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最後義士,《三國演義》未登場英雄,臨死前幾千敵軍向他磕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歷史上罕有一幕,發生在公元187年,正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年前黃巾之亂,兩年後董卓入京。
故事主角是大漢朝漢陽太守傅燮,其人在小說《三國演義》與歷代《光榮三國志》遊戲中皆不曾登場,是以和同時代的大多數人物相比,在現代知名度甚低。
【時,北地胡騎數千隨賊攻郡,皆夙懷燮恩,共於城外叩頭,求送燮歸鄉里。
】——《後漢書 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傅燮,字南容,身長八尺,相貌莊重威嚴,是西漢名人傅介子之後。
他的英雄祖先曾經斬殺樓蘭王,為大漢王朝揚威異域,而傅燮也繼承了先祖的英風俠烈和智勇雙全。
漢陽太守傅燮
傅燮少年時遊學國都洛陽,後被北地太守范津舉孝廉,因為范津居喪,自棄仕途為恩主守喪三年。
後來傅燮出任護軍司馬,跟隨名將皇甫嵩討伐黃巾。
行軍至潁川郡時,傅燮見戰事變亂,蒼生塗炭,遂上奏彈劾奸黨,指出「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天下之禍,不由於外,皆興於內」,即黃巾之亂因為漢朝內部政治腐敗而起,力請漢靈帝革新政制,驅除奸黨。
靈帝雖不採納,卻也欣賞他的膽識,亦不加罪。
而宦官首領趙忠見到傅燮奏書,甚為厭惡。
中常侍趙忠
因此當漢軍於東郡蒼亭之戰大勝黃巾軍,斬首七千,擒黃巾渠帥卜巳、張伯、梁仲寧等。
而傅燮獻策破敵,位居首功,戰後卻不得封侯。
此後,涼州名士韓遂等人勾結羌虜,起兵作亂,舉州皆反。
這場大規模涼州羌人叛亂,本是百年來漢羌戰爭的延續,亂軍主力正是祖祖輩輩對抗東漢政府的羌胡們。
叛軍首領韓遂
後來先有韓遂、邊章、王國等漢人投身其中,也正因為他們能夠代表羌人的利益,立場和作為與羌人一般無二,因此才會得其廣泛支持,逐漸排擠掉羌酋北宮伯玉之流,成為其首領與代言人。
是以可以說韓遂等人的行為性質,類同於漢奸,與明代倭亂的王直、徐海輩一般無二。
而此等異族叛亂,絕不能以底層起義視之,也並無進步性和正義性可言。
因剿滅黃巾軍而被譽為大漢首席名將的皇甫嵩,率軍進討涼州叛軍不利,叛軍長驅而入,殺到關中地區,舉朝皆驚。
於是司徒崔烈等高官竟於公卿百官朝會上,提出放棄涼州,索性不要這個靡費帝國百年的無底洞了。
漢靈帝猶疑間,傅燮挺身而出,厲言:「斬司徒,天下乃安!」讓棄涼派首領崔烈心膽俱裂,一時失言。
而後傅燮慷慨陳詞,痛陳涼州對帝國的戰略意義,漢武大帝開疆列置四郡,實為天下要衝,國家籓衛。
廟堂三公欲棄萬里疆土,豈不知讓胡虜得居此地,士勁甲堅,必為天下大患。
一言既出力挽朝局,終令昔年漢武帝霍驃騎的心血不致東流。
涼州傅燮是以簡在帝心,名動天下。
三公九卿位每有出缺,傅燮必是朝野屬意之人。
【昔冒頓至逆也,樊噲為上將,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憤激思奮,未失人臣之節,顧計當從與不耳,季布猶曰「噲可斬也。
」今涼州天下要衝,國家籓衛。
高祖初興,使酈商別定隴右;世宗拓境,列置四郡,議者以為斷匈奴右臂。
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海內為之騷動,陛下臥不安寢。
烈為宰相,不念為國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棄一方萬里之土,臣竊惑之。
若使左衽之虜得居此地,士勁甲堅,因以為亂,此天下之至慮,社稷之深憂也。
