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為何不傳位給兒子孫紹或者三弟孫翊,而選擇了二弟孫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00年,孫策被暗殺,身負重傷,把張昭等人叫到跟前來囑以後事。
據《三國志》記載,孫策對張昭等人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
公等善相吾弟。
」
就是說如今天下已經亂成一鍋粥了,憑藉著吳越的民眾,以及長江天塹,足夠坐山觀虎鬥了,請你們好好輔佐二弟孫權呀。
又把孫權叫到身邊說:「率領江東的軍隊,面對面戰鬥以爭奪天下,你不如我;選賢舉能,讓大夥各司其職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於是將印綬給到孫權,夜裡便去世了。
孫策的這一舉動,讓很多人都納悶了,自古大多是子承父業,孫策明明有兒子孫紹,而且還有三弟孫翊(yì),為何偏偏選擇了二弟孫權呢?本篇就來分析一波。
首先需要明白一點,那就是孫策只是主公,並不是帝王。
即孫策名義上只是東漢的一個臣子,袁術稱帝後,孫策和袁術決裂,朝廷任命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如果孫策已經是皇帝,那確實可以傳位給幼子孫紹,讓張昭等人輔佐少帝,可惜孫策不是。
孫紹是沒有官職的,並不是朝廷命官,名義上他是沒有資格提領江東的,朝廷總不至於讓個小孩來治理州牧吧?
那孫權此時有官職嗎?是有的!公元196年,十五歲的孫權被任命為陽羨縣長,吳郡太守朱治(孫堅部將)舉薦其為孝廉,小大是個官,孫權在江東也算「出道」而且小有名氣了。
這是孫權比孫紹更適合提領江東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其一,如果孫紹繼位,孫氏家族內部必會更混亂。
歷史上孫權繼位並不像大夥想像中那麼順利的,當時,廬陵太守孫輔(孫堅長兄的次子)和曹操私自通信;孫暠(孫堅弟弟的長子)企圖自立,都被孫權鎮壓下來了。
如果說是孫紹繼位,別的人先不提,孫權會不會想奪權呢?孫氏家族豈不陷入內鬥......
其二,如果孫紹繼位,眾臣會乖乖聽話嗎?
約公元199年,孫策娶了大喬,以此推斷,孫紹剛出生一兩年而已。
(ps:孫紹也可能不是大喬之子,但其年幼是確定無疑的)那麼,眾臣需要輔佐十多年,孫紹才得以長大,這十幾年裡變數太多了!萬一等到的卻是個無能之主呢?
歷史上孫權繼位後,廬江太守李術就公然反叛。
那若是孫紹繼位,又會有多少部屬造反呢,張昭、周瑜還會忠心輔佐嗎?
其三,孫權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孫策對他很有愛。
據《江表傳》記載: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
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
每請會賓客,常顧權曰:「此諸君,汝之將也。
」
就是說,孫權性情豁達,有決斷力,喜歡交友,因此漸漸和父兄齊名。
孫策常常讓二弟一起參與軍事決策,還經常指著眾將領對二弟說:「這些人以後都是你的手下。
」
關鍵是那句臨終遺言: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這是孫策對二弟孫權極高的客觀評價,簡單來說就是打仗你比不過我,文治你比我強。
除了孫紹,還有三弟孫翊呢,據《典略》記載:翊名儼,性似策。
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而策呼權,佩以印綬。
意思是,張昭曾推薦過讓孫翊繼位,因孫翊和孫策類似,勇猛非常,然而被孫策拒絕了,為何呢?
其一,孫權是孫翊的兄長。
所謂長兄如父,孫權自然比孫翊更適合繼位。
親兄弟之間,孫翊應該會聽孫權的。
其二,孫翊有明顯的性格缺陷:性情暴躁。
正由於這性情,公元203年孫翊上任丹楊太守後,被部下媯覽、戴員密謀殺害。
事實也證明,孫策沒看錯人,二弟孫權乾的很棒。
孫策遇刺後,為什麼要把江東留給孫權的說出了你可能不信
從我國古代周朝開始,家族實行的宗法制,所謂的宗法制就是嫡長子繼承制,這個傳統幾乎貫穿了我國的整個封建社會,但凡事總有例外。三國時期,江東的孫策遇刺身亡,臨死之時,為何將江東留給孫權而不留給自己的...
劉表在活著的時候,孫家為何沒能把荊州打下來!
孫家在這段時間打不下劉表的原因其實就是實力不夠,但造成孫家實力不夠的原因是多重的,而孫策時期和孫權早期的原因分別總結如下:孫策時期(197年-200年):1,孫策在背叛袁術自立後,更像是孫氏一族...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
他熬死了父親,又熬死了哥哥,終於輪到他當上了皇帝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父親是孫堅,漢朝末年被封為烏程侯、破虜將軍;哥哥是孫策,孫權是孫堅的次子,出生之時,方面大口,雙目炯炯有神,孫堅十分驚奇,以為他有貴相,對他特別鍾愛。孫權少年時期就隨...
在今天孩子讀高中的年紀 他已經威震半個中國
孫權(182-252年)及其父兄孫堅(155-191)、孫策(175-200),在三國英雄譜中,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與他們對應的是劉表父子。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孫策為何不按常理出牌,將傳位給了弟弟孫權,而非長子孫紹?
東漢末年的三國,在經歷數十載的煙硝之後,魏國、蜀國和吳國,暫且將天下三分,相互制約制衡,也由此開啟了一段相對和平的三國歲月。相比大魏曹操和蜀漢劉備,東吳的孫權似乎顯得有些特殊,前兩者都是親手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