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諸葛亮成就了蜀漢,他則為蜀漢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悲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里的姜維,是被拔高了一點。

《三國志》里的姜維,卻通常是被低估了。

論才俊,鄧艾都承認姜維是一時雄傑,鍾會認為他足以和夏侯玄、諸葛誕相比——後兩位,尤其是諸葛誕,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

至於其他人的評價,不用多說。

論為人,姜維屬於心比天高之流。

他家無餘財,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只是他並無物慾,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

無論好壞,說他是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應該大差不差。

他才華不及諸葛亮,不丟人。

全三國也就一個諸葛亮。

他不斷北伐,有勝有敗,其執著至少不必懷疑。

他的一個大爭議,是「窮兵黷武」。

然而實在話是:很少人意識到,在蔣琬費禕死去前,姜維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後那幾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黃皓等人打壓。

這是許多人很少提及的: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荊州派關係之目的;姜維則是隴西降將,和蜀漢內部關係更是複雜無比。

實際上,針對他的除了黃皓,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與許多人想像的不同,諸葛瞻和姜維的關係,並不那麼美好。

所以,姜維其實是個夾縫中的男人:他有才華,私德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裡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鬥爭。

但直到最後,蜀漢沒亡在他手裡——哪怕面對魏國大軍壓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他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簡直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

最後蜀漢是亡在鄧艾那次傳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鍾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

本來,到此為止,哪怕就這樣結束,姜維也算為漢盡力了。

可甚至在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是籌劃著那著名的復興大業。

他說服了鍾會,搞定了鄧艾,而且給劉禪的秘奏里如是說: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

最後計策未成,但一日之內,拖死了鍾會、鄧艾和他自己。

他好歹也算熬到了蜀漢的最後一刻。

我其實挺難想像:一個人要執著到什麼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在如此狹窄的夾縫中,在如此難以逆轉的大勢下,不斷衝擊命運?僅論執著,他實在還勝過諸葛亮。

前三國所以比後三國傳奇,不在於後三國人才凋零——實際上,後三國極多文武全才的人物,但大多都太聰明。

姜維之傑出,未必在才情——雖然鍾會也承認他了不起——而在於他有前三國時,那些屈而不撓、執著至極、燃燒至死的性格光彩。

有缺陷,但依然為蜀漢——我更願意稱之為季漢——燃到了最後。

當初崖山戰後,張世傑依然不死心,企圖找新的法子;後來被水溺死,所謂:

舟遂覆,世傑溺焉。

宋亡。

於姜維,亦如是:姜維死,漢亡。

其實說實話,姜維是我三國中最喜歡的人物之一,

終其一生,伯約也是一個欲求機遇而不得的人,這決定了他一生的壯志難酬。

首先,關羽失荊州使得《隆中對》已成為畫餅,北伐因糧道轉運困難幾乎已經不可為之。

其次,伯約並非武侯,內廷外朝尚有各種掣肘。

最後,僅有的幾次機會,也如浮光掠影,一閃即逝,我覺得呂思勉先生《三國史話》中說的很公道:「……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

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總理國事的是蔣琬;中七年是費褘;後十年是姜維。

蔣琬、費褘手裡,都不甚出兵伐魏。

姜維屢次想大舉,費褘總裁制他,不肯多給他兵馬。

費褘死後,姜維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無大功,而自己國里,反因此而有些疲弊。

當時很有反對他的人。

後來讀史的人,亦有以蜀之亡歸咎於姜維的用兵的,其實亦不盡然。

」又云:「從魏齊王芳之立,至於高貴鄉公的被弒,其間共計二十一年,即系入三國後之第二十一年至第四十一年,正是魏國多事之秋,蜀漢若要北伐,其機會斷在此間,而其機會又是愈早愈妙,因為愈早則魏國的政局愈不安定。

然此中強半的時間,都在蔣琬、費褘秉政之日,到姜維掌握兵權,已經失之太晚了。

所以把蜀國的滅亡,歸咎到姜維,實在是冤枉的。

倒是蔣琬、費褘,應當負較大的責任。

有人說,伯約伐蜀是窮兵黷武,志大才疏,殊不知北伐本為死中求生,知其不可而為非為之不可之事。

君不見近在眼前的劉璋,張魯,劉表的教訓嗎?劉表有長江之險,結果如何?張魯有雄關天獄,結果如何?劉璋同樣坐擁蜀漢地利,結果又如何呢?劉璋的才能應該不會弱於劉禪;他當政的蜀漢實力應該不會弱於蜀漢滅亡前期;以中原六州為後盾,鄧艾為主將的雍涼軍隊,遠超以半個荊州為根據的劉備軍。

結果又如何呢?如前文所述,伯約是一個比較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興復漢室他本不是喊喊口號就能對自己有個交代的,那麼他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走上北伐這條崎嶇小道又能說他什麼呢?

