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謀略為軍略,攻心為上,料敵先機,司馬懿三戰安曹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司馬懿主兵是在魏明帝之後,其帥軍作戰主要有三,即擒孟達之戰,討遼東公孫淵之戰,還有與蜀漢諸葛亮之間的戰鬥。
1、擒孟達之戰
孟達以前是蜀漢劉備的部下,和法正一樣,他是益州本土人士,先侍奉劉璋,隨後才追隨了劉備。
孟達在蜀漢時屯兵上庸,與中郎將劉封有矛盾,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史書記載「封侵陵之,達率部曲四千餘家來降」。
魏文帝頗為重視,以孟達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但是孟達雖然降魏,但是和吳國、蜀國都還有聯繫。
造反這個事情也並沒有馬上發生,而首先知道這件事情的其實不是魏國,而是蜀漢的諸葛亮。
史書記載:
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
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泄其謀。
諸葛亮為什麼最先知道,因為諸葛亮一直在誘降孟達,但是孟達為人反覆,諸葛亮為了逼迫他叛變(亮欲促其事),才故意泄露給了魏國太守申儀,申儀和孟達有矛盾,當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馬上就把此事捅到了朝廷。
魏國朝廷接到這個消息,而孟達自己也「聞其謀漏泄,將舉兵」。
這個事情蹊蹺在,魏國接到消息一路應該是非常隱秘的,孟達怎麼就知道走漏了風聲?
這個消息最有可能是諸葛亮走漏的。
諸葛亮一方面告訴魏國孟達要造反,另一方告訴孟達魏國知道你要造反了,這樣就可以逼迫孟達造反,並且沒有選擇餘地的投入蜀漢的懷抱。
屆時孟達投降蜀漢,孟達落入諸葛亮手心,同時孟達治下的西城、上庸、房陵也將歸於蜀國。
孟達一旦降蜀,相信也會被諸葛亮找個理由殺掉。
因為孟達是益州本土派,對於蜀國非常了解,對其地形、人心、險要應該是知之甚詳,如此反覆之人一旦背叛將對蜀漢造成嚴重威脅。
諸葛亮是既要他的命,也要他的地盤。
諸葛亮的算盤打的鬼精鬼精的,然而司馬懿不是吃白飯的,他得到孟達要造反的消息之後,立馬寫了一封信給孟達,說:
「將軍昔棄劉備,託身魏國,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
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
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
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
這封信有三個意思:
其一,我們信任你。
你以前背叛劉備,投靠魏國,我們給你官,委以重任,魏國對於將軍的信任「可謂心貫白日」。
其二,蜀人和諸葛亮都想殺你。
司馬懿說蜀人和諸葛亮都想殺掉孟達,只是沒有辦法而已,你回去就是個死。
其三,我們不會中了離間計而懷疑你。
像「謀反」這樣的事情,不是一件小事,怎麼會這麼輕易就被諸葛亮的一個手下透露給魏國太守知道呢?可見這是離間之計,我們當然不會上單而懷疑你的忠心。
史書記載「達得書大喜,猶豫不決」,他喜的是魏國沒有懷疑他,還是那麼信任他。
正是司馬懿的一封書信,安定了孟達的心,讓他在反與不反之間猶豫不決,此時諸葛亮逼迫他「速反」的計謀就破產了,也為司馬懿晝夜兼程趕來爭取了時間。
司馬懿「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此時吳蜀各遣將領來救,司馬懿分兵拒之,圍困上庸城,經過十幾天的戰鬥,孟達投降,司馬懿「斬達,傳首京師」。
擒殺孟達之戰,戰鬥沒有什麼難度,其難處在於讓孟達不速反,這一點司馬懿做到了。
只是諸葛亮既然事先泄露孟達要造反的事情,為何沒有做好準備,以至於司馬懿能夠大軍圍城,而蜀吳之兵不能救援。
大約是諸葛亮逼反之舉,實際是諸葛亮長期勸降無果之下的無奈之舉,因不知其反心堅定否,則難以安排大軍接應。
最終泄露孟達造反之謀,也是能成則成,即便不成,也能除掉孟達,此諸葛之謀也。
而司馬懿八日奔襲1200餘里,秦漢一里約為0.42公里,1200里約500公里,平均每天要走63公里,普通人每天走40-50公里問題不大。
