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之四大敗將:菊花與刀,兵者詭道 藤枝投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投稿/黃偉斌

· · ·

冰原狼、銀鱒魚、金玫瑰、三頭龍、寶冠雄鹿、長槍貫日……奇幻巨作《冰與火之歌》中的這些族徽,植根於歐洲千餘年來深厚的貴族文化底蘊。

而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紋,更是作為日本皇室的家紋著稱於世。

時至今日,德川三葉葵和豐臣五七桐已作文化符號,一枚菊水紋道盡戰爭的血腥與傷痕。

中國呢?很多人都在爭論我們是否也有過族徽家紋,贊成者列舉青銅甲骨,否定者持中國文明獨有觀,別人有,我們也一定要有?

依我之見,中國的族徽或是家紋遠要比歐美日本的來得玄奧久遠,別人用花鳥魚蟲才能傳達的,我們用兼具表意象形會意的方塊字。

沒錯,就是姓氏!

說說司馬。

祝融之後,火正之職,夏朝司軍馬,西周裹殺伐。

自打有「司馬」二字開始,歷經三代,到西周程伯休父因軍功被天子賜姓,司馬家族就深深烙上血與火。

一直到東漢中期,司馬家族還是軍事貴族,出過征西將軍司馬鈞,但同樣也是因為他,家族背上戰敗獨逃的污點,不得已暫時偃武修文,詩禮齊家。

及司馬懿,河內司馬氏已是三世百年的官宦世家地方豪族。

除了身高繼承軍人之姿外,司馬懿就是個文人儒士,或許有佩劍,但更多是體現君子修養。

如果不是亂世,或許帝都洛陽會多一位賞菊頌梅的公子,漢廷廟堂會多一位與外戚宦官鬥爭的黨人,憑藉家族影響位列三公,最終告老還鄉安享晚年。

至於家學和血液中流淌的金戈鐵馬,也會促使他寫下像《過秦論》《六國論》般犀利如刀兵的作品,但在東漢走仕途才是正道,父兄就是最好的榜樣。

可惜沒如果,天下在司馬懿11歲即公元190年發生大亂。

董卓進京,群雄並起,兵連禍結,趁勢割據,河內乃中原腹地,司馬家族也受到戰亂波及。

第一次嘗到逃亡的滋味,或許也是第一次看到人死於野遍地哀鴻的慘劇。

雖然最終安全返鄉,但司馬懿已經知道,安靜做個書生已無可能。

謀士,一半在文一半從武,亂世中文士首選,謀篇布局、經濟民生、兵行險著、運籌帷幄。

司馬懿兩次獻計、屯田安邊,輔佐少主、開國坐鎮,一眨眼青絲生白髮,就是47歲。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逝,47歲的司馬懿已是四大託孤重臣之一,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等於上將兼國務院總理。

位極人臣權勢日重,是該滿足了!

在人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的三國時期,司馬懿算是高壽。

身體康健,有妻有兒,兄友弟恭,國之柱石,一門榮耀,要知道這在亂世有多不易!

是該知足了,就是遍查史書也沒有看到司馬懿有何不滿。

文臣能做到讓主公將之比作蕭何的份上,是榮光更是無憾。

醉里挑燈看劍,更多只是文人雅趣吧。

姓氏司馬,是否有過夢回吹角連營?

這年八月,趁魏國新喪,東吳興兵來犯,直指荊州重鎮襄陽與江夏。

司馬懿臨危受命率軍出征,大敗諸葛瑾,擊殺大將張霸,殲敵無數,大獲全勝。

班師還朝,當年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

這個職位非同小可,漢武帝始設,第一任便是霍去病,三公之上,金印紫綬,僅次於大將軍,可謂武將頂峰。

第一次親臨戰場指揮作戰,雖然贏得漂亮,但司馬懿清楚這一次純屬僥倖,因為敵將乃是三國有名的常敗將軍諸葛瑾。

驃騎將軍,實際上名不符實。

軍界是個講究實力的地方,和同為託孤重臣的曹休、曹真相比,司馬懿顯然還很嫩。

可刀已出鞘,第一次對陣諸葛瑾只是初綻寒光,下一次可要見血。

隔年六月,司馬懿駐紮宛城,節制荊豫二州軍事,很快就察覺新城太守孟達里通蜀漢丞相諸葛亮,欲配合其北伐,興兵攻取洛陽,一同會師中原。

情況十萬火急,司馬懿修書一封,以詳述孟達叛蜀降魏以來曹魏的恩寵和剖析諸葛亮的許諾真假來穩住局勢,然後趁對方猶豫不決之時,火速進軍!

