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身死國滅,最後一計害三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姜維本是魏國邊郡將領。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姜維

鄧艾奇襲成都,後主投降了。

但後主降了不算,姜維大軍還在劍閣與鍾會相持,後主令姜維降。

姜維不降鄧艾,卻降鍾會。

這條計策並非什麼妙計,但鄧艾、鍾會兩人都沒看出來。

以鄧、鍾之才能,和姜維在伯仲之間,無法說誰就比誰高明。

姜維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要離間鄧艾和鍾會,從中取事。

為何他們兩個都沒有識破姜維之計呢?特別是鄧艾,可算是姜維的老對手了,彼此知根知底,現在姜維降了鍾會,他卻不疑有它。

其實,鄧艾和鍾會都被妒忌蒙住了雙眼。

兩個人兵分兩路收川,又都是當世名將,卻釀成二士爭功的局面。

收川的過程中就已經摩擦不斷了,現在一下子蜀國投降了,兩個人還不更加爭個不可開交?鄧艾覺得自己偷渡陰平,奇襲得手,蜀國是他拿下的。

鍾會覺得自己拿下漢中,並在劍閣牽制了姜維的全部兵力,才使鄧艾順利進入成都。

兩個人都沒有錯,他們的說法都對,錯就錯在不互相謙讓,蜀國的滅亡是兩個人合作的結果,並非靠任何一人單打獨鬥。

而他們的不和正好給姜維提供了挑撥的機會。

二士爭功還是小事,更要命的是皆有反意。

蜀國「共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倉糧四十餘萬,金銀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

余物在庫,不及具數。

」面對劉禪移交給他的這個富庶之國,更兼成都是不戰而降,鄧艾能不打自己的小算盤嗎?可以說此時的鄧艾已經接掌了蜀國的權力。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諸葛亮隆中對就這樣說過,鄧艾當然很清楚了。

洛陽小兒,謠說鄧艾欲反,不用說肯定是姜維和鍾會造的謠,司馬昭當然疑忌了,加封鍾會來牽制鄧艾。

被主子猜疑,加上鍾會的妒忌,鄧艾成為階下囚是很自然的事。

鍾會和姜維那麼投契,完全是因為姜維說中了他的心思。

鍾會就是想造反,比鄧艾還露骨。

除掉鄧艾之後,蜀國變成鍾會所有,誰都擋不住爭霸天下的誘惑。

姜維就是明白鄧艾和鍾會這種心情,才會使出詐降的計策,先除鄧艾,再圖鍾會。

鍾會對姜維很信任,「不受維印,仍令照舊領兵。

」不過要慫恿鍾會反,先要讓鍾會手下諸將同意。

可惜他們不願意反,道理很簡單,蜀國剛剛平定,人心思歸,都想回家和妻兒團聚,誰還有心思再打仗,更不要說造反。

結果諸將先反了鍾會,姜維又心臟病發作,雙雙被殺。

姜維的計策還是失算了,他讓鍾會用強硬手法逼諸將反,不反就要被打死,這樣諸將當然有逆反心理。

姜維此舉太急了,應該籠絡人心,讓諸將甘心跟著造反才是上策。

不過在當時情況下,姜維著急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鄧艾已經除掉了,再慫恿鍾會反,亂中取利,蜀國就有希望。

要不然司馬昭的大軍來到一接管,什麼事都別想辦了。

最終姜維一計害三賢,誰都沒好下場。

姜維想的是獨贏,結果是兩敗俱傷,直接的受益者只有司馬昭一人。

姜維

後世傳言姜維是諸葛亮的繼承人,以六出祁山對應北伐中原。

以弱小之國力與強魏相鬥,雖身死國滅然亦將千古流傳。

姜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註定悲劇的人物——姜維

前三國比後三國刺激多了!後三國的看點,似乎就只剩下了姜維的九伐中原。其實在我看來,這九次北伐,才是三國中較為精彩的一段時間!畢竟這是一個來自魏國的人,最後到了蜀國,扛起了蜀國的一片天,去對抗魏國...

姜維的反間計成功了,為何挽救不了蜀漢

三國後期,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牛人都相繼離去,所剩下來的肩負重任的將領要麼是老當益壯,但終究不如當初年輕的時候。要麼是資歷平平的平庸之輩。因此有句話叫做「蜀漢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其...

姜維其實並不是詐降而是真降

《三國演義》里有「姜維詐降曹魏」的故事,講後主劉禪投降後,姜維為了復興蜀漢,詐降曹魏,接著姜維騙的鐘會信任,最後勸說鍾會造反,可惜事與願違,功敗垂成。然而實際上,姜維並非詐降而是真的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