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五虎將:演義的神化和正史的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志通俗演義,俗稱三國演義,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武將莫過於五虎大將軍關張趙馬黃等五人了。

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甚至娛樂價值都是不容質疑的,但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雖然大約不甚違背史實,畢竟大部分內容仍然出自於作者所杜撰。

而後人不察,往往有錯把小說情節當史實的情形發生。

更甚者,現代人的悲哀之一,是許多人對於本國歷史的認識竟然全然仰賴日本的漫畫及電玩。

好比「關羽早年為私塾教師」、「趙雲曾經挫敗文丑」、孫夫人「弓腰姬」的稱號……都是日本人搞出來的,不少國人卻誤以為出自於演義、甚至以為出自史實,令人噓唏不已。

又如日人所謂「關羽為劉備早期的軍師」,於演義雖非無稽(如關羽自請留守徐州時,劉備因早晚要與關羽議事而猶豫),卻是史冊所無,宜明辨之。

謹作此文,望能稍稍還原這些歷史人物在史傳中真實的面目。

並雜以一些小說內容、說部野史及民間的戲曲傳說以玆參考。

三國演義中,劉備親賜五虎大將軍的稱號予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趙雲僅次於關張位居第三。

孰不知,史傳中趙雲不但終其一生位階始終較關張低上許多,甚至尚不及馬超、黃忠。

實際上,演義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趙雲了。

演義,平話

細數演義里趙雲武勇的事跡,其武藝高超,遭遇強敵無數而未嘗一敗,甚至數度擊敗曹魏名將張郃;在漢水河畔勇救老黃忠時,「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嚇得徐晃、張郃不敢抵擋,任其在萬軍之中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當陽長坡,趙雲於百萬曹軍中懷抱阿斗,還能連殺曹營名將五十人後從容離去,其神威蓋世,簡直無人能及!演義中擊殺敵軍將領之多,實無人出趙雲之右!

奈何這些事跡,大半都是子虛烏有。

演義中趙雲所殺敵將,幾乎全部都是演義虛構出來的;其中當陽救主、漢水退敵雖然見載於史冊,卻也絕無演義渲染的那麼誇張。

趙雲的武勇在劉備陣營是被肯定的。

蜀書楊戲傳中記載了楊戲對趙雲的評價,其中就有「猛將之烈」四個字。

然而出了蜀漢,知道趙雲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演義描述敵方對劉備陣營的忌憚,動輒排出「諸葛孔明之智,關張趙雲之勇」,然而我們看到赤壁戰後周瑜寫給孫權的信,其中卻只有提到「梟雄」劉備和關張兩頭「熊虎」。

大概在周瑜心目中,孔明這個剛出茅廬的年輕小伙子只是蔣干那類言利辭倒、長袖善舞的辯士吧!至於趙雲,周瑜可能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就算有,也不會放在心上吧。

今人大都知道演義中周瑜因為孔明的關係而被醜化不少,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因趙雲而被演義貶抑的人。

演義安排張郃遭逢趙雲在先、遇孔明於後,真不知道該說是張郃的悲哀抑或是榮幸!演義中張郃屢受挫於趙雲,史傳中張郃卻從來沒有跟趙雲對壘過。

我甚至懷疑張郃知不知道世界上有趙雲這個人。

劉備領漢中王,演義說他封關張趙馬黃為五虎將,實情卻是劉備擢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前、右、左、後將軍,趙雲則仍然擔任入益州時因功升任的翊軍將軍。

不妨比較一下成書較早的三國志平話中的描寫。

按平話中的趙雲已經是五虎大將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實列於五人之末;而趙雲在平話中用的槍雖有涯角槍的美譽──謂其天涯海角無對也,卻敗於張飛的丈八蛇矛在先、又被鐵臂將軍張益擊敗於後。