孟達果然中計,雖也曾疑慮有詐,但考慮到司馬懿所在距洛陽甚遠,來回請示也得月余,到時再從宛城發兵攻打千里之外的新城,自己已經加固城防。

所以孟達覺得,自己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可慢慢權衡魏蜀雙方的利益籌碼。

孟達忘記了,這世上有種東西叫做先斬後奏。

司馬懿率軍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全速前進,和時間賽跑的結果,是僅僅八天就神兵天降抵達新城。

到此時為止,上兵伐謀攻心為上、瞞天過海兵貴神速、致人而不致於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兵書上所能學到的,司馬懿都已經做了。

雖人馬俱疲,但內心和熱血在燃燒,接下來在「司馬」二字的大纛軍旗下,只需一步:

攻城!

公元228年正月,司馬懿的軍隊在新城城下像發瘋了一般晝夜猛攻十六天,期間還多次阻擊吳蜀援軍。

最終絕望的新城被魏軍攻破,孟達被斬,俘虜萬人。

鼓角爭鳴,殺聲震天,沖天火光將黑夜點亮,漫天硝煙將城池淹沒,在這戰況激烈的十六天裡,在血與火的映照下,司馬懿體內的「司馬」魂終被喚醒。

在知天命的年歲,命運用一場真正的大戰來告訴司馬懿,什麼才是他生命最終的意義。

活了大半輩子到今天方知,曾經賞菊的手,竟是要來拔刀的。

往後的日子連天也在助攻。

協助曹休攻吳,曹休貪功冒進至於大敗,結果悔恨交加一病而死。

輔助曹真共同進攻蜀漢,曹真無功而返很快一病嗚呼。

對陣蜀漢,一個字守,最後生生拖死諸葛亮。

這難道是天意乎?司馬懿成為整個帝國最高的軍事指揮官,大將軍!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昔日四大託孤重臣,宗室曹休曹真已死,文官之首陳群也已老去,對於已全面掌權的魏明帝曹叡來說,司馬懿怎麼還活著?還活得勞苦功高,還活得身體槓槓,還活得國家偏偏就需要他。

鰲拜的角色還就郭子儀的作風,要卸磨殺驢也沒有藉口。

不能藉口,那就借刀。

公元238年,又是一個正月,魏明帝命司馬懿率軍四萬遠征遼東。

年近六十的司馬懿再次披掛上馬,這一次的敵手是原遼東太守、現叛魏自立為燕王的公孫淵。

自漢末天下大亂以來,公孫家割據遼東,傳到公孫淵已是第四代。

雖臣服曹魏已久,但公孫淵決定聯合東吳和鮮卑,想將三國變成四方麻將桌。

稍微有點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場戰不好打,以司馬懿這把年紀這點人去遠征根基深厚、兵多地險且以逸待勞的遼東,這分明是叫人去送死!

實際上中央也沒人。

東南一線要防備吳大帝孫權,諸葛亮後有姜維,關隴西線郭淮孫禮一個也走不開,毌丘儉征遼東已經失敗一次,第二次絕對不容有失。

老將出馬一個頂倆,誰還能比司馬懿更老更有能力?