若烈不知之,是極蔽也;知而故言,是不忠也。
】——傅燮
趙忠遂改變態度,讓他弟弟城門校尉趙延登門拜訪傅燮,曲意拉攏,表示傅燮只需以後不與眾常侍敵對,萬戶侯輕而易舉。
傅燮嚴詞以拒,傅介子之後豈是勾連中官、妄求私賞之輩!於是一眾權貴齊心協力,將傅燮排擠出朝,讓他去叛亂肆虐的涼州,就任漢陽郡太守。
傅燮名氣太大,尚未到任就有叛羌聞風而降。
曾慧眼識才、舉他孝廉的恩主范津正要卸任漢陽郡將,兩位知己秉燭夜話,長談數日,范津將郡中境況盡數告知,傅燮與之惜別。
其後,傅燮在治下廣開屯田,深恤百姓,當地叛羌懷其恩化,並來降附,傅燮列置四十餘營將他們安置,漢陽郡的情況初步安定下來。
豈料涼州刺史耿鄙新近上任,又是個無能庸官,大小事務唯獨信用治中程球。
程球其人居邊塞多年,但知為己謀圖私利,涼州士民皆怨。
狄道人王國率金城郡氐、羌部族起兵,聲勢浩大;羌虜頭目韓遂也肅清同夥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等,擁兵至十萬進圍隴西郡,隴西太守李相如竟叛投羌軍。
耿鄙大驚,集合涼州六郡兵馬討伐王國、韓遂。
傅燮聽聞,遂拜會耿鄙,毫不客氣指出,因為耿鄙施政不得人心,其所部只是一幫臨時糾合、上下離心的烏合之眾,對決叛軍新銳之師凶多吉少。
若要成功平叛,便該當暫息戰事,操練兵馬,改善吏治,教化子民,而叛軍令出多門,見漢軍退避一時,定然會心生驕怠,然後再設法分化離間叛軍,令他們內訌惡鬥,到那時王師再揮師進討,方可一舉成功。
【使君統政日淺,人未知數。
孔子曰:「不教人戰,是謂棄之。
」今率不習之人,越大隴之阻,將十舉十危,而賊聞大軍將至,必萬人一心。
邊兵多勇,其鋒難當,而新合之眾,上下未和,萬一內變,雖悔無及。
不若息軍養德,明賞必罰。
賊得寬挺,必謂我怯,群惡爭勢,其離可必。
然後率已教之人,討已離之賊,其功可坐而待也。
今不為萬全之福,而就必危之禍,竊為使君不取。
】——傅燮
傅燮的討賊方略,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覺得耳熟。
不錯,十餘年後,大漢丞相曹操討伐韓遂、馬超率領的涼州叛軍,便是沿襲了傅燮當年故智,才在先戰不利將敵眾分化瓦解,大獲全勝。
這也可算是英雄所見略同了。
可惜耿鄙的能力心胸,和曹孟德相比差距何止雲泥?他對傅燮這個名望風評遠重於他的下屬本就心存忌憚,又急於立功,因此斷然拒絕了傅燮息軍養德,離合群惡之策,率六郡兵馬貪功冒進,妄圖一舉殲滅叛軍。
耿鄙如此託大,也是因為除了程球外,他又新進倚重一人。
此人名喚馬騰,身長八尺,其父馬碩曾為天水郡蘭干縣尉,與羌女生下此子。
馬騰的遠祖大大有名,竟是東漢開國初年那位南定交趾的伏波將軍馬援。
王國叛亂時,原是樵夫馬騰應募從軍,立功為軍從事。
因此耿鄙晉升他做自己的隨軍司馬,委以軍務重任,希望他能再現英雄先祖的威名。
叛將馬騰
豈知大軍兵進至狄道縣時,馬騰竟率部反水,和叛軍首領韓遂結為異姓兄弟,並共推王國為叛軍總首領,原來他之前就已經是叛軍內應了。
漢軍因此大敗,耿鄙、程球都死於亂軍中,許多兵將索性也就此從賊,涼州局勢大壞,十餘萬羌虜叛軍趁勢進圍漢陽。
因為城中精銳兵將早已被耿鄙抽調,此時漢陽城中兵少糧盡,指日即破;太守傅燮固守孤城,矢志不屈。
此時叛虜中數千胡人騎兵感念傅燮昔日善待之恩,一齊下馬叩首,涕泣懇請,求傅燮勿作玉石俱焚之舉。
並誓約願意就此退出叛軍,護送他安然返鄉。
對他們這樣近似於臨陣投敵的行為,十餘萬叛羌大軍竟然鴉雀無聲,不做任何制止,只因其王國、韓遂等人,亦不願犯天下眾怒,背負謀害賢士之名。
兩軍對陣中,能在敵眾我寡的生死絕境中,讓眾多敵人感動到磕頭流淚的地步,只怕古今戰爭史上亦屬罕見。
傅燮名望之重,可見一斑。
哪怕與他年齡相仿、後來被子孫追諡為皇帝的曹操、孫堅等人,此時亦難以與之相比。