由張飛聽到趙雲被張益擊敗的消息之後「大怒出戰」張益的情節,更隱隱透露出了早期三國故事中趙雲所扮演的角色。

史實中的當陽長坡

建安十三年(西元二零八年),曹操揮師南下,劉備讓關羽由水路趕往江陵,自己帶著十萬百姓南逃,百姓腳程緩慢,一天只能走十餘里路程。

曹操大軍開到襄陽時發現劉備已經遠離,於是曹操點了樂進、曹純等將,親自率領五千名精銳騎兵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終於在當陽長坡追到了劉備軍。

劉備留下二十名騎兵給張飛斷後,自己帶著孔明、趙雲等人在三十餘騎的護衛下逃走。

按照往例,劉備每次倉皇逃跑無不拋妻棄子,此時也不例外,惟獨這一次劉備身邊多了一個膽大心細的趙子龍,甘夫人和劉禪才沒有被曹軍俘虜。

史冊中關於趙雲當陽救主的記載,就只有蜀書趙雲傳:「……(劉備)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和蜀書二主妃子傳:「……(劉備)棄後(甘夫人)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

」這樣兩句話而已。

既沒有百萬曹軍,也沒有夏侯恩先送性命再送寶劍,更沒有糜夫人投井自盡……。

然而,現實雖然不像小說那樣極盡誇張渲染之能事,但誰也不能否認在十萬慌亂的人群中、背後又是五千名號稱曹軍精銳中的精銳的虎豹騎,要懷抱一個嬰孩並且保護一名女子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情,足可證明趙雲的膽大、心細、武藝超群。

反倒是如果趙雲面對的真的是八十三萬大軍,他還能夠「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那何只是神勇而已,簡直就是神話了。

史冊對趙雲的記載大抵如是,沒有力斬五將的英勇,沒有力敵萬人的壯舉,也沒有擔當過什麼顯赫的職務。

但從漢水空營退敵中,我們看到了趙雲的膽識和急智;孔明兵敗街亭,趙雲率領佯攻箕谷的軍隊撤退,「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裴松之注引雲別傳),又是一次膽大心細的表現。

凡此種種,趙雲雖然不像演義中所描寫的那麼光芒萬丈,仍不失為一員良將。

其灌、滕之徒歟

景耀四年(西元二六一年),追諡趙云為順平侯。

據裴松之注引雲別傳:「後主詔曰:「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

朕以幼沖,涉途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

夫諡法所以敘元勛也,外議雲宜諡。

」大將軍姜維等議……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禍定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相對於關張死於個性上的缺失、馬超禍及全族,陳壽對黃忠、趙雲的評價是:「強摯壯猛,並為爪牙,其灌、滕之徒歟!」灌指灌嬰,滕指滕侯夏侯嬰。

夏侯嬰和劉邦是交情絕佳的老朋友,劉邦起兵之後夏侯嬰便一直擔任為劉邦駕車的工作;劉邦在一次大敗之後,眼見背後追兵甚緊,於是將子女拋下車以求減輕車子的負擔,夏侯嬰卻勒馬停車抱回兩個孩子,同樣的情形連續發生三次之後劉邦才作罷。

陳壽或許因而以夏侯嬰比擬趙雲。

而灌嬰、夏侯嬰的另一個共同點則是並未遭到劉邦猜忌,一生隆寵,死於文帝之時。

比起有些人喜歡拿典韋、張遼來比擬趙雲,陳壽的比喻實在恰當多了。

趙雲的忠義固然和典韋相仿,但典韋拚死護主、力戰身亡的悲壯勇絕幾乎是三國志中僅見的,趙雲不免相形遜色,而趙雲的智略又顯然勝過典韋;將子龍比作文遠,趙雲的功績、聲威卻都遠遠不及。

