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人物:布衣之身修《明史》的史學家,卻被歷史遺忘的萬斯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史上能夠憑藉個人努力而名留青史的,皆是人中龍鳳。

《明史》

在古代中國,史學是最重要的事,能有機會編修歷史,尤其是一朝代的斷代史,可能說是機會難得,又責任重大。

編修歷史的人一般都是朝廷史官,而萬斯同以布衣的身份編修《明史》,最終大成。

但是最終遭到小人盜取成果,最終竟然功虧一簣,實在讓人嘆息。


萬斯同,字季野,生於1638年,卒於1702年,年60。

編修《明史》,擁有偉大成就的歷史學家。

從左至右為黃宗羲、全祖望、萬斯同

他家兄弟八人,父親和兄長都飽讀詩書,或許因為他年齡最小,所以幼年非常調皮。

據說,又一次他的父親非常生氣,於是嚇唬他說,要把他送去廟裡給和尚當徒弟,但是他依然淡定從容、我行我素。

天才的誕生必然與眾不同。

又一次,他的父親把他鎖在一個空房間裡面,他看見書架上有明代史料數十冊,就翻開來看了看,竟然覺得有趣。

幾天之間,就看完了,於是就立下志向學習史學。

幾年後,年齡稍長的萬斯同在兄長們的帶領下,拜黃宗羲而師。

在黃宗羲的門下,他年紀最小,黃宗羲也最喜歡他。

黃宗羲學識廣博,相傳,曾經著《明史案》,現今失傳。

萬斯同在門下學問一樣逐漸廣博,在眾多的學習裡面他尤其喜歡文獻學,他的志向在著《明史》。

這是一個偉大的志向。


康熙十七年,開博學鴻儒科,有人推薦他,然而他極力拒絕。

第二年,康熙十八年,開明史館,顧炎武的外甥徐元文任明史館總裁,極力要網羅他編修《明史》。

而他本人覺得在官方搜索資料比較容易,但是應聘進京。

但是他要求不做官,不領薪水,只用布衣平民身份修史。


從此,自年少時立下志向編修《明史》的他,在北京明史館待了十多個春秋,這十多年裡,他著成《明史稿》五百卷。

萬斯同在十五六歲之後,就立志專攻二十一史。

博覽群書,過目不忘,非常熟悉漢代以下的制度和明代史事。


當時參加編修《明史》的學者有五六十人,他們每篇初稿完成後,就送給萬斯同複審。

萬斯同看完一篇就告訴對方,去找那本書里的那一頁中有什麼內容,補上。

於是編修這,找到這書這一頁,一 一核對,竟然一字不差。

萬斯同師父,黃宗羲雕像

萬斯同過目不忘的能力,可見驚艷。


可最後他編修《明史稿》被人改了名字,占為己有。

明史館的總裁最初是徐元文,之後有多個繼任者,最後一個叫做王鴻緒。

這個王鴻緒本來是一個貪官,巧言令色之徒。

在康熙年他甚至依附於皇子,煽動皇子內鬥奪嫡,可想而知,這種人有什麼學問和人格.

萬斯同在京師與世長辭之後,因為身邊沒有一個親屬,所以他編修的《明史稿》都落到了王鴻緒手上。

於是王鴻緒就把這本書據為己有。

叫人從新抄錄一份,每卷都寫上自己的名字,「王鴻緒著」。

拿去呈現給皇帝,於是《明史稿》就成了王鴻緒編修。

但是,他這樣的行為是青天白日下偷竊,人人都看明白。

萬斯同編修《明史》十餘年,京城人人共知。

萬斯同的名聲並不會因此降低。


【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白雲莊:藏書無跡,《明史》名傳(下)

清康熙元年,清廷把浙江提督府轉設到了寧波,為了建造衙門,在寧波的繁華地段占用了許多有錢人家的莊園,而萬氏故居也在徵用之列,因為此處的規劃是水師提督府,萬氏的兒孫們只好搬出了家門,他們就移居到了白...

明史百年加工史

對於《明史》我們熟知一般有三個版本,但實際上從清順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開設明史館開始到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張廷玉最後定稿,進呈刊印,前後歷時九十四年。共經歷五個階段,有六個版本。順治時期

為什麼人們對明朝皇帝的印象都不好?

用一句話總結來說,就是「成者王,敗者寇」,明朝的歷史自然是由勝者,清朝說了算的。所以明朝的歷史就這樣被清朝皇帝給篡改了,而明朝皇帝也就成了我們印象里那樣的不好。總的來說,滿清對明史的篡改可分為三...

萬斯同的操守 史家之筆金不換

◎劉永加古代那些秉筆直書的史官,稱為太史。春秋戰國時期,就由他們來負責記錄帝王的日常事務及朝廷的大事,董狐、太史伯等為代表的好多太史,為了真實記錄當朝的史料,甚至遭到殺害,可是他們依然堅持不更改...

清初有一位不要國家俸祿的史學家

清初有一位不要國家俸祿,不收傳主後人賄賂,專心修成《明史》的史學大家萬斯同。萬斯同(1638-1702),浙江鄞縣人,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諡貞文先生。萬斯同幼年聰慧異常,十四五歲時,他已遍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