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天才唐太宗心中,誰才是超越古今、用兵如神的名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19年,西蜀大將關羽北攻襄陽時,因兵力不足,多次求援於駐屯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的蜀將孟達,孟達按兵不動。

關羽兵敗被殺後,孟達怕劉各治罪,遂於延康元年(220年)便率兵投降了曹魏。

司馬懿看出其人言行不一,反覆無常,曾多次勸諫魏文帝曹丕,對孟達不可重用。

可惜,曹丕不聽,卻非常器重孟達,封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魏國合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相當於今湖北南漳、保康、房縣、竹山、竹溪和陝西安康等縣),又封他為新城太守。

然而,孟達對此並不滿足,總在圖謀自成大業。

太和元年(227年),曹丕病逝,與孟達關係密切的桓階和夏侯尚兩位大臣也相繼死去。

新繼位的魏明帝曹睿派司馬懿領兵駐屯宛城(今河南南陽),以驃騎將軍之職主管荊州、豫州(今河南中部、北部)的軍事事務。

於是,孟達疑惑起來,覺得司馬懿是在監視他。

諸葛亮得知這一情況後,乘機寫信勸孟達起兵反魏,回歸蜀漢,孟達同意了。

但是,諸葛亮對孟達是很不放心的,卻又深以其為患。

為了彌補丟失荊州的重大損失,爭取從側翼牽制魏軍兵力,配合蜀軍北出祁山,取得上庸地區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諸葛亮決定用計促成孟達迅速起兵反魏。

為此派了一個名叫郭模的人向駐屯於魏興(今陝西安康縣西北)的魏軍將領申儀詐降,故意將孟達要舉兵反魏的消息透露給他。

申儀早與孟達不和,得此情報,十分高興,立即上報司馬懿。

孟達聞訊十分不安,想立即起兵,又拿不定主意,便寄書成都,與諸葛亮商量。

司馬懿已經料定孟達必反無疑,得到申儀的報告後,判明了諸葛亮的意圖,決定消滅孟達。

為了充分做好準備,他雙管齊下:一是設法破壞孟達與蜀漢的關係,挑撥離間,使其猶豫不決,延緩起事;二是調兵遣將,火速征討。

司馬懿深恐孟達迅速起兵,便寫信給孟達說:「昔日將軍背棄了劉備,蜀漢上下無不切齒又痛恨於你。

魏國對你一向十分信任,封高官,任要職,又委你圖蜀大事。

所以,諸葛亮早就想除掉你;苦於無計可施。

如果將軍真與蜀軍相通,諸葛亮怎麼會把這麼重要的消息泄露出來呢?顯而易見,郭模的降魏及其所送的情報都是不可信的,完全是諸葛亮的離間之計,目的是想借魏軍之手殺害將軍。

因此,將軍不應當有任何疑慮。

」孟達根本識別不出這是司馬懿的緩兵之計,以為司馬懿真的對他沒有懷疑,覺得沒有必要迅速起兵了。

再說諸葛亮見孟達仍然舉旗不定,猶豫不決,情知不妙。

又派人送信告訴孟達:不要輕信司馬懿的任何言語,必須馬上舉兵反魏,迅速加固城防,準備迎擊魏軍的進攻。

否則就會功敗垂成,甚至丟掉腦袋。

孟達這才最後下定了決心。

同時,他又給諸葛亮回信道:「皖城和洛陽遠距800里,上庸又遠離宛城1200里。

即使司馬懿知我起兵,也必須奏報魏明帝,待批覆聖旨到達宛城後,才能出兵。

其間最少需要一個來月。

到那時,我的城防和布置均已完成。

上庸偏僻,地勢險要,司馬懿是不會親自出馬的,別的將領來則不足為慮。

」孟達的大意給司馬懿提供了奔襲的條件。

司馬懿給孟達去信以後,立即調兵遣將,準備討伐孟達。

諸將領卻認為,孟達是否與蜀漢勾結,最好再觀察一下,不宜貿然出兵。

司馬懿解釋道:「孟達是個反覆無常、不講信義的人,他舉兵叛魏是必然的,只是目前還舉棋不定。

如不乘此良機迅速平定,就會後患無窮。

」司馬懿當機立斷,先斬後奏,奔襲上庸。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馬懿親自率領一隻精兵從宛城出發,大軍偃旗息鼓,晝夜兼程,沿途嚴密封鎖消息,以每日150里的急行軍速度,僅用8天時間,便兵逼上庸城下。

東吳、西蜀急忙派兵,從兩路奔走,援助孟達。

司馬懿亦分出兩支人馬,分別阻擊東西兩線的援軍,使其無法接近大兵圍困的上庸一帶。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喪失警惕、思想麻痹的曹爽兄弟,陪同小皇帝曹芳拜謁高平陵,輕易離開了京城。

裝病蟄居而暗中準備的司馬懿立即抓住時機,發動了政變。

他上奏永寧太后廢免曹爽兄弟,奪了他們的兵權。

然後,親率太尉蔣濟等兵屯於洛水浮橋,切斷曹爽的歸路。

並派人給魏帝送去罷免曹爽的奏章。

他還指洛水為誓,保證曹爽等人僅予免官,決不加害。

曹爽的謀士桓范力勸曹爽速保皇帝到許城,下詔調兵,鎮壓司馬懿的反叛。

愚不可及、貪生怕死的曹爽此時早沒了主意,索性把刀往地下一扔,投降了。

然而,這一次曹爽又上當了。

曹爽等人回到京都不久,司馬懿便以「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戚權」的罪名,將曹爽兄弟及其黨羽全部處死,並夷滅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馬懿在討伐政敵王陵凱旋歸京後,病死於洛陽,終年72歲。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如果說,南擒孟達、西拒諸葛、東平公孫等戰例,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那麼,他多次裝病,韜光養晦,奇誅曹爽,則顯示了他政治鬥爭的韜略。

對此,唐太宗李世民評價說:「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

」司馬懿不愧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謀略家。

(摘自:深圳老年在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的閃電戰:司馬懿千里奔襲上演斬首行動

提起「閃電戰」,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使用的一種突襲戰術。當時,德軍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速度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攻擊敵人,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之下喪失士氣,迅速崩潰,取得克...

三國人物評說之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

司馬懿的人生巔峰之路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一代梟雄曹操在洛陽去世。曹丕繼位丞相、魏王,以曹丕和司馬懿的關係,司馬懿的人生就要開掛了,先封其為河津亭侯,後又轉為丞相長史。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位於曹丕,東漢...

大軍師司馬懿的成名之戰 兵貴神速

司馬懿被任命鎮守南線,都督荊州、豫州軍事,駐宛城(今南陽)。這一條戰線,曾是赤壁之戰的生命線,後來由曹仁鎮守,又是與關羽襄樊之戰的最前沿,在三國時期一直是戰略要衝。這次任命,對司馬懿有里程碑式的...

他在蜀魏之間猶豫不定,最終貽誤戰機兵敗身死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這是《吳子•治兵》里的一段話,說的是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如果軍隊的統帥優柔寡斷,不能抓住良機果斷做出決定,不僅會喪失機會,甚至可能導致全軍覆沒。三國...

諸葛亮為何要借司馬懿之手殺掉孟達

1諸葛亮在劉備逝世後,受託輔助後主劉禪,無論內政、外交,均躬身力行,使得夷陵之戰大敗後的蜀國國力漸漸恢復。後諸葛亮南征孟獲,平定了南方亂事,至此,蜀國內部和外部環境已平靜許多,諸葛亮觀北伐時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