如果一定要拿曹魏人物來比擬,個人覺得韓浩毋寧是最恰當的。

韓浩,字元嗣,頗具智略,大半生都擔任中護軍一職典掌曹操的禁衛親兵,死於任內,以忠勇聞名於世。

他是最早向曹操提出屯田方案的人之一。

據裴松之注引魏書:「議者以(韓)浩智略足以綏邊,欲留使都督諸軍,鎮漢中。

太祖(曹操)曰:「吾安可無護軍?」乃與俱還。

其見親任如此。

如果問起黃忠是誰,對三國故事稍有認識的人心中大概馬上會浮現一位老當益壯、百步穿楊的神射手吧。

孰不知這樣的形象其實是小說家所賦予的。

神射無據,大戰關羽無憑

演義中的黃忠能「開二石之弓,百發百中」,連關公都差點死在他箭下,可以說是演義中跟呂布、太史慈並列的三大神箭手。

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在史書中是有根據的:「……(呂)布令門候於門營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

」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

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魏書呂布傳)太史慈的善射也可以在史傳中找到記載:「……嘗從(孫)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裡援樓上行,以手持樓棼(樓閣的棟樑),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吳書太史慈傳)然而遍覽三國志一書,卻連黃忠彎弓射箭的字句都找不到。

可見黃忠的神箭只不過是小說家的妙筆,為的是讓同樣萬夫莫敵的五虎大將軍各有其性狀、各有其特色。

事實上也的確很成功,不是嗎?今天黃忠神射的名聲只怕更在呂布、太史慈之上。

關羽引五百校刀手攻打長沙、跟黃忠大戰百回合不分勝負的故事,也是小說家虛構的。

史傳中關於劉備取得荊南四郡的記載就只有:「……(劉備)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蜀書先主傳)蜀書黃忠傳:「荊州牧劉表以(黃忠)為中郎將,與表從子磐共守長沙攸縣。

及曹公克荊州,假行裨將軍,仍就故任,統屬長沙太守韓玄。

先主(劉備)南定諸郡,忠遂委質……」當時納降敵軍,有留下人質的慣例,後來投降敵方的將領也美其名稱為「委質」。

史傳中既然找不到黃忠跟關羽交過手的證據,「關雲長義釋黃漢升」當然也就只是小說情節罷了。

勇毅冠三軍,力斬夏侯淵

黃忠的神射也許是虛構的,但他的勇猛卻是貨真價實的。

黃忠投入劉備陣營之後,劉備甚是器重黃忠,跟劉璋開戰時便讓黃忠擔任先鋒大將。

黃忠也沒有讓劉備失望,每次作戰,「忠常先鋒陷陳(通「陣」),勇毅冠三軍」,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於是在益州平定之後,劉備封他為討虜將軍,位階雖然還不及關張馬超,卻也已經是眾將中前幾位的了。

待漢中攻防戰展開,黃忠立下了一生中最顯赫的功績:斬殺了曹軍名將夏侯淵。

蜀書黃忠傳:「……(黃忠)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這一戰當中,黃忠非但展現出無比的勇猛、主導戰役的勝敗、為自己掙得了征西將軍的位子,而且幾乎決定了漢中的所有權。

主帥夏侯淵一死,副將張郃等人被迫後撤,劉備軍掌握了漢中天險。

後來曹操雖然親自來到漢中,也已經無力挽回,漢中終於落入劉備手中。

劉備即漢中王位,又任命黃忠為後將軍、封關內侯,和關羽、張飛、馬超並列劉備陣營四大將。

黃忠升任後將軍一年之後便去世了,史傳中沒有記載黃忠曾經參加劉備伐吳之戰。

也許是覺得黃忠死的不夠壯烈,演義將黃忠的死改寫成壯烈捐軀於東征途中。

這樣一來,壯烈是壯烈了,卻不免有些悲涼。

能夠死於事業的顛峰,不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嗎?

蜀書後主傳:「(景耀)三年(西元二六零年)秋九月,追諡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

」關羽諡壯繆侯、張飛諡桓侯、馬超諡威侯、龐統諡靖侯、黃忠諡剛侯,時人莫不認為這是極大的榮耀。

「老將」黃忠?

