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先生的傳奇 主觀唯心主義的產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別號陽明,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守仁在學術界地位很高,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明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並且在文學、軍事上的造詣也堪稱登峰造極,王守仁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他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所謂陸王心學,主要強調人的本心作為道德主體,自身就決定道德法則和倫理規範,使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原則凸現出來。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灝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簡單來說就是主觀唯心主義學說。
關於王守仁的故事很多,比如說出生不凡,傳說王守仁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生下的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但是極其聰明,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
王守仁出生書香世家,父親王華中過狀元,這樣的家庭給他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十二歲時候,進入私塾讀書,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次年回到家鄉,他想到朱熹所言:「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於是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正德十一年,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贛南,次年,讓朝廷頭疼了十幾年的贛南匪患,不出一年時間,被王守仁平息了。
在軍事上最具代表的,要數王守仁26天平息寧王朱宸濠叛亂,動作之迅速,足以顯現王守仁在軍事上的修為。
明世宗即位以後,王守仁父親王華去世,他回到家鄉,閒暇之餘,他受邀在稷山書院講學,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紹興創建陽明書院,其弟子亦開始講學,傳播「王學」。
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平亂後,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
因平定朱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我國現代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因此而改名行知。
王守仁明代思想家,軍事家,新學集大成者
王守仁 ,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
此奇人五歲都不能說話,結婚當天玩失蹤,思想卻引領了日本的繁榮
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學說,不僅影響了我國明清兩代以至近現代,而且遠播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其思想,折服了曾國藩、梁啓超、章太炎、孫中山、蔣介石以及西鄉隆盛、稻盛和夫等無數中外名人。他...
南宋陸九淵開創心學,為什麼淹沒於300年後明朝王陽明的光輝之中
陸九淵與王陽明都是心學的代表性人物,兩個人都對心學的創立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陸九淵是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則在陸九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了心學。兩個人都認為:「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
此人文武雙全,比肩孔子、孟子,讓日本人欽佩不已!
在中國歷史上,要數影響最深的思想流派,孔子創立的儒學稱第二,恐怕無人敢稱第一。不過,對於孔子自己來說,儒家思想的發揚光大,歷經數千年而不衰,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在孔子之後,孟子、朱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