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高考丨蜀學大師「高考」被淘汰 張之洞破格錄取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學乃巴蜀文化的精華,中華學術文化的寶藏。

在歷史上,蜀學有過三次大的高潮,每次都對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兩漢時期的司馬相如、揚雄、王褒、嚴君平、落下閎等,都是當時全國著名的蜀學代表人物,在經學、辭賦、道學、天文學領域各有所長;兩宋時期,「唐宋八大家」蜀人就占了三席,即同出一門的「三蘇」父子蘇洵、蘇軾、蘇轍,被稱為中華文化史上的「奇觀」。

蜀學的第三次高潮是晚清民國時期,近代經學大師廖平學貫中西,兼融古今各種學說,構建起宏大的經學思想體系,富有時代特色,集蜀學之大成,影響深遠。

廖平字季平,初號四益,繼號五譯,晚號六譯。

他的學術見解影響了康有為和梁啓超。

他去世後,章太炎為他寫墓志銘,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列他為經學傑出人物。

這位在大眾看來「鮮為人知」的大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傳奇?四川大學古籍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楊世文,解讀了經學大師廖平的人生故事。

窮苦娃遭遇幾次停學

常把自己捆在桌椅上苦讀

清咸豐二年(1852),四川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的一個普通農家,迎來了他們的第四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廖平。

廖平祖籍湖北孝感,明洪武二年(1376)隨著「湖廣填四川」的人流遷入四川,幾經轉折才定居於井研縣鹽井灣。

廖氏祖先,世世代代以農耕、商販為業。

廖平家裡也通過年掙月積,在鎮上開了自己的一家磨房、一家糕餅店,操持著「一擔穀子三斤米,一張薄餅一銅錢」的小本生意。

世事難料,在廖平五六歲時,因著兩年連續天旱,收成銳減,磨坊和餅鋪也只好關門。

到了咸豐九年(1859)九月,亂軍入川,川南、川西變成了廝殺場所,廖父帶領一家外出逃難,生活異常窘迫。

1860年兵火暫歇,廖平一家才得以重返故里。

可因為戰爭,家裡原來的磨坊與餅店早已蕩然無存,全家只能從瓦礫場中撿來殘磚斷椽,壘屋棲身,又拿著東借西貸來的30吊錢,重操舊業。

慢慢地,這個經歷過流離失所的普通農家,再次紅火起來。

家裡的三個哥哥已經長大,年幼的廖平在家裡幫不上忙,父親需要一個能寫會算的帳房先生,他被父親送往私塾念書。

不過,小時候的廖平資質平平,在當時那個「科舉帖括的時代」,記誦是最基本功夫,但廖平的記憶力很差,每次背課總是結結巴巴,讓父親失望,令其退學。

退學的廖平當然不甘心,好不容易重新復學後,他深知讀書機會難得,就揚長避短,不再死記硬背,而是從「思」上下功夫,採用默識心通、注重理解的科學方法,「心既通其理,則文字皆可棄,至於疑難精要之處,雖不能通其詞,然亦默識其意。

廖平喜歡讀書,但到了十四五歲,家裡在鎮上開了一家茶館,為了平均勞作,廖平再次停學成了一名茶倌,為客人摻茶跑堂。

一次,廖平摻茶時不小心將水濺到了一位客人身上,對方勃然大怒,任憑他怎麼道歉都不依不饒。

廖平發誓要以讀書改變命運,幾經周折,家人同意讓他繼續上學。

再次重新拿起課本的廖平,來到一座破廟苦讀,甚至常把自己捆在桌椅上,目不離書。

廟僧饋贈玉米餅,外搭一碟紅糖,廖平因看書太過入神,將玉米餅蘸著墨吃了個乾乾淨淨。

廖平所在的地方鄉窮地僻,缺乏書籍,借讀不易。

他發現常有一些老人來廟裡焚化字紙,每到這時,廖平就會上前幫忙,若發現有可讀之書、可用之紙,他就揀出留下,從廢紙中尋覓閱讀斷頁殘篇,直到看完、利用完紙張的空白處,再拿去燒掉。

主考官張之洞慧眼識珠

廖平成為「尊經五少年」之一

經過數年苦讀,廖平學業有了很大長進。

同治十三年(1874),廖平來到省城參加院試(相當於現在的高考),這一次,他成了榜首秀才。

發掘廖平的伯樂,就是晚清洋務派領袖張之洞,當時他正以新任學政的身份蒞臨四川主考。

其實,當時廖平的考卷因為不符合八股文要求,已經被判卷官毫不留情地淘汰掉了。

看了不少過關文章覺得平淡無奇的張之洞,讓人把淘汰的文章也拿給他看,翻到廖平的文章,其出語不凡的行文,新穎大膽的思想,與張之洞「讀書宗漢學,制行宗宋學」的心意大合。

張之洞一時興奮,將廖平拔居第一。

「如果不是張之洞,可能廖平就是一個鄉村教師,就成不了經學大家了。

」四川大學古籍所研究員楊世文感嘆命運的安排。

光緒二年(1876),廖平以秀才身份參加科試,再次受到張之洞欣賞,被選調尊經書院學習,享受公費待遇。

尊經書院,是現今四川大學的前身,由張之洞創辦於光緒元年(1875)。

當時在四川任全省最高教育長官的張之洞,為了矯正學界風氣,確立了「首勵以廉恥,次勉以讀有用之書」的原則,創辦尊經書院,以「紀(昀)、阮(元)兩文達」之學造蜀士,以「通經學古」相號召,短短几年時間,蜀中風氣大變,促成了「蜀學」的再次復興。