一般人稱呼黃忠,常常不忘加上「老將」兩個字,其實這是滿值得玩味的。

演義里黃忠的名字第一次出現,是關羽請纓率兵攻打長沙時,孔明警告他:「今長沙太守韓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員大將,乃南陽人,姓黃名忠,字漢升,是劉表帳下中郎將,與劉表之侄劉磐共守長沙,後事韓玄,雖今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一出場就已經年近六旬,果然是一員老將。

第七十回里黃忠、嚴顏領兵去取張郃把守的天盪山時,趙雲也說:「何故以二老將當此大敵乎?」演義還真是有心經營黃忠老驥伏櫪的形象。

按史傳中從來沒有提到黃忠是老將,卻也沒有記載黃忠的年齡,黃忠唯一的兒子黃敘又「早沒」,於是史實中的黃忠究竟是老是少就成了一個懸案。

劉備欲任命黃忠為後將軍時,孔明曾說:「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劉備卻認為無妨。

後來劉備派遣費詩去荊州宣讀封關羽為前將軍的命令時,關羽得知劉備任命黃忠為後將軍,果然大怒:「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直到費詩以理相勸,關羽才拜受前將軍一職。

這裡的「老兵」兩字,似乎是史傳中黃忠為老將的唯一依據了。

問題是「老兵」卻又不一定是年老的意思,最明顯的證據是關羽說這句話的時候年紀也已經在六十歲上下了。

據魏書劉表傳,劉表平定長沙是建安初年的事,至劉備建安十三年(西元二零九年)前後取得長沙,相隔大約十年。

由此看來,劉備取長沙時黃忠年近六旬雖然不無可能,但就算是三、四十歲,也不足為奇。

又,黃忠死於劉備稱帝那年,即章武元年(建安二十五年)。

古人歲壽大多不長,一般都只有五、六十年而已。

看來想把黃忠的年齡弄清楚還真的不太容易。

張飛,字益德,素來跟關羽齊名,並為劉備陣營首席大將。

雖然「張飛」這個名字可以說已經是家喻戶曉了,然而一般人心目中的「張飛」,是否就是史傳中所記載的張飛呢?

民間傳說中的張翼德

民間傳說中的張飛勇極、猛極、強極,卻也愚笨至極。

其強者,舊說部話本中聯軍才得進入洛陽還是因為呂布被張飛打敗的緣故;三國志平話一書乾脆直接說張飛是「三國志」里第一條槍,謂其天下第一。

至於其愚,則常常有張飛被劉備、關羽或孔明用計戲耍的故事,謹舉一例:

張飛欲與關羽一較高下,關羽怕動起手來會傷了和氣,於是順手拿起一根稻草,要張飛將稻草扔過河。

張飛自以為就算巨石他也能扔過河,何況區區稻草?於是接過稻草便扔,但稻草太輕,試了好幾次,每次都被風吹了回來。

此時關羽捆了一把稻草,一下子就扔過河去,唬得張飛一楞一楞的,心想自己連一根稻草都扔不過河,關羽卻能把一把稻草扔過河去,那本事豈不是比自己大上不知道多少。

從此張飛對關羽心服口服。

類似的故事很多,總之是極言張飛的蠢笨。

唯有三國演義中的張飛,雖然同樣勇猛,同樣粗魯、莽撞,動不動就要敵將出來跟他大戰三百回合,但卻不笨。

不管是建議劉備夜襲曹操、在馬尾綁樹枝以為疑兵,乃至於計擒嚴顏、智取張郃,在在都是智計的表現。

張飛用的計謀雖然常常都很單純,但演義中「百萬軍中取一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的他其實也用不到孔明那種「近妖」的奇計,只要把敵將弄出來就夠了。

別說三百回合,演義中能跟張飛放對的又有幾個?