終其一生,伯約勤勤懇懇,赤膽忠心盡到了自己的臣道,卻很不幸攤上了一個「安樂公」的窩囊君主,這也是他夢想徹底破滅的原因。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扶不起的阿斗對一個民窮兵疲,偏安一隅的小國的作用並不比他屁股下的那張龍椅大多少,他不僅不能選賢任能為伯約的北伐創造條件,常常還總在關鍵的問題上起反作用。

滅蜀之戰本不該發生,伯約早就勸諫過阿斗陰平雖險卻不可忽視,成都之降更是責在劉禪,伯約的軍隊其實已經離得不遠了,劉禪只需稍作抵抗,滅蜀一戰就將功敗垂成。

只可惜後人讀歷史,總喜歡將伯約和武侯作等量代換,北伐不成責之伯約,蜀漢滅亡卻寬容阿斗。

依照我粗淺的見解,北伐的失敗,伯約的確有責,但蜀漢滅亡,則全是阿斗無能。

試想連這樣一仗都不敢打的君主,伯約若是稍有二心,以其威望,軍權在手,前可效仿董卓,曹操;後可師法司馬昭、孫綝,可伯約連何進都不願做!非不能也,實不願也,我想伯約一生最大的敗筆,就是對這個糊塗的皇帝太過寬容。

伯約之死是他人生最富有爭議,也是他一生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充分展示了他這樣一個人到底有多麼大的才幹,如果他願意的話,到底可以做成多大的事業。

但也更無情地證明了拿破崙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不管有多大才幹,沒有機運等於零」。

伯約沒有選擇像阿斗,譙周和評價他頭頭是道的郤正一般選擇歸順,然後讓自己的餘生伴隨那個昏庸的舊主在魏地的蜀樂里醉生夢死;也沒有選擇像北地王劉理,或者諸葛瞻那樣或激烈抵抗,或自殺以成全自己的身後的萬世烈名。

他再一次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的路,賭上自己的性命,身後名節,以及全家妻兒幼子的性命,玩了一個馬基雅維利式的陰謀,只求能為老師的囑託還有夢中的理想努力最後的五分鐘。

如果不是這個差那麼一點就成功的陰謀估計還會有更多的後人質疑他的能力。

按照司馬昭的說法,他的陰謀註定最後也不會成功,但是沒關係,死其所願,才是真正死得其所。

《三國演義》讀到姜維之死,總是讓我嘆息,不知道這位英雄在臨死之際,除了徒談天命奈何造化弄人以外,是否還會想到什麼?會想到他的魂牽夢繞的故國嗎?會想到他聲聲呼喚的慈母嗎?會想到對他拳拳囑託的武侯嗎?還是會牽掛即將因為他的連累而吉凶難料的妻兒幼子?

我更願意相信他是徹底絕望了,也徹底解脫了,只因他做了他認為自己該做、想做和能做的一切,他無愧於心。

但蜀漢的滅亡卻與姜維有著莫大幹系。

首先,姜維撤金牛道、米倉道等駐軍,而築漢、樂二城;本意是引君入瓮、堅壁清野、關門打狗,可是他忽略了蜀漢與曹魏的軍力差距,且姜維後期屯田避禍沓中,無力回防。

結果鍾會大軍南過大巴山,輕易拿下漢中,魏延十數年經營毀於一旦;姜維此時展現出超絕的軍事天賦,回防劍閣,拒鍾會重兵於劍閣之下,若不是鄧艾率軍行無人之境三百里、進而偷渡陰平,兵臨成都,蜀漢還可苟延殘喘十幾年。

雖說如此,漢中之失十中八九是姜維之戰略失誤。

至於姜維九伐中原,如武侯六出祁山,功過非我輩能評。

---------------

運由天定,命由己造,關注風水命理,解讀人生運勢

求緣問道,了解更多運勢問題,添加易尚居士微信:ys11229

把大師放在通訊錄(身邊),幫您化解難題,消災解難,趨吉避凶,遠離塵世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疑案:領兵2000的鄧艾為何能滅亡蜀國

(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

被譽為諸葛亮傳人的名將——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 諸葛亮北伐時...

註定悲劇的人物——姜維

前三國比後三國刺激多了!後三國的看點,似乎就只剩下了姜維的九伐中原。其實在我看來,這九次北伐,才是三國中較為精彩的一段時間!畢竟這是一個來自魏國的人,最後到了蜀國,扛起了蜀國的一片天,去對抗魏國...

蜀漢時期誰最忠心?從興旺到衰亡一直跟著劉禪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姜維這個人?論才具,鄧艾都承認姜維是一時雄傑,鍾會認為他足以和夏侯玄、諸葛誕相比——後兩位,尤其是諸葛誕,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至於其他人的評價,不用多說。論為人,姜維屬於心...

劉備之子是扶不起還是太過聰明?

依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公元263年,把握魏國大權的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起戰爭,差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

其膽大如雞卵的姜維,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三國演義》說到,諸葛亮死後,大將軍姜維繼承其北伐遺志,多次率兵攻魏,但終未能改變形勢對比。魏將鄧艾、鍾會分兵攻擊。鄧艾出奇兵偷襲涪城,威脅成都,後主驚惶無措而投降。姜維見大勢已去,設計率部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