傅燮之子傅干,年僅十三歲,進言道:「天子昏亂,奸佞當道,遂使父親大人不能容於朝堂。
現在四下皆叛,城內兵馬不足自守,不如依從這些感念父親恩德的羌胡之言,還歸鄉里,等天下有道時,再出來輔政聖君。
」
傅燮慨然而嘆:「聖達節,次守節,以紂王之暴,伯夷尚且不食周粟而死,孔聖稱頌其賢。
方今朝廷昏暴遠不及殷紂,我又怎敢後於絕伯夷?世道紛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天子之祿,又怎能脫避其難?我唯有死於國事,還能躲到哪裡去呢?你從小便有才智,勉之勉之。
主簿楊會,吾託孤之程嬰也,你今後且依靠他。
」言之由衷,哽咽不能復言;左右隨從聞之,無不泣下。
次日,另一個已經投降叛軍的酒泉太守黃衍奉王國之命,臨城喊話:「南容兄!今日成敗已定。
天下已非大漢所有,正群雄逐鹿之時。
你名重天下,我等願意奉你為主,上可成霸王之業,下可成伊、呂之勛。
豈不美哉?」
傅燮按劍痛斥黃衍:「爾為州郡大員,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為其說客!汝既貪生怕死,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匹夫狗賊速退!」
見傅燮寧死不屈,叛軍終於下令攻城,十多萬大軍頃刻間將漢陽城吞沒,傅燮與城俱亡,天下名士聞此凶訊,齊為傅燮而悲。
漢靈帝特旨追封傅燮為「壯節侯」,「壯節」二字既是封號,亦可作諡號解,也算是還了當年傅燮軍功被吞沒、不得封侯的公道。
後來傅干長大成人,行事亦有父風,官至扶風太守。
兩年後的陳倉之戰,皇甫嵩大破叛軍,斬首萬級,韓遂、馬騰趁機廢掉王國;192年,韓遂、馬騰被李傕控制的朝廷招安,拜將封侯;十餘年後,為爭權奪勢,馬騰韓遂成為仇敵,相互攻殺,韓遂甚至殺掉了馬騰之妻;208年,馬騰入鄴城為衛尉;211年,馬騰之子馬超聯合韓遂起兵,被曹操大敗;公元212年,在傅燮殉國十五年後,馬騰被誅滅三族;又過了三年,被夏侯淵驅趕到羌氐部落的韓遂,也眾叛親離,被部下殺死,傳首於曹操。
這場持續近二十年的涼州亂事終於平息。
——天道好還,不外如是。
涼州平叛之戰,政府軍雲集了皇甫嵩、董卓、孫堅等漢末最頂級名將,以及他們日後名震天下的眾多部屬,豈知苦戰四年,卻功敗垂成,導致中樞武力大損,朝廷權威蕩然無存,也是天下就此分崩離析的重大原因之一。
馬騰既是開國名將馬援後裔,又是國朝外戚(馬援之女為明帝皇后、章帝養母),卻臨陣投敵,致使大軍戰敗、涼州陷於羌胡,可說是之後天下紛亂、蒼生塗炭的罪魁禍首之一,萬死難責其咎。
小說《三國演義》竟將此人美化成所謂大漢忠良,反而忽略了真正與羌虜不屈抗爭、壯烈殉國的漢家英雄傅南容,忠奸顛倒、善惡不分,亦是一大缺憾。
【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於甲戌,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
天道周星,物極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庾信《哀江南賦》【豈意籠飛鳥,還為錦帳郎。
網今開傅燮,書舊識黃香。
奼女真虛語,飢兒欲一行。
淺深須揭厲,休更學張綱。
】——杜牧《除官歸京睦州雨霽》
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
狐狸會每天給您發送關於中國歷史的相關好文。
東漢末年割據,涼州一帶的軍閥,身長八尺餘,身體洪大
馬騰(?-212年),字壽成。 扶風 茂陵(今陝西興平)人, 東漢末年割據 涼州一帶的軍閥,伏波將軍 馬援的後代, 馬超、 馬休、 馬鐵之父。馬騰身長八尺餘,身體洪大,面鼻雄異,性格賢良忠厚,受...
