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忠孝兩全,但真正痛苦過一生的智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徐庶,本名徐福,在三國演義中完美的體現了忠、孝、才三方面。
智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身在曹營卻不獻一計(有疑議往下看),看破龐統的連環計卻假裝不知道。
但是實際上歷史上對於徐庶的記載很少,在諸葛亮傳中有記載他和諸葛亮關係很好,再加上是他促成的三顧茅廬。
而徐庶一生只推薦過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司馬懿,諸葛亮的事前面也提到了,徐庶到了魏國做了曹沖的老師,後來曹沖死了,徐庶便有了歸隱的想法,曹操的性格當然是不能容忍的就讓曹丕去殺了他,曹丕很是尊敬徐庶,徐庶很感激便推薦了司馬懿。
曹丕稱帝後官拜御史中丞,這個級別的官員我認為如果你不做出一些貢獻的話是達不到的,並且在諸葛亮北伐時,徐庶曾給司馬懿出過主意。
從他的實際來看忠孝裡面他選擇了孝,三國時期易主的事屢見不鮮,所以也就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了。
《三國演義》七大謀士
1,諸葛亮,不用說當之無愧的第一,火燒博望坡新野,取荊州,七擒孟獲,北伐中原智取三城數不勝數。2,司馬懿,僅次於諸葛亮,劉備死後,敢獻計用五路大軍攻擊蜀國,足以說明了司馬懿的才能。某種意義上,司...
很多人認為此人智謀勝過諸葛亮,只是被迫投降曹操其實並非如此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謀士,曹操劉備孫權身邊的謀士都不少,包括荀彧,程煜,郭嘉,司馬懿,周瑜,陸遜,張昭,諸葛瑾,龐統,法正等等,諸葛亮只是其中比較出色的一位。
智謀徐庶一生推薦兩人:一大忠,一大奸,都是三國重量級人物
在中國古代,往往用忠臣不事二主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行,意思就是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朝代的君主。但在三國時期,就有這樣一位智謀,一生侍奉魏、蜀兩國君主,卻能成為忠孝兩全的典範,被後世加以稱讚。說到此處...
諸葛亮的好友們,了解一下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劉備被曹操擊敗後依附劉表,後南下至新野駐紮。劉備一心復漢,打天下要良臣猛將,猛將有了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劉備的智囊便是諸葛亮,劉備在得諸葛亮後,可謂如魚得水,而歷史...
徐庶進曹營,真的一言未發?他曾推薦一個人才,能力堪比諸葛亮
導讀:熟讀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徐庶曾是劉備早起的謀士,大神諸葛亮的好朋友,同事也是諸葛亮的推薦人。徐庶是個大孝子,得知曹操將他母親囚禁後,含淚告別了主公劉備,去曹營看望自己的母親。臨走之前,徐...
徐庶降曹也許是因為在劉備那裡遭到了排擠
有句話說: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講的是劉備最早的智囊徐庶因為母親被抓,不得不投身於曹操帳下,但是他終生沒有為曹操獻一謀一計。實際上,徐庶降曹並不是因為母親被抓,而是因為劉備的不信任和劉備...
智謀徐庶一生推薦兩人:一大忠,一大奸,都是三國重量級人物!
在中國古代,往往用忠臣不事二主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行,意思就是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朝代的君主。但在三國時期,就有這樣一位智謀,一生侍奉魏、蜀兩國君主,卻能成為忠孝兩全的典範,被後世加以稱讚。說到此處...
徐庶不走還會推薦諸葛亮嗎?難道是嫉妒,怕其奪位嗎?
首先看許庶,年少時期便喜歡舞刀弄劍,行俠仗義,常常以俠客自居,後來因為幫人打抱不平,殺人後浪跡天涯,不幸被捕獲,經過他人營救,出來之後棄武從文,拜訪天下名師,後來經過刻苦學習成為一代名士。
三國名士徐庶後來去哪了?
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之前,徐庶是蜀國最重要的謀臣,大破八門金鎖陣,直取樊城,大敗曹仁,是蜀國的奠基人之一。在三國演義中後來徐庶之母為曹操所擒,徐庶迫不得已投奔魏國,終身...
他曾是蜀漢第一功臣,竟終老曹魏
採訪了下母上大人,問了問「您知道徐庶是誰嗎」,得到回覆「知道呀,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嘛」,這個歇後語確實深入人心,就像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說法一樣,廣為流傳。但是想提出一個異議,徐庶,真的進了曹營...
此人智謀連諸葛亮都點讚:倘若他為曹操賣命,曹操必一統天下
我們大家都知道三國時代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備、曹操、孫權他們三人帳下能人謀士數不勝數。劉備帳下若論武力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都是有萬夫不當之勇,若論智謀諸葛亮的材質就不用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