不論如何,比起被神格化的關羽,張飛這種粗豪直爽的形象顯得更加平易近人、也更貼近人心。

就好像「張飛是屠戶出身」的說法雖然在史傳中找不到根據,但正所謂「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這樣的張飛毋寧是可愛的。

附帶提一下張飛的字。

小說野史中往往記張飛的字為翼德,想來是因為「翼」字跟「飛」字相應的關係。

但史傳既已明載張飛的字為「益」德,這種跟「呂布死後赤兔馬就該歸關羽」一樣想當然耳的推論,未免蛇足。

威震千古,猛將的代名詞

史傳中的張飛勇武不比小說中的描述遜色,正史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說:「飛雄壯威武,亞於(僅次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咸稱羽、飛萬人之敵也。

張飛最威猛的事跡,當是當陽一役率領二十騎斷後。

據蜀書張飛傳記載:「……先主棄妻、子走,使張飛以二十騎拒後。

飛據水斷橋,嗔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不過二十騎就喝退了曹操大軍,這是何等的氣魄!無怪周瑜修書勸告孫權軟禁劉備時會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而且,張飛不但活著的時候威震天下,死後更威震千古。

就如同古人常用「賁、育」來比喻勇者,「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兩晉乃至李唐,關張之名可以說就等於是猛將的代名詞。

譬如晉書劉遐傳就有「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又好比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名將張飛

史傳中的張飛不僅勇猛,還善於用兵,是劉備陣營僅次於關羽的大將。

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連帶麾下眾將也不受重視,鮮少留下什麼記載。

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張飛仍然在劉備被曹操表為左將軍時一同被表為中郎將,可見張飛在劉備寄居曹操旗下時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

董昭建議曹操除掉劉備時所言「張飛為之羽翼」,也正說明了此時的張飛在人們心中已經是不容小覷的了。

待曹操擊敗張魯取得漢中,謀臣劉奕勸曹操乘勢南下:「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則不可犯矣!」卻被曹操拒絕了。

之後張郃南進意圖奪取巴中,果然遭到張飛頑強的抵抗,而且被張飛「率精足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

郃棄馬援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退……」

張郃,曹操手下五大將之一,一生縱橫無敵,史稱「郃識變數,善處營陣,料戰事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據裴松之注,定軍山一戰黃忠雖然擊殺了魏軍主帥夏侯淵,劉備卻深深惋惜沒能拿下張郃:「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這樣智勇雙全的名將張郃,卻在張飛手上嘗到了空前的慘敗,而且「料戰事地形無不如計」的他還是被張飛利用地形擊敗的。

一代名將,張飛當之無愧!

然而張飛卻跟關羽一樣,在性格上有著相當大的缺點,而他竟也因此而死。

陳壽曾經比較關張性格上的不同:「羽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原來張飛督率下屬極為嚴厲,動輒鞭笞甚至處決,劉備每每勸戒他張飛卻依然故我。

最後絕世之虎將竟被張達、范疆這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傢伙所弒殺,令人慨嘆。

正因如此,無怪李商隱會作詩感嘆:「管樂有才元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孔明縱有曠世奇才,奈何關羽、張飛已先後辭世……

「儒將」張飛?

其實在野史中張飛還有另一種顯為人知的面貌。

據說張飛文武全才,尤其工書法、擅繪仕女圖,倍受後世書畫界推崇。

明人筆記中更有當時流行張飛的繪畫、人們爭相搶購的記載。

清代還有張飛的字帖傳世,其中包括著名的「八蒙山銘」的拓文:「漢將軍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蒙立馬勒銘。

」據說這篇「八蒙山銘」乃是張飛大破張郃之後,意氣風發而書,並招工匠刻石立碑于山巔。

武俠小說巨擘查良鏞先生就有在他的作品「笑傲江湖」中引用這段典故,讓這篇石刻化作書中人物禿筆翁的一門厲害武功呢!

所要討論的人物──關羽,既是三國名將、後世又奉其為神明,若要詳細探討雖百萬言亦不能竟,不得不儘量精簡,還望海涵。

演義與史實

演義極力渲染、馳騁文墨,固然使得書中人物個性鮮明、躍然紙上,然虛構的部分卻也因而深植人心。

僅就關羽的武勇及性情為例:

演義中,關羽青龍刀下亡魂無數,為人熟知者如華雄、顏良、文丑、五關六將……不勝枚舉。

實際上這些事跡幾乎全都是演義為了渲染關羽的武勇才加在關羽身上的,好比華雄其實是死於和孫堅的戰爭中,文丑則是死於亂軍之中。

甚至其中所謂的五關六將,六個人全部都是演義所虛構的人物,史實中的關羽當然不可能斬他們了(其實只要動腦筋想一想演義中關羽走的路線,就知道所謂的千里保皇嫂、過五關斬六將非得要超級大路痴才有可能做得出來)。

