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的最終失敗是敗於曹操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袁紹的最終失敗是敗於曹操嗎

劉昌春

袁紹是東漢末年群雄之一,官至大將軍、太尉,領冀州牧,持節總督幽青並冀四州。

封鄴侯,是東漢西園八校尉之一、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其史書為十三路),也是三國時代前期勢力最強的諸侯。

袁紹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在朝廷上下有眾多盤根錯節的政治關係網。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

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於建安七年(202)病死。

曹操、劉備、孫權均不及袁紹,但最後均超越他。

他被推為盟主,卻沒有統帥和駕馭的方法與能力;他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極佳機遇,但機會從他身邊擦肩而過,最後落得後悔不迭;他手下才俊眾多,但用人不善,最終分崩離析,他只落得在憂鬱中病死。

袁紹的最終失敗,不是敗於曹操,而是敗於自身的,

袁紹的缺陷多謀寡斷。

劉備、孫權、袁紹最大的缺點是多謀寡斷,曹操就不一樣,多謀善斷是曹操最大的優勢。

在袁紹作為軍旅統帥的生涯中,他確實色厲膽薄,多謀寡斷,正當袁紹在內宮大肆屠戮宦官的時候,董卓率領軍隊抵達洛陽西郊與少帝和陳留王相遇。

董卓無意中撿到一張王牌,喜滋滋的帶著軍隊浩浩蕩蕩地開進洛陽城。

目睹董卓八面威風,不可一世的模樣,剛剛從泰山募兵回到洛陽的鮑信憂慮地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居心叵測,如果不能及早採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動,如果乘他長途行軍,士馬勞頓,發起突然襲擊,還能擒拿他。

」袁紹見董卓兵強馬壯,心裡害怕,不敢輕舉妄動。

鮑信不覺非常失望,帶兵回泰山去了。

袁紹不善於啟用能人。

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擁有七十萬大軍征討曹操,手下本來有眾多有謀有勇之將才,但他不善用人,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去烏巢把守袁軍的命脈糧庫;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麼被貶,要麼獲罪;還有張郃、高覽這些勇將不被重用。

特別是當與曹軍在官渡相持了兩個月多月的時侯,謀士許攸截獲了曹操軍糧告竭的重要軍事情報,於是他向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襲擊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

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

」審時度勢,這是一條擊敗曹軍的妙計,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但是,他不僅不採納,反而說:「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姦細,啜賺吾軍耳。

」事有湊巧,時在鄴城的許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的審配抓進監獄,許攸大為不滿,於是投奔曹操。

許攸把嗜酒無備的將軍淳于瓊把守袁紹軍糧庫在烏巢的絕密情報告訴給曹操,在許攸的謀划下,曹操親自領兵赴烏巢,襲擊淳于瓊。

當曹操奔襲烏巢之時,袁軍部將張郃主張救淳于瓊,他對袁紹說:「曹操親自出馬,必然得手,那麼事情就無可挽回了。

」郭圖卻說:「不如現在發兵去進攻曹軍大營。

」袁紹認為郭圖說得對,只要攻拔曹營,曹操就無家可歸了。

於是派高覽、張郃率領重兵攻擊曹營,而只派一支輕騎救援烏巢。

高覽、張郃攻營不下,烏巢大敗的消息已經傳來,二將無心戀戰,竟自向曹軍投降。

袁紹全軍大亂,一下子全垮了。

慌忙之中,袁紹及長子袁譚各單騎逃遁,直奔黃河渡口,渡河至黎陽北岸。

這一仗袁紹損失七、八萬人,武器、輜重、圖書、珍寶無數。

當他跌跌撞撞走進部下蔣義渠營帳中時,握著蔣的手,無比傷感地說:「我把自己的腦袋都交給你了。

」從此,使他一蹶不振。

袁紹剛愎自用不納良言。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漢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下逃到曹陽,後面李傕率軍窮追不捨。

