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多一點詩意——題西林壁
文章推薦指數: 72 %
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作者介紹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漢族,四川人。
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
創作背景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
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
《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後的總結。
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作品鑑賞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
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
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像的空間。
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
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詩詞|看問題要全面:《題西林壁》更有語音講解
沒時間看文章,內容太長?沒關係,為了讓大家更加高效的查看以及學習內容,大家可以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聽著聽著就會了」,上班、上學路上,每天五分鐘,讓你學習更輕鬆!
蘇軾《題西林壁》之哲理
宋代詩人蘇軾的詩《題西林壁》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詩意為;「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
古詩新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內容】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