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百年加工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於《明史》我們熟知一般有三個版本,但實際上從清順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開設明史館開始到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張廷玉最後定稿,進呈刊印,前後歷時九十四年。
共經歷五個階段,有六個版本。
第一階段
順治時期
順治二年,剛入關的清朝庭就迫不及待的開設明史館,表示要修《明史》。
但此時修《明史》的條件並不成熟,此時的清朝只是占據了畿輔之地。
西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西南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東南有各個南明政權。
尤其是在清朝庭頒布『剃髮令』後更是激起了統治區內百姓的激烈抵抗。
造成的連鎖反應就是看清了清朝虛實的明朝降將姜瓖、金聲恆、李成棟等紛紛反清回明,並且被清軍擊敗的農民軍餘部在民族大義下也歸入到明朝的大旗下投入到抗清戰爭中。
此時清朝廷開設明史館,宣布篡修《明史》只是為了穩定自身統治及快速平定全國:
宣告明朝已經滅亡;
清軍入關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但此時南明政權的存在以及對清軍的激烈抵抗,此時修《明史》就表示不在承認其合法性;
籠絡明朝遺臣及降清官員。
康熙前期
直到康熙初年,永曆帝被吳三桂殺害,鄭成功、李定國先後去世,清朝才完成了名義上對全國的統一。
但緊接著就是康熙與鰲拜關於最高權利的爭奪,直到康熙八年,拘禁鰲拜開始親政,政局才有人穩定的曙光。
隨後時局就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引髮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
在這一大段時間內清朝統治者數次想要放棄中原退回關外,更不用說安心篡修《明史》。
並且連年的戰亂和政局不穩使得此時的清朝廷根本無力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修史的第一階段無任何成績可言。
第二階段
直到『三藩之亂』基本平定後,清朝廷才開始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篡修《明史》,此時距最開始開設明史館已經過去了三十五年。
萬斯同版《明史稿》
提到《明史》我們絕對繞不開的一個人就是萬斯同,他師從明清之際著名的思想家、抗清義士黃宗羲(在抗清失敗後終生不食清祿)。
明清之際,抗清義士和明朝遺臣十分重視對明史的研究,未防止有明一代不被污毀過甚,所以他們派遣了以萬斯同為首的包括萬斯同外甥萬言、黃宗羲兒子、顧炎武的外甥在內的一大批飽學之士參與到《明史》的篡修過程中。
史載萬斯同『專意古學,博通諸史。
熟於明朝掌故,對自洪武至天啟的實錄,皆能暗誦,了如執掌』,不僅如此萬斯同及其所帶領的明朝遺士們恪守史官的原則——當時有明朝重臣的後人重金賄賂萬斯同的侄子萬言,求他美化先祖以減輕先人罪責,萬言當即拒絕『史家之筆金不換,你們不知道我的為人,難道不知道我叔叔的為人。
』。
萬斯同一生功力,盡萃《明史》。
在修《明史》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欲以遺民自居,以任故國之史事報故國
』並保持著自己的氣節『不署銜,不受俸』。
在他開始修《明史》到最後病逝於王鴻緒府的十九年里他一直居住於主管修史的清朝官員家中。
應該說沒有萬斯同就沒有後來的《明史》;應該說初版的萬斯同稿還是比較全面和中肯的(由於天啟時期對東林大臣的迫害使得出初版《明史》對於天啟的評價相當負面)。
由於此時距離明朝滅亡時間較近,並且明朝皇宮保存比較完整,使得第一手的明朝宮廷檔案保存相當完整,此時的明朝史料可以說是全面和真實的。
十九年的努力最後經由萬斯同親自審定的《明史稿》有兩個版本,三百一十三卷本和四百一十六卷本。
這是最初《明史》的兩個版本。
第三階段
萬斯同逝世後,《明史》的篡修就交到了投靠清朝的史官手中,此時的《明史》篡修開始了變味。
《橫雲山人集明史列傳稿》
這是《明史》的第三個版本,對於此後世史學對於這個版本的《明史》是刪改自萬斯同版還是他自己編訂的有爭論,這裡選擇大多數史家認同的刪改自萬斯同版的說法。
萬斯同去世後,王鴻緒接手了《明史》的篡修工作並且很快在萬斯同版本的基礎上單獨整理出列傳部分於康熙末年呈交御覽,是為《橫雲山人集明史列傳稿》。
《橫雲山人明史稿》
由於前作只是列傳部分,所以此後王鴻緒又在列傳的基礎上加上紀、表、志補充完整後呈交雍正皇帝御覽,這就是最初由清朝政府認可的第一版《明史稿》。
但由於此時的雍正忙著鞏固皇位;緩和民族以及階級對立;推進改革,所以此版《明史稿》在雍正看後並未刊印搬行。
小結