加之司馬懿屯守宛城,就是為了震懾蜀吳,其兵將都是健卒,因此在嚴格軍令下,8日之內行軍500公里大部趕到上庸,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觀司馬懿用兵,除卻包圍上庸之外,還能分兵拒蜀吳,可知其大部分都到位了。
2、公孫淵之戰
公孫淵反於遼東,魏明帝問司馬懿公孫淵會怎麼對付他,司馬懿為公孫淵設計了上中下三計,曰:
「淵棄城豫走,上計也;據遼東拒大軍,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禽耳。
」
並說以公孫淵的智商,必然是先遼水拒敵,然後退守襄平。
公孫淵遠在遼東,魏軍勞師遠征本就是耗費很大,那麼對於公孫淵來說,最好的戰術的確是棄城而走,這樣可以打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游擊戰,魏國主力一旦離開就又可以占據遼東,再不濟也可以依附烏桓、高句麗,長此以往必然成為曹魏的心腹大患。
大軍開拔,公孫淵的軍隊果然固守在遼河對岸,史書記載「使大將軍卑衍、楊祚將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里」,此時遼東公孫淵軍隊有十餘萬人。
如果你是公孫淵,魏國司馬懿只帶了四萬人來,你也守遼河,沒有道理握有優勢兵力卻棄城而走。
目前這一切都還在司馬懿的計劃之中,面對公孫淵屯兵遼河對岸,司馬懿「乃多張旗幟,欲出其南,衍等盡銳趣之」,司馬懿玩起了聲東擊西的伎倆,這一招韓信虜魏王豹時也曾經採用過。
司馬懿主力渡河之後,直奔襄平,遼東軍大將卑衍慌了手腳,「衍等恐,引兵夜走」,司馬懿趁此機會占據了險要地勢首山。
公孫淵再次派卑衍等挑戰,「懿擊,大破之,遂進圍襄平」。
此時佯裝渡河的魏軍也陸續渡河,抵達首山,再次打退遼東軍數次進攻,鞏固了對於襄平的圍困。
此時的公孫淵已經是瓮中之鱉,在司馬懿股掌之間了。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沒多久就下起了大雨,遼水大漲,「雨月余不止,平地水數尺;三軍恐,欲移營」,司馬懿下令:「敢說遷營者斬!」最終穩定了軍心,避免移營造成公孫淵逃脫。
在這期間陳珪和司馬懿進行了一番軍事討論。
陳珪問司馬懿,為何攻打較近的孟達時火急火燎,日夜不息,只用了十六條就攻下了;為何攻打遙遠的公孫淵卻這麼舒緩,一點不著急。
司馬懿說,孟達兵少糧食可以用一年,魏軍長途奔襲兵多而糧食只能用一個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之所以不計死傷的攻打,就是因為糧食的原因。
「今賊眾我寡,賊飢我飽,水雨乃爾,功力不設,雖當促之,亦何所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恐賊走。
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採,此故驅之走也。
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
賊憑眾恃雨,故雖飢困,未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
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
」
而對於公孫淵,司馬懿之所以圍而不攻,甚至公孫淵的軍隊出外擄掠牛馬也不阻止,就是因為包圍圈還沒有閉合,現在逼得太死就是逼他們逃走。
公孫淵的軍隊以為下大雨可以阻擋魏軍,因此雖然飢餓卻不肯投降,所以司馬懿故意裝作無能的樣子,就是不希望在包圍圈形成之前打草驚蛇,「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
司馬懿對於人心的分析太精微了,不管是擒殺孟達,還是遠征公孫淵,都能將對方的心理拿捏得絲絲入扣,對方簡直就像是他的木偶,隨他牽扯。
最終的結果公孫淵糧盡突圍,被魏軍騎兵追上斬殺於梁水河畔。
司馬懿誅殺城中公卿以下官吏及兵民7000多人,積屍封土,「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皆平」。
遼東偏遠,司馬懿此舉恐意在震懾,使不敢復反。
3、諸葛亮之役
以上兩場戰鬥已經充分表明了,司馬懿雖然不是韓信、曹操這樣的大軍事家,但是非常善於揣度人心,行軍布陣,攻守之法頗有章法,雖然不能說百戰百勝,但是按照司馬懿這種作戰方法,想要敗也不容易。
那麼為什麼司馬懿擁有魏國的絕對優勢,卻在西邊戰場,在對蜀漢,對諸葛亮的戰鬥中總是勞而無功呢?
