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扯三國(46):輕忽大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閒扯三國(46):輕忽大勢

無論是魯肅的《榻上對》還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都強調維持三足鼎立的重要性,這種大勢對己方是比較有利的。

因為魯肅與諸葛亮都清楚地知道,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他們在人才儲備、軍力物質等方面遠不如曹操。

孫劉兩家只有聯手才能抗衡曹操,才有機會「以待天時」。

曹操集團雖然強大,但他也有內憂。

他的統治區域龐大,內部利益衝突較多,各種勢力各懷目的,整合起來不是很容易,只有靠曹操這樣的強人才能控制局面。

然而一旦曹操出問題,可能會導致內部混亂,政權不穩。

這時,魯肅與諸葛亮期待的機會就到來了,有可能滅掉曹魏而改寫歷史。

然而當時孫劉兩家的那些高層人士看問題卻沒有魯肅、孔明那樣的高度,他們總是展現個人英雄主義和拓展實力的強烈意願。

這種情況突出地表現在荊州之爭上。

關羽駐守荊州,卻看不到荊州在三國大棋局中的重要性,輕視了荊州的守土只要。

他一味北上進攻,企圖拓疆開土,建立蓋世功勳。

他不重視孫劉聯盟,驕傲自負,目無大局觀念,致使喪失荊州,自己也身首異處。

荊州之失,關羽之敗是導致三足鼎立局面崩盤的開始。

隨後的夷陵之戰,更開啟了孫劉全面對抗,雙方實力都大幅消耗。

雖然諸葛亮盡力彌合孫劉聯盟,但已難挽孫劉兩家實力上的頹勢。

而東吳在魯肅之後的呂蒙,他雖然「籌略奇至,次於公瑾」,但他僅僅立足於東吳自身看問題,沒有國際視野和大局觀念。

他力主擴張地盤,謀劃奪取荊州,卻對奪取荊州之後的大局缺乏遠見,不能不說他是有短視缺陷的。

荊州之爭破滅了孫劉兩家北伐的願望,促使局面向有利於曹操的方面發展。

劉備、關羽不能洞悉大局,缺乏戰略上的耐性,而孫權、呂蒙也是著急於己方的利益。

而事實上就差一年,「北方有事」的局面就到了。

曹操於建安二十五年元月去世,終年65歲。

而這時孫劉兩家已沒有撼動曹魏政權的實力了。

如果當時關羽不急於北伐,或孫權、呂蒙能把眼光看遠一些,鹿死誰手,天下大勢猶未可知啊。

雖然諸葛亮多次北伐,但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效果。

東吳也歷經數戰,卻愈戰愈弱,最終三國歸晉。

關羽殞命於建安二十四年底,年齡時58歲。

呂蒙死於建安二十五年底,享年42歲。

這兩人都算的上人中之傑,但他們共同的不足就是輕忽大勢,短視自顧。

他們為一城一地之爭而影響了大局,從而也改變了歷史進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開疆拓土,忠於其主者,可謂之英雄,而那些洞觀大勢,能謀大局者則是大英雄。

閒扯三國系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中魯肅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在三國中為主要人物,在我國家喻戶曉。但魯肅知道人就不多了。魯肅在三國形象並不怎樣,相比周喻,諸葛亮的雄才偉略,魯肅更顯呆板、忠厚老實。其實魯肅之才華在三國中是少有人能及的。其向孫權提...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漫談三國:孫權強取荊州,得小利而失大局

孫權趁關羽率兵攻打樊城之時,派遣呂蒙抄了關羽的後路,襲取了荊州。壓在孫權心頭的一塊大石終於放下了,表面看,東吳一舉將江東門戶荊州置於掌控之下,獲得了很大的利益,但小編認為這是孫權戰略上重大失誤,...

神武的關羽左右了三國局勢

三國名將輩出,人才濟濟;然還是出現了三國割據的局面,這反而是造就了這些名將崛起舞台;其中蜀國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難道說不是時局造就了他嗎?

關羽大意失荊州:受傷的何止是蜀漢!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留關羽鎮守占據的荊州五郡,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