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丨楊儀:哥跟你講法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我眼裡,魏延與楊儀十足就是一對活寶。
我們先來看一段記載:「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
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
」(《三國志費禕傳》)
這是一段很有趣的記載,魏延與楊儀不和,關係不好嘛你倆都離遠一點嘛,只要開會議事或者聚餐什麼的,偏偏要湊到一起。
一旦諸葛亮不在場,就開始互相指責、諷刺。
到後來,兩人發展到一見面就吵,更有甚至,魏延時不時舉刀威嚇楊儀,楊儀則要死要活地撒酒瘋,見人就告狀,一把鼻涕一把淚,裝作一個飽受凌辱的弱者,沒有一點朝廷重臣風範。
於是,漢中丞相府行營被二人搞得烏煙瘴氣的。
諸葛亮攤上這兩個活寶,真的是難為他了,因為兩人都有過人的才幹,蜀漢集團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他們。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
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他便帶領自己的部曲投奔了先主,並隨先帝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劉備為漢中王,遷治成都,要選拔一個得力的將軍鎮守漢中,大家都以為必然是張飛或者趙雲,而張飛也自以為肯定就是他。
出人意料的是,劉備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全軍為之震驚。
劉備在宴席上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怎麼鎮守漢中呢?」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劉備當然是心曠神怡。
有人認為魏延言過其詞,不過在諸葛亮看來,魏延的確有過人之處,在鎮守漢中的六年里,不辜劉備所託,連曹魏一流名將張頜、曹真也不敢正視漢中一眼。
劉備稱帝,又拜魏延為鎮北將軍。
而楊儀呢,「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
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楊儀傳》)由此觀之,他的才能是很突出的。
其實,對於楊儀來說,諸葛亮對他有知遇之恩。
他本是襄陽人,在荊襄之地頗有才幹,初為荊州刺史傅群主簿。
後來投了襄陽太守關羽,任為功曹;關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劉備讚賞,簡拔為尚書。
因與尚書令劉巴不和,降為弘農太守。
其實呢,做個太守也不錯,畢竟地方大員,兩千石,可這個弘農郡卻在曹魏境內,所以是個鏡花水月般的虛職。
楊儀被貶,想想當時在成都也是鬱郁不得志,諸葛亮南征時,重新啟用他為丞相府參軍,憑著他的才幹,楊儀幾年之間成長為蜀漢集團炙手可熱的人物。
我想諸葛亮當時也很無奈,私下一定做了不少的政治思想工作。
實際情況卻是:魏延生性矜高,與自己的部將尚處不好關係,楊儀不低頭,魏延哪裡肯低頭!而楊儀呢,氣量又有點狹小,諸葛亮一旦說起這事兒,他馬上唯唯諾諾,表示改正,而且是信誓旦旦,慷慨激昂,可轉眼又與魏延爭吵起來。
其結果只有「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楊儀傳》)。
費禕呢,只要丞相召集開會或者慶宴什麼的,常常叫其他人介入二人坐間,將他們分開,為他們左右抹稀泥,諫喻分別,以釋其意,倒還相安無事。
這種迴避矛盾的做法,不僅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埋下了蜀漢朝廷內鬥的隱患。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隱患一下爆發了。
我們來看看諸葛亮撤軍遺命:「或延不從命,軍便自發。
」我們不禁要問,當時楊儀、費禕、姜維都在場,惟獨沒有魏延,魏延乃是國之上將,在如此緊要關頭,為何不把魏延叫在身邊,而是單獨把他撂在一邊?沒有叫魏延來商議,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魏延不會聽令於楊儀,這一點諸葛亮心知肚明。
魏延在當時軍中究竟有多高的威望呢?第一次北伐前,魏延是都亭侯、漢中都督、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儼然一軍閥,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拜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大家都明白,這個任命除了那個領涼州刺史是個虛職外,其餘都是實實在在地委以重任。
督前部就是進攻部隊的統帥;這丞相司馬,地位等同於丞相長史,長史管內政,而司馬則是管理軍務,丞相司馬就是統帥部參謀長。
而同時隨軍北伐的老將趙雲呢?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後遷鎮東將軍。
第一次北伐時,趙雲實職就是中護軍。
中護軍是個什麼樣的職務呢?原名護軍,與中領軍同為重要軍事長官。
護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軍事長官的官名,其中中護軍、中領軍、中都護等職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
三國時期由於以軍閥割據為主題,控制軍事力量的勢力往往能在內外政治鬥爭中取得極大優勢。
中護軍、中領軍等直接負責選拔下級武將,執掌禁軍,非常容易形成忠於自己的軍事勢力,所以很多情況下都由受到統治者絕對信任的託孤重臣擔當。
第二年,趙雲與鄧芝率軍出斜谷,作為疑兵,也就是1萬人左右的統帥。
所以趙雲儘管是蜀漢朝廷最信任的武將,但從掌軍來講,還沒有魏延地位、威望高。
