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最忠烈的大將,生擒黃巾軍三大渠帥,臨死前幾千敵軍求他投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雖年天下大亂,各方勢力紛紛裂土為王,但是這些諸侯發展自己勢力的同時,也沒有放棄抵禦外辱,公孫瓚敢每逢鮮卑犯邊,便聲疾色厲;夏侯淵打下河西走廊,使西域與中原恢復聯繫;曹操擊潰西涼兵馬;田豫威震北疆等等。

他們的功績的確不容抹殺,值得被後人歌頌,享譽盛讚。

然而在他們之前,有一位忠於大漢的名將,曾讓數千胡人跪地磕頭,還有部分部落首領提出奉他為王,他毅然拒絕,選擇了為國捐軀,如今卻已鮮為人知。

這位沉寂了千年的名將到底是誰呢?

此人名為傅燮(xiè),字南容,出生於東漢末年。

他是曾斬殺樓蘭王,揚威異域的西漢名將傅介子之後,年少時就被北地太守范津舉為孝廉,後來隨左中郎將皇甫嵩,參與過平定黃巾起義的戰爭。

身為名將之後,他有勇有謀,在戰爭中屢立奇功,生擒黃巾軍渠帥卜巳、張伯、梁仲寧三人,為剿滅黃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且他不但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還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識破了黃巾起義的禍亂根源,那就是奸臣當道,宦官禍亂朝綱。

於是他上書靈帝,慷慨陳詞,言說「天下之禍,不由於外,皆興於內」,請求皇上遠離奸佞。

沒想到這封奏書落到了宦官首領趙忠手中,從此他就遭到了趙忠等人的忌恨,還好靈帝雖然糊塗,卻沒有加罪於他,只是在他立下戰功之後,沒有對他進行任何封賞。

面對如此不公的待遇,傅燮沒有憤懣不平,也沒有棄官歸隱,他依舊默默的為朝廷做著貢獻。

後來西涼地區發生叛亂,名將皇甫嵩都被擊敗,使胡人打到了關中,當時朝中有人提出放棄涼州。

傅燮挺身而出,陳說利害,駁回了這個荒唐且怯懦的提議,受到了靈帝的賞識。

宦官所有的權力都是皇上給的,因此趙忠在看到他成為靈帝眼中的紅人之後,開始巴結他,主動講和。

可傅燮看重的不是自己的未來,而是大漢的末來,所以堅定的拒絕了與趙忠和平共處。

趙忠見傅燮不為己用,再算上之前的仇恨,於是發動朝中官員更加努力的排擠他,並說服皇上將他封為漢陽太守,去西涼平叛。

趙忠自以為下的一手好棋,想藉此除去傅燮,但是傅燮出征之後,他就傻眼了。

因為傅燮是名將之後,又在此之前立下了不少戰功,所以很多小股的勢力紛紛歸降,他還沒到任上,就已經收服了很多降將。

能夠一眼識破天下大亂的禍因實在朝中的他,到任之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優待降將,廣開屯田,逐漸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在當地站穩了腳跟。

在他治下的地盤上,再也沒有出現禍亂。

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他或許能一生鎮守此地,聲震西北,守住我國的邊境。

可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不久之後,他就被豬隊友坑了個痛快。

當時他的頂頭上司是涼州刺史耿鄙,此人平庸無能,還嫉賢妒能,好大喜功。

耿鄙上任不久,聽說胡人頭領中,韓遂集十萬大兵,已迫得隴西郡太守歸降,王國也聚集羌族氐族部落,建立了不小的勢力。

於是在手下程球的建議下,召集了涼州的大部分兵馬,打算攻打這兩股勢力。

程球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小人,又得耿鄙倚重,在平民和士兵身上撈了不少好處,但是兵民皆知有耿鄙,不知有程球,所以將怨恨都記在了耿鄙頭上,因此耿鄙很不得民心。

傅燮早就看出了這一點,於是在耿鄙要發兵之前,前來勸阻,直言不與主將同心協力的士兵基本上相當於烏合之眾,此戰贏面非常小,不如操練兵馬,休養生息,同時使用離間之計,挑起叛軍內亂,等到敵人相互削弱,自己的兵強馬壯之時,再將其一網打盡。

