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真的仁義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好像是「仁義」的代表,他是大漢皇叔,有仁義之君的美名。
劉備宣稱為了大漢天下而奮鬥,一生之中以仁義立身,三讓徐州,攜數萬百姓渡江,帶兵入川,為關羽報仇,以及白帝城託孤,一些列的舉動好像一切都是仁義之舉。
可是仔細分析,可以從他的作為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仁義的虛偽性。
我們先看一下三讓徐州的故事,當時曹操派兵來攻,其它諸侯坐山觀虎鬥,只有他率領數千兵馬對抗曹操的大軍,因為呂布來襲許都,曹操撤軍,挽救了當時徐州的危險局勢。
後來陶謙病危,有了三讓徐州的故事,劉備都拒絕了,聽了以後真是仁義之師。
可是,陶謙一語道破了其中的緣由。
事實上並不是劉備不想要徐州,而是為了所謂的仁義不得已而為之,他比誰都想要,只是為了不想背負奪他人城池的罵名。
此種仁義不要也罷,最後徐州最終落入曹操之手,失去了大好的城池。
豈不可惜,為了所謂的仁義,失去了與曹操對峙的資本,同時增強了對手的砝碼。
赤壁之戰前夕,劉備駐紮在新野小城,曾經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抵抗了曹操一段時間,至此關鍵時刻,又被仁義所害。
當時劉備在劉表帳下,劉表深知自己非曹操對手,不久又病故,在他生前曾讓荊州,這是一個可以對抗曹操的絕佳機會,又被所謂的仁義錯失良機。
對於劉備而言,得到荊州是一個很好的戰略抉擇,亂世之中,周瑜曾說,城池最重要,此言有理也。
最後劉備遭遇慘敗,不得已退往江夏,求救於江東共同抗曹,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在逃亡江夏途中很多百姓追隨劉皇叔共同渡江,看似非常仁義,可是仔細分析來,我們知道中間很多人死亡,等到曹操大軍殺到時最後又放棄百姓逃到江夏了,這不是多此一舉嗎?如果不是所謂的仁義,百姓可能也不會慘死這麼多,自己也不會這麼被動,差點再次成為階下囚。
這些仁義有時候會因小失大,就此慘死,如何中興漢室,豈不是一句空話。
在爭奪荊州的戰鬥中,劉備的仁義也可見一斑。
周瑜和曹仁爭的死去活來之時,表面上是諸葛亮派兵奪下荊州,我們可以看到有其中一幕,劉備裝病,授意諸葛亮掌控軍政大權最終取得荊州。
劉備當然想取得荊州,礙於所謂的仁義,不得已而為之,作為一方諸侯,採取一些權謀無可厚非,何必這樣宣傳仁義呢。
雖說最後取得了荊州,卻留下了一系列的後患,吳國說是自己暫借劉備的,總是伺機想要獲得荊州。
最終有了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失去了荊州又失去了一員大將。
如果當時劉備不為了所謂的仁義,從劉表手中獲得荊州,歷史的結局可能會有一番另外的結語吧。
三國最「傳奇」的人,生前殺人放火搶劫,死後被人奉為神靈祭拜
三國裡面後來被封為神靈的,大家比較熟知的就只有關羽一個人。其實在三國裡面還有一個名氣不如關羽的人,他也被後世奉為神靈。這個人就是東吳的戰將甘寧。很多人並沒有聽說過這個人,因為在電視劇里亦或是在小...
劉備的主要騙術只有一招,卻往往總有人上當受騙!
說起劉備的一生,簡直像做夢一樣。想當年,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平息黃巾之亂,先後投奔過公孫瓚、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得到過徐州、小沛,見過皇帝,騙了個皇叔當,青梅煮酒時候被曹操認為是天下匹敵的英雄。
劉備顛沛流離一生,鼎盛時期勢力究竟有多大?
看三國,我們一直是以第一視角看待劉備的集團的,尤其是考慮到《三國演義》深入人心的影響力,三國歷史之中,劉備成為我們心目中的主角,只是這個主角有點偏弱。無論再弱的主角,還是存在一定的勢力。那麼劉備...
試問三國誰最坑:馬忠坑了司令關羽,元帥黃忠,依舊自愧不如
三國,馬忠應該是戰績最出彩的武將了吧,劉備的五虎上將三個戰死,兩個死在他手上,關羽和黃忠,黃忠當初的戰績也不過是幹掉曹軍西南軍區總司令夏侯淵,而馬忠可是幹掉了蜀國東部軍區總司令關羽以及遠征軍方面...
劉備與曹操,哪個稱得英雄,哪個稱得梟雄
只要讀了三國的人都知道這兩位是蜀漢與曹魏的奠基人。兩個人都有一個傳奇的人生,一個空手打天下,步步為營,雖然未處處得勝,卻在亂世之中存活下來並且占一方領土,傲一處群雄,這就是劉備。另一個官宦世家出...
英雄無用武之地怎麼取得成功?他來告訴你怎麼做
歷史中的三國,劉備的崛起是個異數,在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奪得荊州四郡,向孫權借了江陵前,沒有人能料到三分天下中劉備能占了一位。那劉備是怎麼堅持到赤壁之戰,憑什麼能堅持到赤壁之戰?
也說攜民渡江,劉備赤壁之戰的首功之人
本文基於小說三國演義而非歷史。三國是一個能人輩出的時代,無數的英雄、梟雄、奸雄、武者、智者在這個大舞台上為了各自的目的而演出著不同的曲目,而無論怎麼評價,作為蜀漢開創者的劉備,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劉備原來只是個「假仁假義」的真小人,為何還被稱仁義之主?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仿佛是「仁義」的代表,他是大漢皇叔,有仁義之君的美名。劉備聲稱為了大漢天下而鬥爭,終身之中以仁義立身,三讓徐州,攜數萬百姓渡江,帶兵入川,為關羽報仇,以及白帝城託孤,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