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風雲人物——司馬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 國 冢 虎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

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

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

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個人貢獻

政治

除軍事方面外,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也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後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

在扳倒曹爽後,司馬懿或以剿殺,或以監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為日後其子孫篡魏開晉打下堅實基礎。

經濟

· 推行軍屯

經濟上,司馬懿在上邽興屯田,京兆、天水、安南興冶鐵,穿成國渠,築臨晉坡使雍涼足足食,並有餘力供給關中不足 ,後來又大興屯田於淮北,穿廣槽渠。

司馬懿在推廣屯田,特別是軍屯事業上有很大的建樹。

約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馬懿由轉為丞相軍司馬後,向曹操建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

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

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曹操行之。

魏國一時"務農積穀,國用豐贍。

"曹魏和吳、蜀對立地帶的兩大軍屯基地的開創,都和司馬懿有關。

曹魏和蜀漢的鄰近地區,如長安、槐里、陳倉、上邽等地,都設置有民屯和軍屯組織。

其中,上邦的軍屯最著名。

這個軍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年)由司馬懿上表倡議建立的,《晉書·食貨志》稱:"宣帝表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實。

主持具體事宜的是那時的度支尚書、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

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進攻天水。

這時上邽軍屯上的小麥已經生長出來,有人主張"自芟上邽生麥以奪賊食",魏明帝不從,"前後遣兵增宣王軍,又敕使護麥"。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多虧以上邽軍屯的小麥作軍糧,才取得勝利。

直至正元二年(255年),安西將軍鄧艾又在上邽"為區種之法,手執耒耜,率先將士", 進行屯墾,都說明上邽軍屯的重要。

司馬懿在太和五年屯長安,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開始主持對蜀的戰爭。

為了增強實力,很重視對關中屯田基地的建設。

曹魏和東吳鄰近地帶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

曹操時曾"開募屯田於淮南"。

但僅是民屯。

正始二年(241年),司馬懿主持對吳作戰時,始與鄧艾籌劃在淮南淮北創建軍屯。

第二年,司馬懿"奏穿廣漕渠,引河入汴,溉東南諸陂,始大佃於淮北"。

第三年,司馬懿又在這一地區"大興屯守,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於潁之南北,萬餘頃。

自是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於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

"

興修水利

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組織興修水利,"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里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收到了"國以充實"的效果。

青龍三年(236年),關東饑饉,司馬懿調運五百萬斛粟輸京師洛陽,以資救濟。

可見他在關中儲積有大量糧食。

]

軍事

平定孟達

司馬懿擊吳獲勝後,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受命屯於宛,負責荊州和豫州地區的軍政大事。

公元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

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

諸葛亮討厭此人反覆無常,有猶豫之意,在此期間消息被透露出去,於是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爭孟達之戰。

但反應最快的卻是司馬懿。

從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八百里,當時出兵需有朝廷詔書。

可是,待朝廷詔書下達後再出兵,孟達及新城必將成為吳或蜀國的獵物。

司馬懿當機立斷,同時採取三個行動,一足立即致書孟達,陳述魏朝廷對他的恩惠和信任;二是派人奏明聖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馬懿親率大軍,火速登程。

此時蜀吳軍隊尚未反應,孟達只得守城待援。

魏軍攻城十三日,孟達部將開城投降,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餘,新城仍為魏占有。

待蜀吳兩軍趕到之時,孟達早已成為司馬懿的刀下之鬼,新城局勢已被魏國牢牢控制。

蜀吳兩國軍隊,勞而無功,不戰而還。

[64]

智抵西蜀

太和五年(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

此時,在西線駐守的重將曹真已死。

魏明帝比較再三,認為非司馬懿不可收拾。

司馬懿受命主持西線軍政大事,進駐漢陽與諸葛亮對峙。

兩軍偶有交戰,魏軍得勝,但司馬懿制止魏軍進攻,力主堅守不戰。

他認為,蜀軍遠道面來,帶糧草必定有限,因而,急於設計決戰。

據此,他採取了避其鋒芒,憑險據守,拒絕出戰的策略。

兩軍對峙日久,蜀軍糧秣告急,只得罷兵而去。

在撤軍中,諸葛亮採用誘敵深入之策,意在殲滅魏軍有生力量,司馬懿深知諸葛亮思慮深沉,動必有計,因此,主張不去追擊。

魏將大多對長期的防守戰略不滿,譏笑他畏蜀軍如虎。

司馬懿在勸阻不成的情況下只好任其自便。

結果,追擊蜀軍的魏軍中敵埋伏,被敵大敗,大將張郃被亂箭射死。

(亦有記載張郃本不願前往,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導致郃戰死)魏軍的失利恰恰證明了司馬懿的料敵準確。

蜀軍撤退之後,魏將認為蜀軍不久即可捲土重來,因此,應立即調運糧草,抓緊備戰。

但司馬懿認為,蜀國兵弱力薄,非三年的積蓄不足以發起大的進攻。

所以,他部署駐軍,不必緊張,應繼續實行屯田備邊之策,準備應付三年之後蜀軍的重大進攻。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直到青龍二年(234年),話葛亮才發起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率十萬蜀軍進逼渭水。

渭水北岸是良田沃土,為了不使當地入遭受更大損失,司馬懿大膽地渡過渭河,背水結陣與蜀軍對峙。

針對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困難的弱點,他仍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想通過時間的延續把蜀軍消耗貽盡。

兩軍長期相持,蜀軍力量漸漸不支。

諸葛亮也終因積勞成疾而病死軍中。

蜀將只好按照諸葛亮死前的部署,緩緩撤軍退回蜀中。

聲勢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就這樣被司馬懿拖垮了。

遠征遼東

青龍五年(237年),魏國範圍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魏朝廷,自立為燕王。

次年,魏明帝召司馬懿,令他率兵遠征遼東鏟滅公孫淵。

司馬懿領命點兵四萬即刻出發,明帝親自送出西明門,又命郡守、典農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見。

司馬懿發兵北進,經孤竹(今河北盧龍南)、越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直指遼水。

司馬懿到達遼東之後,命多樹旗幟於遼河南岸,虛張聲勢,造成準備渡河的假象,把敵人的主力吸引過來。

而在暗中卻將主力泛舟潛渡,逼近敵營,對敵形成包圍之勢。

將士不解司馬懿之用意,他解釋說:"賊堅營高壘,不與我戰,欲老我師,今若攻之,正中其計。

古人云,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必救也。

賊大部集結在此,則剿穴必虛。

我如潛攻襄平,敵人必懷內懼,懼而求戰,戰則必破"。

眾將理解了元帥的意圖,隧穿行而過,直逼襄平。

敵將卑衍見魏軍突然出現在其後方,果然沉不住氣了,主動向魏軍進攻。

司馬懿抓住戰機,縱兵激戰,三戰三捷,大破遼軍。

遼軍退守襄平,魏軍乘勢進逼,包圍了敵之巢穴襄平。

魏軍攻入襄平,屠滅當地十五歲以上男丁,隨後乘勝平定了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

是年底,遼東平定,司馬懿班師回朝。

總評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

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


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
,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

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

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

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深藏不露的狼性,襄平屠城近萬人被殺

司馬懿在鎮守宛城的期間,做了一件大事:消滅了孟達。孟達造反,是在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十二月,也就是蜀漢後主的建興五年的十二月。他以新城郡太守的身份宣布反魏歸漢,僅僅過了八天,司馬懿已經...

軍師聯盟真真假假,這才是真正的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