廖平就是尊經書院的首批弟子,「尊經五少年」之一。

尊經書院藏書豐富,沒了衣食之憂的廖平如魚得水深入鑽研。

他的生活依然簡樸,每月公俸省下來補貼家用,甚至連吃飯都捨不得買菜,用湯泡飯,被同學笑稱「廖米湯」,唯一「打牙祭」的主菜就是家裡的泡菜。

學業上廖平從不落人之後。

據說,書院裡的藏書,他都精讀了三遍。

如果遇上好書,他必定會節衣縮食購置,看到其他人的私藏善本,他也儘量好言相借,口誦心記,抄錄留存。

廖平終於學有所成,先後中舉人、中進士,成為一代經學大師。

享譽清代學術史

他影響了康有為和梁啓超

因為張之洞的知遇之恩,廖平與張之洞關係十分密切。

在尊經書院,張之洞要求學生從目錄學入門,以文字學為根基,由小學通經學。

不過,廖平卻沒有受限於恩師指定的考據學道路走下去。

他為學善思,讀書好疑,慢慢他發現考據之學有注重名物、破碎大道的缺點,考得枝葉而丟失了義理,他認為:「經學自小學始,不當以小學止。

」於是,他不甘停留於小學考據,開始找來諸子百家之書讀之,逐漸從文字訓詁之學轉向對「大義」的探求。

「推倒一時,開拓萬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虛。

」在學術思想上,廖平有過六次大的變化,稱「經學六變」。

其中一變、二變主要解決經學史上的今、古文問題,提出「以禮制區分今古」的學術見解,影響非常大,被譽為清代學術史上的三大發明之一。

第三變講小統、大統學說,用孔經解釋世界,將孔子學說推向全球。

第四變又認為孔子學說有天學、人學之分,人學治理人世間,天學治理整個宇宙。

第五變融小大之學於天人之學,第六變以《內經素問》「五運六氣」之說解讀《詩》《易》二經,愈變愈奇。

萬變不離其宗,「廖平的經學六變,反映了他善於思考、注重創新的精神。

」楊世文總結廖平的經學特點:「長於《春秋》,善說禮制;驗小推大,遺貌取神;區分經史,不忘經世;學術思想,與時俱進;尊孔尊經,始終如一。

廖平經學,堪稱近代蜀學的一座豐碑,他的經學體系特點鮮明,獨樹一幟,最具有創造性,對近代以來無論是學術還是思想都有很巨大的影響。

更為難得的是,「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就是根據廖平的《辟劉篇》、《知聖篇》改造而成的。

」也就是說,廖平的學說被康有為改造成變法的理論武器,張之洞、梁啓超、朱一新等人都認為康氏學說受到廖平的影響。

張之洞甚至認為康有為是廖平的嫡傳弟子,梁啓超為再傳弟子。

光緒十四五年間,還在廣州的康有為讀到廖平的《今古學考》,十分佩服,引為知己。

聽說廖平來游羊城,就約著朋友一起去拜訪這位神交已久的知己,當時幾人相談甚歡,相見恨晚。

末了,廖平折回住處,取來《知聖篇》、《辟劉篇》兩書稿本相贈。

後來,就有了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當時,「兩考」風靡一時,尊今抑古之說遍及大江南北。

雖然鮮有人知這是廖平的「發明權」,但廖平本人讀了康有為的「兩考」也頗為敬佩,屢稱其「巍然大國,逼壓彈丸」。

章太炎為他寫墓志銘

中國哲學史列他為傑出人物

1919年,一場中風,打破了廖平平靜的生活。

「言語蹇澀,右手右足均拘攣,行動眠食非人不舉矣」,這給他的日常生活和學術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幸好腦子尚靈、思維朗切,他仍然咬緊牙關用左手一筆一划地從頭練習寫字。

口齒不清,他就讓長孫廖宗澤板書和翻譯……至今尚留下許多由廖平口授的著述,有的書上還留有他手書的遺蹟,那蒼涼勁拙的斑斑墨跡。

在患中風後的歲月里,廖平轉而習醫,有醫學著作20餘種,占他現存著作近五分之一。

他研究《傷寒論》,以經學方法治醫書,著重闡發醫理病理,是一位獨具特色的中醫學理論家。

「他把醫學與經學相結合,用經學的方法研究醫學,雖然他不看病,但他通醫道,屬於『醫醫』不醫人,主要是糾正那些醫學著作的錯誤。

值得一提的是,廖平思想非常開明。

「他在五四運動之後,就允許自家女孩放腳,並與男孩一起上學,財產除了分給兒子,也會分給女兒,並支持後人參加革命活動。

他的女婿就是地下黨,當時還組織大家在他家搞活動。

1932年2月,廖平81歲生日,親朋故舊弟子兒孫「稱觴賀者踵接」,此情此景頗慰老懷。

宴罷客散,廖平欲赴成都督促著作刻印之事。

不料年高體弱,途中病發,卒於樂山。

國學大師章太炎為他寫了墓志銘,評價甚高。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把廖平作為經學時代的殿軍人物。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荀超 繪圖羅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中人物」廖平

廖平,字季平,生於1852年3月 29日(清咸豐二年二月九日),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人。廖平初名登廷,字旭陔,號四益,繼改號四譯,晚年更號為六譯。這些名號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經學研究的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