試想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軍中驍將,怎能受制於一個與他心存芥末的文人?所以回過頭來我們看諸葛亮的遺命,真的很有意思:如果魏延不聽話,你們就自己走,不要管他。
既沒有處分魏延,又沒有明令楊儀說,如果魏延抗命,你就軍法處置。
可見諸葛亮是為了避免矛盾總爆發,影響撤軍行程,所以打算瞞天過海,拋開魏延單幹。
有人說諸葛亮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沒有跟魏延有所交代,對楊儀等人的交代又摸稜兩可,導致了歷史上最大的冤案,諸葛亮是有責任。
其實我倒是願意為諸葛亮喊冤,當時情勢危急,如果激化二人矛盾,甚至矛盾公開化,蜀漢大軍就危險了。
我還有一種推論,諸葛亮本意是想把魏延、楊儀、費禕、姜維召集在一起商討撤軍之事,但是楊儀利用手中的職權,沒有派人去通知魏延,諸葛亮不得已讓楊儀暫時執掌兵權。
我在《大國相》中就是這樣安排的,當然個中情節還很曲折。
不管怎麼樣安排,諸葛亮死後,兩人之間的矛盾總爆發了。
兩人都誣告對方謀反,而可以確認的是,兩人都沒有謀反的動機和行為,都是藉口而已。
楊儀充分利用了諸葛亮在軍中的威信,成功擊殺了魏延,到了漢中,不請示劉禪,還殺了魏延三族。
有民諺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這話意思在明白不過了,秀才怕兵。
但楊儀這個秀才恰好相反,把一代名將魏延給法辦了,還有法可依。
我只能感嘆,蜀漢時期的文臣太牛了。
其實呢,在我看來,楊儀之所以能把魏延整死,不外乎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他緊緊抓住了輿論喉舌;二是耍了流氓手腕。
楊儀是丞相府長史,就是政府秘書長,他代表諸葛亮說話。
諸葛亮那時候已經死了,他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就算費禕(丞相府司馬)有意見,但費禕不可能拿蜀漢10萬大軍的命運開玩笑,只要能保證安全撤離,就算犧牲魏延也值得。
於是楊儀就開始耍流氓手腕了:魏延你跟哥講道理,哥就耍流氓;你魏延想耍流氓,哥跟你講法制。
所以魏延耍無賴,燒毀棧道,死罪!
「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 丨 洪與
魏延謀反千古奇冤 三國第一冤案的歷史真相
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命大將魏延為前鋒,親統大軍出祁山北伐曹魏。同年8月,心力交瘁的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病死,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死後,蜀漢在撤軍時發生內訌,長史楊儀以魏延謀反為由,派人將其斬殺...
魏延的軍事才能十分卓越,諸葛亮為什麼還要殺他
魏延,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字文長,義陽人,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
三國蜀漢排名第二的大將,不是張飛,卻被夷滅三族,三國第一悲將
雖然在三國蜀漢歷史上,最出名莫過於「五虎大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然後卻有一位雄才大略的武將,在蜀漢政權里,實際上已經成為排名第二的大將,他就是征西大將軍魏延。
探案:魏延到底是怎麼死的?
作者:於是乎v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個案。三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宗著名的懸案,這是一場發生在蜀漢的內亂,也是一場倉促發動的兵變,或許還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驚天陰謀!這就是魏延謀反之案。這起案子的主要涉案人...
劉備手下第一軍事奇才,才能遠勝關羽張飛馬超,諸葛亮卻這樣對他
三國的那段精彩的歷史,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三國前期出彩的武將舉不勝舉,可是到了後期出名的將領就不太多了,蜀漢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在諸葛亮執政期間,蜀國有一個大...
魏延和趙雲究竟誰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高?真的是諸葛亮要殺魏延的?
《三國演義》很多都是參照歷史來寫的,但是由於《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也存在著很多調整的地方,比如根本就沒有三英戰呂布,漢末第一大將應該是孫堅,諸葛亮根本就不會妖法借東風,赤壁之戰最大的功臣是周瑜...
魏延被馬岱斬殺,是魏延打不過馬岱嗎?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武藝高強,特別是在後期,絕對是蜀漢的一哥,如果魏延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論智謀,魏延厲害,論武力,魏延也很厲害。既然魏延這麼厲害,為什麼被馬岱斬殺?是魏延打不過馬岱嗎?
他是蜀國正史第一位冤將,蜀之猛將,功勳之臣,終慘遭滅門之禍
說他是蜀國正史第一位冤將一點也不為過,在三國蜀國歷史上,有著這樣的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魏延。有人說他是蜀漢後期最重要的大將之一,因「性矜高」而與「平日諸將素不同」 ;屢次北伐時,「延每隨亮出,欲請...
三國歷史中背負千載罵名的武將,何時含冤得雪
三國時期作為實力最弱的蜀漢,在赤壁之戰後的一段時間內發展迅速。先後取得荊州大部、益州、漢中等地區,至關羽北伐止。此後實力衰弱緊靠丞相苦苦支撐依然最先滅亡。然而蜀漢內部確實集團林立,主要有益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