大軍出征前,魏明帝問策司馬懿。

料定公孫淵在自己的地盤會堅守,推算大軍來回休整及攻城的時間,只需一年。

司馬懿說話低沉冷靜,面無表情,將一場戰爭變成一台要動刀的手術,胸有成竹。

為國征戰,捨我其誰?帝王心思,臣也知曉。

但司馬懿的意思很明確,戰場一切都在算計之中。

請為大魏剿滅數十年來之敵,如果不死,告老還鄉。

這是否是司馬懿的心聲?永遠沒有答案。

步騎四萬,六月抵達遼東,公孫淵果然布下重防,堅壁高壘。

司馬懿不動聲色,下面就是手術開始的時候。

聲東擊西,擺出正面強攻態勢,實則繞過防線直撲公孫大本營襄平。

圍魏救趙,遼東守軍中計回援,司馬懿半道殺回反客為主三戰三捷。

圍城必闕,意料之外天降大雨,放任遼東軍隊出城尋糧卻圍而不打。

部下大惑不解,與十年前八天八夜急行軍猛攻孟達不同,這一次司馬懿倒顯得氣定神閒。

面對請戰的將領,一概不准,只專心完成對襄平城包圍。

最後還是司馬懿道破玄機:秒殺孟達,是因為人多糧少,所以必須速戰速決。

而此次有備而來糧草充足,對方卻兵多糧少坐困孤城。

不怕他堅守,也不怕他來攻,只怕他逃走。

再加上大雨於野戰不利,所以圍城即可。

兵者詭道,善因事變。

圍繞糧草設計戰局,因時因地制宜臨機應變,如果蜀漢北伐換做司馬懿做主帥,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啊!

下了一個月的大雨終於停了,魏軍也已經徹底完成對襄平的包圍,司馬懿再次發出「攻城」號令。

一時間晝夜猛攻,魏軍如同傾瀉的山洪席捲襄平這座快糧盡的大都市。

天也站在司馬懿這邊,送來了一顆隕石,就落在戰局附近,襄平城內人心浮動,認為這是天象示警,惶惶皆無鬥志。

外無援兵內無糧草之下,公孫淵打算投降。

司馬懿不准!情況很清楚,堅守無望,公孫淵突圍,結果被擊敗,戰死於梁河。

至此魏軍攻破城門,完全占領襄平,戰役取得完全的勝利。

結束了嗎?不,司馬懿覺得還缺點什麼。

這或許是他最後一戰,謝幕之作理應不留遺憾不留瑕疵,司馬懿絕不做沒把握的事情,既然做了,就要乾淨徹底。

屠城!

為了防止遼東復叛,為了震懾當地百姓,為了一勞永逸根絕反抗力量,城中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餘人全部被屠,公孫淵所任命的文成武將大小官吏幾千名全部斬首示眾,並將全部人頭壘成京觀,誇耀軍功。

殘忍嗎?鮮血浸透了襄平。

有用嗎?數十年的遼東問題徹底解決。

非要如此嗎?染血的軍旗,知我者有人屠白起。

犒賞三軍,收編百姓。

前後一年,班師回京。

飛鳥盡良弓藏,司馬懿似乎準備告老,不想等來的是魏明帝曹叡病重的消息。

公元239年,出征歸來,司馬懿第二次成為託孤重臣,明帝病逝,齊王曹芳即位。

這是終點嗎?不是。

十二年後,公元251年,72歲超高齡的司馬懿征討人生最後一個敵人、鎮守淮南的司空王凌。

知其要舉兵,司馬懿故伎重演,先寫信後進軍,跟對付孟達的手段是一樣的。

結果王凌見司馬懿兵至,沒有抵抗就自縛投降,不久自殺身亡。

緊接著,司馬懿將參與王凌舉兵之人誅滅三族,把王凌開棺暴屍三天,並順勢將與此有關的曹魏宗室拘押監禁。

年邁的司馬懿並沒有變得慈愛,凡事都要把事做絕把人殺盡,這是先主曹操教給他的,也唯有到生命的盡頭才能將權力的遊戲看透,必須手握軍權!他已不單要為自己考慮,為子孫計,不留後患。

退諸葛瑾,斬孟達,敗公孫淵,降王凌,該做的已經做完了。

噢對,還有一班姓曹的王族宗室,現在已被司馬懿控制。

事情本不該如此的,司馬懿忽然想起了一個人,一些事。

年老就是愛回憶,一回憶就是十二年前。

是的,還是一個正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

生平早年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晉書·宣帝紀》)...

軍師聯盟真真假假,這才是真正的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

歷史上的帝王 魏明帝曹叡

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長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

三國人物評說之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