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真的仁義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好像是「仁義」的代表,他是大漢皇叔,有仁義之君的美名。

劉備宣稱為了大漢天下而奮鬥,一生之中以仁義立身,三讓徐州,攜數萬百姓渡江,帶兵入川,為關羽報仇,以及白帝城託孤,一些列的舉動好像一切都是仁義之舉。

可是仔細分析,可以從他的作為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仁義的虛偽性。

我們先看一下三讓徐州的故事,當時曹操派兵來攻,其它諸侯坐山觀虎鬥,只有他率領數千兵馬對抗曹操的大軍,因為呂布來襲許都,曹操撤軍,挽救了當時徐州的危險局勢。

後來陶謙病危,有了三讓徐州的故事,劉備都拒絕了,聽了以後真是仁義之師。

可是,陶謙一語道破了其中的緣由。

事實上並不是劉備不想要徐州,而是為了所謂的仁義不得已而為之,他比誰都想要,只是為了不想背負奪他人城池的罵名。

此種仁義不要也罷,最後徐州最終落入曹操之手,失去了大好的城池。

豈不可惜,為了所謂的仁義,失去了與曹操對峙的資本,同時增強了對手的砝碼。

赤壁之戰前夕,劉備駐紮在新野小城,曾經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抵抗了曹操一段時間,至此關鍵時刻,又被仁義所害。

當時劉備在劉表帳下,劉表深知自己非曹操對手,不久又病故,在他生前曾讓荊州,這是一個可以對抗曹操的絕佳機會,又被所謂的仁義錯失良機。

對於劉備而言,得到荊州是一個很好的戰略抉擇,亂世之中,周瑜曾說,城池最重要,此言有理也。

最後劉備遭遇慘敗,不得已退往江夏,求救於江東共同抗曹,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在逃亡江夏途中很多百姓追隨劉皇叔共同渡江,看似非常仁義,可是仔細分析來,我們知道中間很多人死亡,等到曹操大軍殺到時最後又放棄百姓逃到江夏了,這不是多此一舉嗎?如果不是所謂的仁義,百姓可能也不會慘死這麼多,自己也不會這麼被動,差點再次成為階下囚。

這些仁義有時候會因小失大,就此慘死,如何中興漢室,豈不是一句空話。

在爭奪荊州的戰鬥中,劉備的仁義也可見一斑。

周瑜和曹仁爭的死去活來之時,表面上是諸葛亮派兵奪下荊州,我們可以看到有其中一幕,劉備裝病,授意諸葛亮掌控軍政大權最終取得荊州。

劉備當然想取得荊州,礙於所謂的仁義,不得已而為之,作為一方諸侯,採取一些權謀無可厚非,何必這樣宣傳仁義呢。

雖說最後取得了荊州,卻留下了一系列的後患,吳國說是自己暫借劉備的,總是伺機想要獲得荊州。

最終有了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失去了荊州又失去了一員大將。

如果當時劉備不為了所謂的仁義,從劉表手中獲得荊州,歷史的結局可能會有一番另外的結語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顛沛流離一生,鼎盛時期勢力究竟有多大?

看三國,我們一直是以第一視角看待劉備的集團的,尤其是考慮到《三國演義》深入人心的影響力,三國歷史之中,劉備成為我們心目中的主角,只是這個主角有點偏弱。無論再弱的主角,還是存在一定的勢力。那麼劉備...

劉備與曹操,哪個稱得英雄,哪個稱得梟雄

只要讀了三國的人都知道這兩位是蜀漢與曹魏的奠基人。兩個人都有一個傳奇的人生,一個空手打天下,步步為營,雖然未處處得勝,卻在亂世之中存活下來並且占一方領土,傲一處群雄,這就是劉備。另一個官宦世家出...

劉備真的仁義嗎?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好像是「仁義」的代表,他是大漢皇叔,有仁義之君的美名。劉備宣稱為了大漢天下而奮鬥,一生之中以仁義立身,三讓徐州,攜數萬百姓渡江,帶兵入川,為關羽報仇,以及白帝城託孤,一些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