被努爾哈赤一次又一次的撕...
他是抗清名將,最終沒能忍受住清軍的侮辱,自殺而死
孫承宗,明末抗清名將。字稚繩,別號愷陽。保定高陽人。他進士出身,文武雙全,曾在寧遠大敗清軍。只可惜大明氣數將盡,他獨木難支,最後與國俱亡。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孫承宗,博涉好學關心國事青少年時期,...
明末遼東三大帥:一個傳首九邊,一個被罷官,一個被凌遲處死
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他們都是大明王朝後期在遼東的軍事統帥,在抗擊後金入侵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做出傑出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遼東三傑。但是他們三人的下場卻都很悽慘。熊廷弼(1569年—1625年...
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民族英雄,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什麼?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中式三甲第進士,任福建邵知縣。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