《後漢書》記載:「燮知鄙失眾,必敗,諫曰:『使君統政日淺,人未知數。

孔子曰:「不教人戰,是謂棄之。

」今率不習之人,越大隴之阻,將十舉十危,而賊聞大軍將至,必萬人一心。

邊兵多勇,其鋒難當,而新合之眾,上下未和,萬一內變,雖悔無及。

不若息軍養德,明賞必罰。

賊得寬挺,必謂我怯,群惡爭勢,其離可必。

然後率已教之人,討已離之賊,其功可坐而待也。

今不為萬全之福,而就必危之禍,竊為使君不取。

』」

新得一猛將,又嫉妒傅燮之能的耿鄙,自然不肯乖乖聽話,他還是堅持出征了,此戰的結果也不出傅燮所料,耿鄙軍大敗,其本人也死於亂軍之中。

其實耿鄙之敗,不僅敗於自己的無能和不聽勸阻,還與他新得的這位猛將有關。

這位猛將身長八尺,與傅燮一樣都是名將之後,他的祖上是東漢開國功臣伏波將軍馬援。

說到此處,可能有的讀者已經猜到了,此人正是後來真為西涼軍閥之一的馬騰。

這次跟隨耿鄙出征,正是馬騰在西涼立足的開端。

他在戰爭還沒有打響的時候,就率部反水,並與韓遂結為了異性兄弟。

了解過馬騰之後的成就,我們不得不說耿鄙敗的不冤。

然而耿鄙自己作死不要緊,他這一敗卻坑苦了傅燮——叛軍擊敗耿鄙之後,趁勢攻往傅燮鎮守的漢陽,此時漢陽的大多數精兵早已被耿鄙調走,他空有迎敵之心,卻無兵可用,實在是憋屈。

不過因為他的名聲在,所以敵軍並沒有直接攻城,而是苦勸他放棄守城。

其中數千名曾受過他恩惠的胡人更是下馬跪拜,苦勸他放棄守城,並提出願護送他歸鄉。

當時的叛軍首領王國和韓遂也在當場,卻沒有阻止。

他們雖不懼怕傅燮,卻也不想背上殘害賢能的罵名。

後來敵軍見他據守城池,沒有放棄的徵兆,於是再出新招,提出奉他為主,助他成就霸業。

面對如此誘惑,他也沒有動搖,而是破口大罵。

無奈之下,叛軍只能強攻漢陽,一代名將最終為國捐軀。

也許有人說,當時天下已經大亂,朝堂更是奸佞當道,他不管是回歸鄉里,還是擁兵自立,都好過就此犧牲,為什麼非要與城池共存亡呢?關於此事,從他與和兒子傅乾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精確的回答。

數千名胡人騎兵願意護他還鄉的時候,其子傅干問道,朝廷容不下您,我們的能力也守不住這座城池,為什麼我們不暫時回歸故里,等到天下有道的時候,再出世輔佐明君呢。

傅燮回答說:「以紂王之暴,伯夷尚且不食周粟而死,孔聖稱頌其賢。

方今朝廷昏暴遠不及殷紂,我又怎敢後於絕伯夷?世道紛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天子之祿,又怎能脫避其難?我唯有死於國事,還能躲到哪裡去呢?」

雖然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他有些愚忠,但是東漢朝廷如此對他,他卻依舊堅守忠義,他的家國情懷,他的無私偉大,卻也值得我們敬佩。

只不過如此英雄,身處那個混亂的年代,又與魏蜀吳三方都沒有任何關係,所以被歷史忽略的很徹底,連《三國演義》中都沒有他的身影,很多後人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實在可惜。

不過他追求的是自己的報國之志,而非虛名,就算死而有靈,也不會在乎這些吧?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後漢書》一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超人講歷史之三國篇——蓋勛(下)

話說蓋勛於狐盤,便被羌族叛軍擊敗。僅剩百餘人仍列陣與敵人奮戰。句就種部落羌人首領名叫:滇吾,向來被蓋勛所厚待,他在前面用兵器攔住羌人士兵說:「蓋長史是賢人,你們若殺了他會遭天譴!」蓋勛聞言仰頭...

天下諸侯討董卓,為了馬超,他不去也得去

因為《三國演義》的深遠影響,談起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我們大都習慣地稱之為「十八路諸侯」。究竟是哪十八路,相信只要看過演義的都清楚,這裡我就不再贅述了。這十八路諸侯有些是虛構的,加上小說中沒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