兩次違抗聖旨,翅膀硬了的董卓誰都拿他沒辦法(董卓前傳11)
董卓之前就有違抗主帥命令的事,因為這事,孫堅曾勸當時董卓的頂頭上司張溫把董卓殺掉,可張溫猶豫不決。這件事發生在中平二年(185年),三年之後的中平五年(188年),朝廷下詔,讓董卓去做少府,董卓...
天下諸侯討董卓,為了馬超,他不去也得去
因為《三國演義》的深遠影響,談起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我們大都習慣地稱之為「十八路諸侯」。究竟是哪十八路,相信只要看過演義的都清楚,這裡我就不再贅述了。這十八路諸侯有些是虛構的,加上小說中沒提到...
斬司徒 天下乃安!錚錚鐵骨乃東漢忠臣傅燮是也!
涼州是漢末三國軍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涼州大馬,縱橫天下!涼州群雄,橫刀立馬!除了之前隆重介紹過的董卓、馬超、姜維等涼州出產的一線明星,這一時期的涼州大地上還有很多人的故事值得玩味。這些人,充其量...
漢朝名將之後流落邊疆,生了一個虎背熊腰的兒子,創出一番大事業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神棍張角掀起的太平道黃巾軍之亂,將整個漢家王朝搞得天翻地覆。大亂一起,各種游離於王朝體制外的力量也趁機而動,即便是遠在西北的涼州也不例外。涼州羌胡趁機舉事,並殺漢朝護羌...
漢靈帝時涼州羌亂不斷,可帶頭的韓遂、馬騰都是漢人,咋回事?
羌人叛亂的責任肯定算不到漢靈帝頭上,從公元57年開始,斷斷續續一百多年,東漢和羌人的戰爭就沒停息過。漢桓帝、漢靈帝時代,平定羌人算是做的很好的,出現了「涼州三明」——皇甫規、張奐與段熲。在漢靈帝...
孫超人講歷史之三國篇——蓋勛(下)
話說蓋勛於狐盤,便被羌族叛軍擊敗。僅剩百餘人仍列陣與敵人奮戰。句就種部落羌人首領名叫:滇吾,向來被蓋勛所厚待,他在前面用兵器攔住羌人士兵說:「蓋長史是賢人,你們若殺了他會遭天譴!」蓋勛聞言仰頭...
漢末最忠烈的大將,生擒黃巾軍三大渠帥,臨死前幾千敵軍求他投降
東漢末年,雖年天下大亂,各方勢力紛紛裂土為王,但是這些諸侯發展自己勢力的同時,也沒有放棄抵禦外辱,公孫瓚敢每逢鮮卑犯邊,便聲疾色厲;夏侯淵打下河西走廊,使西域與中原恢復聯繫;曹操擊潰西涼兵馬;...
董卓前傳8——權術高手成三公在外第一人,羌人叛亂再起馬騰登場
邊章、韓遂為首的羌人叛亂雖然沒有最終平定下來,但對東漢朝廷,特別是對東漢皇陵的威脅算是解除了。對於焦頭爛額的東漢朝廷而言,確實沒有專門的精力,完全將羌人的叛亂完全平定下去,只要他們不鬧事。從中平...
他是漢末名將,曾大破黃巾軍,最後為國捐軀,遠不如漢末群雄有名
東漢桓帝和靈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就是因為他們的肆意妄為,導致原本就大為衰落的東漢王朝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毀滅的深淵,就連同為漢室宗親的劉備也在三國亂世時對他們「嘆息痛恨」,就差跳腳大罵了。
戰爭史上奇蹟一幕,幾千騎兵大勝後下馬磕頭,哭求護送敵將回鄉
這歷史上罕有一幕,發生在公元187年,正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年前黃巾之亂,兩年後董卓入京。故事主角是大漢朝漢陽太守傅燮,其人在小說《三國演義》與歷代《光榮三國志》遊戲中皆不曾登場,是以和同時代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