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題西林壁》之哲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宋代詩人蘇軾的詩《題西林壁》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其詩意為;「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人不清楚廬山本來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中。
說明了一個道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蘇軾在這首詩中揭示了人類思維的一個妨礙思想認識的存在障礙,即當局者迷;同時,也給予人們提示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即旁觀者清。
人們由於置身廬山之中,不能看到廬山的整體形態;因此,人們就必然無法看清和了解廬山的真實模樣來。
而要看清廬山完整的形態,人們就必須站於廬山之外,從不同角度來觀察了解它,這樣方能了解和掌握廬山的完整形態。
蘇軾這首詩隱藏了這一種認識事物的思想方法。
我們在了解認識事物過程時,如果思維沒有跳出固定思想的條條匡匡,那麼,我們的思想認識由於條件的限制和眼光的狹隘以及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等因素,就會造成了對事物認識的局限和不足並形成了錯誤的思想認識來。
如破壞自然環境行為在其所造成危害完全呈現出來之前和未得到科學家觀察總結出有害結論之前,我們一般是不會認為該行為是有害的;只有到了其危害性較大呈現出來和得到科學家論證之後,我們才會認識到該行為的危害性了。
再如,「四人幫」在未倒台之前,我們也同樣尚未認為他們是罪犯,直到他們倒台之後並公開證實其罪行時,我們才能清楚知道其犯罪情況。
假如他們並未倒台並執政至今的話;那麼,我們能否能夠認清他們是有罪的就比較困難了。
所以,蘇軾這首詩其含義對於人們認識事物提供一個認識事物方法,那就是「只有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峰」。
比如《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這句,從字面上解釋是:廬山從正面看是雄偉奇特的大嶺,從側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無論是遠看、近看、高處看、低處看,廬山的模樣都是不同的。
儘管學生對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憑有限的經驗難以這種景象,也很難體會詩人的情懷、理解詩中的哲理。
我藉助多媒體逐一出示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遠景、近景、高空俯視圖、山腳仰視圖,學生不僅領略了廬山千變萬化的美景,更是領悟了「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義。
然後我讓學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廬山中,能看到廬山千變萬化的姿態嗎?這是為什麼呢?多媒體演示:詩人漸漸走近廬山;詩人邊登廬山,邊環顧左右,卻只看到山石叢林,不由慨嘆「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接著開展討論:怎麼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從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觀察。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
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
《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
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
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詩歌品鑑《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出自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
詩詞|看問題要全面:《題西林壁》更有語音講解
沒時間看文章,內容太長?沒關係,為了讓大家更加高效的查看以及學習內容,大家可以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聽著聽著就會了」,上班、上學路上,每天五分鐘,讓你學習更輕鬆!
古詩新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內容】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
識得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因周武王時期高人匡俗結廬而居而得名,它三面臨江,山勢十分雄偉,山清水秀,風景奇麗。它臨江靠水,山上煙霧縹緲,人們很難看清它的真實面貌。蘇軾寫《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