① 諸葛亮五次北伐,司馬懿出場較晚
諸葛亮的北伐始於228年,而據《晉書·宣帝紀》,司馬懿開始主導防禦諸葛亮的戰爭是太和四年,即231年,此時已經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了。
在司馬懿之前,主導魏蜀戰爭的是曹真及大將張郃。
魏文帝即位時,以曹真為鎮西將軍,都督雍州及涼州諸軍事,就是曹真恢復了漢朝時對西域的統治。
228年,諸葛亮發起第一北伐,曹真與大將張郃一起挫敗了諸葛亮的圖謀。
此後基本上是曹真、張郃支撐了魏國西部的魏蜀戰爭,擔起了防衛諸葛亮的責任。
231年,曹真病逝,魏明帝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於是司馬懿才真正主導魏蜀戰爭。
② 守成有功,進取無益
司馬懿之前的統帥是曹真,曹真是曹家內部人員,屬於皇親國戚。
拋開曹真能征善戰之外,即便曹真作戰有所閃失,也不會對曹真的生命及富貴有什麼影響。
司馬懿不同,他是士族出身,完全靠自己的打拚爬到現在的位置,在掌控對蜀戰爭之前,他只指揮了針對孟達的短期戰鬥。
掌控蜀國的諸葛亮雖然不擅長奇兵,但是行軍布陣也是非常厲害,是很強的對手。
因此為自己考慮,為國家考慮,謹慎為上是完全正確的,實際上魏國朝廷對於司馬懿的寄望,從來也不是攻下西蜀,而是防禦諸葛亮。
對於這一點,司馬懿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③ 蜀地險要,易守難攻
在第三次北伐中,曹魏也曾經想轉守為攻。
曹真由子午道進發;司馬懿從漢水而上,欲與曹真軍會師漢中;張郃從褒斜道進兵,直指漢中。
夏侯霸先行,被圍困,接著又是三十日大雨,曹真誤期,最終魏明帝下詔撤軍。
此役曹魏軍並未深入西蜀就遭遇連番困難,可知蜀地確實難以攻克,曹真、司馬懿、張郃聯合尚且不能,司馬懿獨掌魏軍,要在謹慎的諸葛亮眼皮下有所作為,實在太難。
④ 擁兵日久,權威日盛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歷時六年的北伐結束。
此時司馬懿已經掌兵權三年,占諸葛亮北伐時間之半。
諸葛亮病逝後的第二年,司馬懿「遷太尉,累增封邑」,再一年,司馬懿「獲白鹿,獻之」,魏明帝將司馬懿比作周公。
司馬懿掌兵權這些年,對於日後的長期掌握軍權有非常大裨益,乃至此後的高平菱之變,也是由於司馬懿長期掌兵,根基深厚所致。
而這也是從曹真病逝,張郃陣亡,司馬懿獨撐西面開始的。
據《魏略》記載,張郃之所以陣亡,實是因為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蜀軍所致。
當時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擊到木門谷,被流矢擊中面門而死。
依諸葛亮的謹慎,撤退中必然會安排伏兵防止對方追擊,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蜀軍,與送他去死無異。
張郃死後,司馬懿完全掌控魏軍。
司馬懿是231年獨當一面,而就是在這一年張郃就戰死了。
司馬懿之所以在西面「無所作為」,既有客觀的因素,如參與較晚,諸葛亮多智,蜀地易守難攻;也有主觀私心,如他收成有功,進取無益,他貪戀兵權,掌握軍隊越久,他的權威就越大。
司馬懿行軍作戰謹慎不輸於諸葛亮,而果決猶有過之。
他以謀略為軍略,取孟達以速,滅公孫淵以全,防諸葛亮以穩,往往料敵先機,讓人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司馬懿的軍事才能究竟怎樣?
可能很多人對司馬懿的印象基本都來源於《三國演義》,這其中他與諸葛亮之間的對決堪稱經典,可以說啊要是沒有司馬懿恐怕諸葛亮早就已經攻取中原,這是演義給廣大讀者的第一印象。然而這畢竟是演義,那正史中司...
三國-頂級的十大文臣之少聰大略,博學洽聞,天下欣賴-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
司馬懿指揮這三大戰役,完全碾壓諸葛亮
讀三國歷史,常常有人憤憤不平,為什麼最後是小人司馬懿得了天下。而奸雄曹操,梟雄劉備,英雄孫權都統統靠邊站。有人說是,司馬家族是中國歷史上得國最不光彩的政權。雖然曹操家族也是篡位,但是可以說是江山...
司馬懿是軍師嗎?其實司馬家是將軍世家,司馬懿一生戰功卓著
司馬懿在《三國演義》中的作用和周瑜差不多,都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多智。而《軍師聯盟》大約是影視劇中第一次正面描述司馬懿的故事,那歷史上的司馬懿真的和諸葛亮一樣是「搖鵝毛扇」的軍師嗎?司馬懿(公元1...
三國中最厚黑學的人,學會後,保你在職場混的風生水起!
三國後期,如果要問哪個人最厲害,恐怕非司馬懿莫屬了。這個三國時期最能裝、最能忍,最有才華的曠世奇才熬死了他的頂頭上司曹操,騙過了他全力輔佐的魏文帝曹丕,熬死了猜忌心極強的魏明帝曹叡,操控了孤兒...
三國里「IQ」最高的人不是諸葛亮,他才是笑到最後的「皇帝」
在三國里,諸葛亮是個悲情的軍師,他一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了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他在輔佐劉禪期間,六出祁山伐魏,但結果都功虧一簣,導致北伐不成功的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有重要一條就是諸葛亮在...
鷹視狼顧,熬死曹家三代王侯終成家族千秋大業!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以忠孝為核心的官辦教育崩潰過很多次,例如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隋代、五代十國、清朝末年。既然學習指定教材已經沒有前途,孩子們便有了極大的自由去學習自己感興趣...
三國人物評說之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