就關羽的個性而言,演義極盡誇飾關羽的驕矜,將關羽寫成了一個剛愎自用的人。

演義中關羽不顧鎮守荊州重責、要入川跟馬超比武即為一例。

據史書記載,關羽只是寫信詢問馬超能力如何而已,演義實在太會寫了。

號「萬人敵」,聲威震天下

和張馬黃趙一樣,史傳中關羽的生平只寥寥數語,不同的是,關羽不像其他四人前半生幾乎一片空白。

從關羽亡命到涿郡、開始追隨劉備,一直到兵敗身死,關羽始終穩坐劉備陣營第二把交椅;而且他的聲威遠播,一直是敵對陣營所忌憚的對象。

觀劉備一生,不分兵則已,每分兵必自領一軍、關羽領一軍,譬如:

關羽守下邳、行太守事,劉備自領小沛;

南遁時,分兵由關羽率領從水路先往江陵進發;

和周瑜聯軍攻打南郡,別遣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後援;

西取益州,由關羽督理荊州。

可見關羽兼具政治及軍事上的長才,受劉備所肯定,而倍加信任。

寫到這裡,不得不插句題外話。

小說、漫畫為求精采,動輒讓大軍統帥親自率軍衝殺,即使數萬人的戰爭,勝負也常常只取決於將領的武藝高低。

這跟現實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

在史冊之中,既不像演義滿地都是「有萬夫莫當之勇」的猛將,也很難找到某將領在戰場上親手格殺某將領的記載。

關羽的武勇卻是名符其實的。

歷史上,關羽有著「萬人敵」的稱號,而這稱呼最早的記載是出自郭嘉的口中。

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劉備寄居曹操其下的時候,郭嘉屢勸曹操除掉劉備,理由是「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而為其死用……。

」據董昭傳,董昭也抱持類似的看法:「備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

」可見關羽的武勇早就被時人所認同了。

刺殺袁紹手下首席猛將顏良於萬眾之中,更是壯絕勇絕的表現,事見蜀書關羽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

至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遙控梁陝、陸渾群盜,令曹操擬遷都以避其鋒,更是關羽事業的顛峰、將其聲威推至頂點。

附帶一提,關羽刮骨療毒、血流如注而談笑自若是史有明載的,只是施術者並非華陀罷了。

個性上的缺失

關羽的能力不容置疑,其忠義之名更是傳唱千古,不待贅述。

但關羽和多數人一樣,在人格上也有他的缺點,其中最嚴重的就是驕矜護前、善待下屬卻輕視同儕。

常有人說關羽的性情造成荊州失守,未免將事情太過簡化了。

荊州失守源於許多主客觀的因素,絕不只是關羽一個人的過錯所造成的。

但關羽的個性所鑄下的許多錯誤確實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這是不可諱言的。

舉例來說,劉備雖然將荊州交付關羽,但關羽軍階不過蕩寇將軍、官位不過襄陽太守,單就官階上和當時領南郡太守的糜芳其實是差不多的。

糜芳有將才、有能力,不然劉備不會任命他接替張飛擔任南郡太守,之後孫權也不會任糜芳為將出戰魏國(演義卻寫糜芳死於劉備東征,又是小說情節)。

能夠從徐州就一直追隨顛沛流離的劉備,糜芳也不是全無忠義之心,關羽卻輕慢他,搞得兩人水火不容,終於發生呂蒙襲取荊州、糜芳出降的事情,關羽難辭其咎。

有時不禁要為劉備在荊州的人士布局感到惋惜。

劉備能夠看出馬謖言過其實,要拔擢黃忠為後將軍的時候能夠預知關羽不致於出亂子,卻沒能料到關羽跟糜芳的失和……。

明知道關羽不能容人,要交託荊州給他,為什麼不給關羽適當的名位呢?也許是顧忌名義上荊州是跟孫吳借的吧?