這時,沮授再次提醒袁紹把漢獻帝這面旗幟搶到手。

他說:「將軍生於宰輔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

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

而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并之實,沒有一人起來保衛天子,撫寧百姓。

現將軍已經粗定州城,應該早迎大駕。

在鄴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

那時,還有誰能抵禦!」 但是,袁紹沒有採納沮授的意見,以致失去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而曹操卻毫不猶豫地抓住這個機會,把漢獻帝迎到許昌,在許昌建都,這是袁紹始料未及的,他後悔不迭。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初,袁紹稱帝不成,便決定把漢獻帝從曹操手裡搶過來。

他任命審配、逢紀主持軍事,田豐、荀諶、許攸充當謀士,顏良、文丑擔任將帥,積極準備南下。

當時,袁紹部下意見紛紜,監軍沮授說:「近年來討伐公孫瓚,連年興兵,百姓疲憊不堪,倉庫沒有積蓄,賦役也十分沉重,這些都是令人憂慮的。

現在我們不如先派使者給朝廷送上平定公孫瓚的捷報,並抓緊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賦役負擔。

如果捷報不能上達天子,那麼我們可以上表譴責曹操封鎖我們與朝廷的聯繫,那時就能出師黎陽,經略河南。

我們還應該多造船隻,修繕器械,派遣精騎,幾路騷擾曹操的邊境,使他們不得安寧。

如此以逸待勞,在三年之內,就可不勞而定。

」 但是,袁紹自恃地廣兵強糧足,根本聽不進沮授的忠告。

袁紹還削弱了沮授的軍權,把他統領的軍隊分成三部,其中兩部分分別交給郭圖和淳于瓊。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元月,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背叛曹操,策應袁紹。

曹操為消除後患,領兵攻打劉備。

此時,田豐對袁紹說:「曹操東擊劉備,一時不容易罷兵,明公如能舉兵襲擊他的後方,一定可以一往而勝。

」但袁紹卻以孩子有病為藉口而拒之,田豐氣沖沖地退了出來,邊走邊用拐杖狠狠敲著地面,說:「完了,沒有希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因為孩子有病就丟掉,可惜啊!」袁紹聽說以後,惱羞成怒,從此疏遠田豐。

待曹操擊敗劉備,還軍官渡之後,袁紹才匆促決定出兵,田豐認為戰機已失,再次進諫說:「曹操既然打敗了劉備,現在許都不再是空虛的了。

而且曹操善於用兵,變化無常,兵眾雖少,也不能等閒視之,所以不如作持久之計。

將軍據有山河之固,擁有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選拔精銳,分為奇兵,速速打擊敵人勢力薄弱的地區。

他救右則擊左,救左則擊右,使敵人疲於奔命,百姓不得安居樂業。

這樣,我方還沒疲勞,敵方已經睏乏,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戰勝它。

如今放棄必勝的策略,以一戰決定成敗,倘若不能如願,悔之晚矣!」袁紹不僅不聽田豐的勸告,而且積前後之怨,加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把田豐拘押起來。

官渡敗後,有人對田豐說:「你必將受重用了。

」田豐平靜地回答說:「如出兵打勝了,我一定能夠安全。

如今兵敗,我必死無疑。

」果然,袁紹回到鄴城,說:「我當初不聽田豐之言,今天真的要讓他笑話了。

」於是下令殺了他。

袁紹最終失敗不是敗於曹操,而是失敗於他的自身缺陷。

作家森林團隊原創文章,對作品擁有合法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以弱勝強,奠定曹操軍事集團實力的官渡之戰

在曹操和袁紹生死對決的官渡之戰中,許攸給袁紹出主意說:「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來抵抗我軍,許都由剩下的人守衛,防備一定空虛,如果派一支隊伍輕裝前進,連夜奔襲,可以攻陷許都。占領許都後,就奉迎天子...

倉亭之戰經過

倉亭之戰,亦稱平丘之戰,為袁紹和曹操繼官渡之戰後所對峙之最後一場戰役,袁紹在這場戰爭中湊足七萬餘兵力攻曹,曹操由於漢獻帝之故,命北方各路諸侯聚兵五萬攻袁。東漢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於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