在康、雍時期,出於穩定統治;拉攏明朝遺民以及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員的目的。
在篡修《明史》時康熙還專門發布過一條詔令,大意是『為尊者諱,儘量減少關於明朝皇帝陰暗面的記載』,所以我們看到關於明成祖『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
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這樣的記載。
所以我們看到在明朝時被去除帝號的建文帝、景泰帝被列入本紀部分。
所以我們看到被東林餘黨極盡詆毀的天啟皇帝,此時的評價只是『庸懦以致婦寺竊柄』。
應該說此時的《明史稿》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雖然也有刪改但比之終版的明史還是比較好的保留了他原來的樣子。
第四階段
當時間進入到乾隆時期,清朝統治者對於《明史》的態度又發生了改變。
此時清朝的統治已經穩定,但打著替崇禎報仇的旗號入主中原最終定鼎天下的清朝統治們突然發現,既然崇禎和明朝那麼好為何還要接受清朝統治。
所以我們看到由拔高袁崇煥開始,清朝統治者授意史官開始了對《明史》的深度加工。
應該說清朝統治者的手段是相當高明的,為崇禎報仇再直接否定崇禎這樣食言自肥的低檔手段還入不了他們的眼。
所以乾隆朝開始大力拔高袁崇煥,由此袁崇煥那比擬岳飛的形象才流傳開來。
為了讓袁崇煥更像岳飛,崇禎中了皇太極反間計的橋段也被製造出來。
我們仔細想一下,袁崇煥越忠勇;越有能力,那麼崇禎剛愎自用的昏庸形象是不是在我們的想像中就越清晰。
借著否定崇禎開始,清朝的統治者開始了對明朝的否定。
最終由張廷玉於乾隆四年進呈,得到乾隆的肯定後開始刊印。
這是第五個《明史》版本,也是目前最為常見的。
第五階段
在張廷玉《明史》後,清朝統治者認為對明朝的詆毀和妖魔化還不夠。
借著《四庫全書》的編修,又開始了對《明史》的新一輪加工。
這就是《明史》的第六個版本——四庫版《明史》。
這版《明史》的改動如下:
原本英宗本紀中的英宗贊是『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修改後的英宗贊則是『前後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賞僭濫,失亦多矣。
以為無甚稗政,豈為篤論哉。
』這樣一來英宗就變成了寵信曹吉祥、石亨這樣的奸佞而冤殺于謙的昏庸形象;
再如,原本評價明世宗為『中才之主』;修改後的評價就變成了『且倚任權奸,果戮直臣,以快其志,亦獨何哉!』。
至此明朝多昏君的印象算是流傳開來,前後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及時一百餘年,《明史》終於以清朝廷滿意的樣子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四庫版《明史》雖然因為一直被珍藏於皇宮中而未能刊印,所以閱讀者不多,但此後流傳於世的明朝形象卻以此為範本。
總結
應該說在萬斯同版本基礎上修改加工而來的《明史》為我們呈現了明朝的基本面貌,得益於於康乾時期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僅就編排合理、材料翔實上來說,《明史》是自前四史之後少有的精品。
它敘事穩妥,行文簡潔,可讀性較強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
但由於它刪改、隱匿了大量不利於清朝的內容並在《明史》修成後禁毀了大量關於明朝的書籍使得明朝皇帝多昏庸的形象廣為流傳;使得現在的我們雖然懷疑其真實性但卻很難探尋到真相。
比如明處的亦失哈;比如明末的袁可立、劉愛塔、毛文龍……這些對於研究明朝與建州關係的重要人物《明史》卻略去不談。
總的來說,基於其二十四史的地位,現在對於明朝歷史的研究還是以《明史》為準。
但由於清朝庭對《明史》長達百年的不斷加工使得我們現在對明朝的印象完全成了清朝統治者出於穩固統治而為我們描述的模樣。
但經過一代代史學家的努力,也隨著不斷的考古發現,一個更加真實的大明將越來越多的呈現在我們面前。
例如現在史學界對於明武宗能力的認可;對於仁宣之治的認可;對於英宗、憲宗、世宗、神宗的評價趨於中肯;對於南明弘光皇帝的正面評價(勤政,死干,不出成績)。
當初基於穩固政權的考慮而極力污衊、妖魔化明朝,到現在反而卻激發出大量關於明朝的興趣(我對於明朝歷史的興趣就來自於想看看這麼『垃圾』的朝代是怎麼存在這麼久的)。
不知道要是當時的清朝統治者知道現在這個真相會不會眼淚掉下來?
明朝——一個被曲解的朝代
縱觀歷朝歷代,人們印象最不好的往往是明朝,皇帝基本是縱慾享樂、不理朝政、不務正業或者短命的形象。即使開國太祖、成祖皇帝,都被扣上「殺人魔」的稱號。那麼,為何明朝的皇帝給後人留下那麼差的印象呢?
為什麼人們對明朝皇帝的印象都不好?
用一句話總結來說,就是「成者王,敗者寇」,明朝的歷史自然是由勝者,清朝說了算的。所以明朝的歷史就這樣被清朝皇帝給篡改了,而明朝皇帝也就成了我們印象里那樣的不好。總的來說,滿清對明史的篡改可分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