歷史卻是既沒有也許,也沒有如果的。

在處理和孫吳的外交關係上,關羽也顯得太過剛硬了。

孫權派人來為他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親,站在關羽的角度,是他性情剛直,不攀附權貴。

但是想想不答應也就算了,辱罵來使,實在說不過去。

關羽終於間接因為他的性情而覆亡。

關於刀,關於劍,關於兵器收藏鑄造工藝的那些事兒,歡迎刀劍、武俠愛好者加入刀劍學堂一起交流。

  • 推薦鑄劍劉師傅微信:liu15268786772

  • 更多精彩免費訂閱刀劍學堂:微信搜索→「daojianxt」(長按可複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竟是虛構情節?史書中從未記載黃忠與關羽交手

如果問起黃忠是誰,對叄國故事稍有認識的人心中大概馬上會浮現一位老當益壯、百步穿楊的神射手吧。孰不知這樣的形象其實是小說家所賦予的。神射無據,大戰關羽無憑 演義中的黃忠能「開二石之弓,百發百中」,...

關羽形象辨疑——從襄樊之戰談起

中國歷史上,凡是被稱作「聖」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輩,三國時期的關羽被後人譽為「武聖」。不過,越是偉大的人,爭議也就越大,關羽一生爭議最多的就是襄樊之戰。有些人認為關羽為人驕傲,缺乏戰略頭腦,擅自用...

趙云為何會被劉備重用?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挺喜歡趙雲這個武將的,畢竟一個文武雙全且忠心可靠的武將非常難得,更何況他還是一個常勝將軍,沒有人會拒絕這麼一個將軍,劉備諸葛亮曹操愛得不得了,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那些你不曾注意過的三國細節

看過三國的都知道,蜀漢有五虎上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前三個人都有極高的人氣,也不是我今天要說的——我想說的是後兩個,因為看三國越多,就越是喜歡他們。如果看書足夠仔細,會發現在《...

劉備為什麼不選擇讓趙雲留守荊州?

關羽敗走麥城,意味著劉備集團失去了荊州的領地。這也間接導致蜀國將無力興復中原。有人覺得劉備當初就不應該讓關羽留守荊州,如果是張飛,趙雲或者其它人留守,或許就不會被東吳偷襲而失去荊襄。那麼,劉備的...

淺論魏延的人際關係與性格命運

《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劉備自領益州牧後,隨他入川的諸將得到封賞,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馬超六將分別被封為蕩寇將軍、征虜將軍、鎮遠將軍、征西將軍、揚武將軍、平西將軍。第七十三回,劉備進...

三國謎團:關羽兵敗荊州劉備為何不救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它使得諸葛亮精心設計的《隆中對》戰略規劃未能實現,「興復漢室」最終也成了泡影,蜀國因此一蹶不振。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為何不發救兵的問題,《三國志》中沒有...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趙雲

三國志通俗演義,俗稱三國演義,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武將莫過於五虎大將軍關張趙馬黃等五人了。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甚至娛樂價值都是不容質疑的,但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雖然大約不甚違背史實,畢竟大...

正史中關羽、馬超、黃忠、趙雲之間的恩怨糾纏

關羽性格驕傲自負,剛愎自用,善士卒而傲士大夫。這也是他丟失荊州的主要原因,由於看不起傅士仁、糜芳,經常對其訓斥,一點也不給人留臉面。才導致兩人最後獻城投降。關羽本事是有,文轁武略樣樣精通,要不也...

三國演義中那些虛構的情節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是以歷史為依託,同時加入了作者個人的發揮與創作,今天搜集了一些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情節,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不要把小說當成了歷史。這其中大多數資料來源於網上的查找以及與三國志的...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趙雲

三國志通俗演義,俗稱三國演義,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武將莫過於五虎大將軍關張趙馬黃等五人了。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甚至娛樂價值都是不容質疑的,但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雖然大約不甚違背史實,畢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