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漢末名將,曾大破黃巾軍,最後為國捐軀,遠不如漢末群雄有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桓帝和靈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就是因為他們的肆意妄為,導致原本就大為衰落的東漢王朝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毀滅的深淵,就連同為漢室宗親的劉備也在三國亂世時對他們「嘆息痛恨」,就差跳腳大罵了。

這兩個昏君在位,身邊自然是奸佞環繞,但是朝堂之上除了奸佞以外,也不乏忠志之士。

傅燮(xiè)就是其中一員。

傅燮,北地郡靈州縣人,本字幼起,羨慕南容(孔子弟子南宮括,七十二賢之一)讀《詩經》:"白珪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 就把"幼起"改為南容。

由此可見,傅燮是崇尚孔子之義的。

傅燮的祖上也是名將,是西漢時以百人入虜廷,取番王首級如拾芥的義陽侯傅介子。

而傅燮繼承了祖輩的基因,身長八尺,容貌魁梧,為人深謀遠慮,年紀輕輕就被北地太守范津舉為孝廉,踏入了仕途。

後來他聽說范津去世,還棄官去服喪。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朝廷徵召各地有領兵作戰才能的人至洛陽報導,準備隨軍出征。

傅燮也拜護軍司馬,跟隨左中郎將皇甫嵩出征。

身為名將之後,傅燮自己也身具名將素質,在平叛戰爭中屢建奇功,曾生擒黃巾軍渠帥卜巳、張伯、梁仲寧三人,功勞不可謂不大。

但是他為人耿直,在出征之前,他就對黃巾起義進行了研究,發現其根源就是奸臣當道,導致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才起來造反。

而靈帝朝的奸臣,毫無疑問就是那幾個掌權的宦官。

所以出征之前傅燮就上書靈帝,慷慨直言,奏書開篇就說「天下之禍,不由於外,皆興於內」,把矛頭直接指向那些宦官,接下來還有理有據地論述了一番,懇切請求皇上遠離奸佞。

漢靈帝是何許人也,對於這種言論自然是不去理會,看過後就丟在一旁,然後,就被宦官看見了。

宦官首領趙忠看過以後表示咬牙切齒,從此忌恨上了傅燮。

像這次傅燮立有大功,按例是應該封侯的,但由於趙忠從中作梗,誣陷傅燮,傅燮反而應該治罪。

不過好在靈帝難得腦子清醒了一回,沒有加罪於他,但也沒有對他進行任何封賞。

戰功赫赫的傅燮只是被任命其為安定都尉,他沒有憤恨不平,也沒有半句怨言,而是默默地坐著本職工作,直到因病離職。

中平二年(185年),痊癒的傅燮被征入朝擔任議郎。

之後西涼地區發生叛亂,叛軍勢力越來越大,就連名將皇甫嵩都吃了敗仗,叛軍進逼關中,司徒崔烈甚至提議放棄涼州。

關鍵時刻,傅燮站了出來,怒斥崔烈,並向皇帝陳說利害,成功駁回了這個荒唐怯懦的提議。

傅燮因此受到靈帝的賞識。

趙忠是個見風使駝的人,他見傅燮成為靈帝眼中的紅人,就準備主動講和。

中平三年(186年),漢靈帝命令趙忠評定討伐黃巾軍的有功之臣。

趙忠派弟弟趙延去拜訪傅燮,以示交好。

趙延對傅燮說:"只要你以後少管中常侍(趙忠)的事,就算是萬戶侯也不難封。

"傅燮嚴詞拒絕:"我沒有封侯只不過是時運不濟,我絕不會私下求官。

"

趙延悻悻而歸,向趙忠說明了情況,趙忠更加忌恨傅燮。

但是傅燮此時還是皇帝的紅人,而且聲望極高,在京城不方便動手陷害,於是趙忠千方百計要把傅燮外調出京,最終成功把他調到涼州當漢陽郡太守,去平定涼州的叛亂。

趙忠本以為排擠傅燮出京就能順利找機會幹掉他,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傅燮不僅長於軍事,政事也很擅長。

他到任後,非常體恤百姓,同時他的威名遠播,涼州的小股勢力紛紛前來漢陽郡歸降,傅燮就在城外廣開屯田,列置了四十多個營地用來安置他們。

傅燮優待降將,廣開屯田,逐漸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在當地站穩了腳跟。

在他的治境內,治安良好,很少有不良事件發生。

但是他一己之力,並不能阻擋接下來這件事情的發生,他終究還是救不了涼州。

傅燮身為漢陽郡太守,只是涼州諸郡之一的長官,在他上面,還有一個頂頭上司,涼州刺史耿鄙。

耿鄙本領平平,偏偏還好大喜功、嫉賢妒能。

當時耿鄙信任程球,許多事都交給他來辦,程球為人貪婪,乘機大肆斂財,而被他搜刮的士兵和百姓認為這是耿鄙的意思,把帳都算在了耿鄙的頭上。

這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耿鄙很不得人心,可惜他卻蒙在鼓裡渾然不覺。

上面說了,耿鄙好大喜功,他聽說叛軍的頭領中,韓遂已有十萬大軍,逼迫隴西郡太守歸降,王國也聚集羌族氐族部落,建立了不小的勢力。

在程球的建議下,他召集了涼州的大部分兵馬,妄圖一舉掃平這兩股勢力,為自己謀一個名聲。

耿鄙的不自量力讓傅燮感到無語,但是他死了沒關係,他帶去的軍隊要是拼光了,漢朝在涼州的部署就完了。

於是在耿鄙要發兵之前,傅燮極力勸阻,直言士兵根本不與主將同心協力,這樣的軍隊基本上就是烏合之眾,此戰必敗無疑。

還提議與其這麼早出擊,不如先操練兵馬,同時使用離間計,挑起叛軍內亂,等到敵人相互攻伐,自己又兵強馬壯之時,再將其一網打盡。

耿鄙本來就妒忌傅燮之能,如今見他勸諫,還固執地以為傅燮是為了阻止他建功立業才這麼說,自然是把他的話當作耳旁風。

中平四年(187年),耿鄙還是堅持出征,這是他最後一次見到傅燮。

此戰,結果不出傅燮意料,耿鄙軍大敗,他本人也死於亂軍之中,但更關鍵的是,漢朝在涼州的軍隊就這麼被拼光了,耿鄙簡直死不足惜。

叛軍擊敗耿鄙之後,趁勢攻往漢陽,而漢陽的大多數精兵早已被耿鄙調走,也都被他敗光了,傅燮空有迎敵之心,卻無兵可用。

不過他名聲在外,叛軍並沒有直接攻城,而是苦勸他棄城。

叛軍中一些曾受過他恩惠的胡人更是下馬跪拜,希望他棄城,還提出願護送他歸鄉。

下跪之人多達數千,叛軍的首領見狀,也沒有阻攔。

傅燮的兒子傅干年僅十三歲,也在城內,他知道父親的性格剛烈,非常仰慕聖人的氣節(南容),恐怕不會接受胡人的條件。

他就說勸道:「皇帝昏庸,宦官當道,父親不能被朝廷所容。

如今涼州已經被叛軍所控制,我們無法抵擋,不如接納胡人的建議,暫時返鄉徵募勇士,等有道的人出世,我們再來考慮拯救天下。

傅燮嘆息道:「別成(傅干小字),汝知吾必死邪?(別成,你不知道我一定會死在這裡嗎?)接著他又舉出了紂王和伯夷的例子,說明自己以死報國的決心。

傅干見勸說不了父親,只得無奈灑淚而去。

城外的叛軍見傅燮絲毫沒有棄城的打算,再出新招,提出奉傅燮為主,助他成就一番霸業的建議。

面對如此誘惑,傅燮依然沒有動搖,而是破口大罵。

最終,叛軍只得強攻漢陽,傅燮率領僅有的士兵迎戰,為國捐軀。

傅燮的死訊很快就傳到洛陽,漢靈帝十分哀痛憐惜,下詔追封傅燮為"壯節侯"。

一代英雄,至此落幕,而因為他的潔身自律,跟朝中的各黨各派幾無聯繫,導致在那本著名的名著《三國演義》中,幾乎沒有他的身影,知道他的人也很少,但是不重要了,一個為了理想獻身的人,豈會在乎虛名。

可以走而不走,可以不死而慷慨赴死,或許,傅燮詮釋的才是忠義吧。

為忠義而捐軀,帶著心中的理想赴死,我想他應該並不後悔,只是不知道,在他迎戰前的那一刻,有沒有回頭,看一下身後的那座城,那座他將要為之付出生命的城,不是他的城,而是大漢的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天下諸侯討董卓,為了馬超,他不去也得去

因為《三國演義》的深遠影響,談起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我們大都習慣地稱之為「十八路諸侯」。究竟是哪十八路,相信只要看過演義的都清楚,這裡我就不再贅述了。這十八路諸侯有些是虛構的,加上小說中沒提到...

歷史上的帝王 漢靈帝劉宏

劉宏:出生於公元157年 卒於公元189年,公元168年——公元189年在位,漢章帝玄孫,河間孝王劉開曾孫,漢桓帝堂侄。性情下作玩劣,荒淫無恥。在位22年。病死,終年33歲,諡號孝靈皇帝,死後葬...

孫超人講歷史之三國篇——蓋勛(下)

話說蓋勛於狐盤,便被羌族叛軍擊敗。僅剩百餘人仍列陣與敵人奮戰。句就種部落羌人首領名叫:滇吾,向來被蓋勛所厚待,他在前面用兵器攔住羌人士兵說:「蓋長史是賢人,你們若殺了他會遭天譴!」蓋勛聞言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