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魏延的人際關係與性格命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劉備自領益州牧後,隨他入川的諸將得到封賞,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馬超六將分別被封為蕩寇將軍、征虜將軍、鎮遠將軍、征西將軍、揚武將軍、平西將軍。

第七十三回,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再次封賞諸將,順序是:關、張、趙、馬、黃為五虎大將,魏延為漢中太守。

兩次重要封賞,排位略有變化,但上述六人位置在武將中一直突出。

按現在的軍銜,可視為開國元帥。

《三國志》記載簡略,細節和事件與小說有諸多不同,但對六人作用的記述,史書與小說也基本是一致的。

小說里,在「授軍銜」或「評職稱」之前,五虎上將都有足夠的資歷,都有自己的著名「代表作品」,有其生涯的華彩樂章,領受最高「軍銜」或「職稱」乃眾望所歸:關羽的代表作是斬顏良文丑、攻克長沙、力保荊州,張飛的代表作是當陽橋斷後、智取瓦口隘,趙雲的代表作是長坂坡保護後主、計取桂陽、截江奪阿斗。

他們三人共同的優勢是隨主公征戰多年,資歷無人可比。

馬超情況有所不同。

論戰鬥,他有兩次很有名:一次斗許褚、一次斗張飛。

後一次只能說顯示了他的實力,不能說「立功」,因為他是在和劉備的部隊作戰,正如陳明仁與林彪血戰四平不能算陳的戰功一樣;前一次雖然是與曹操部隊作戰,但那時他並不代表劉備,而是獨領一支人馬。

那麼這可以計算在他「資歷」一項中,就是「曾經和敵人進行過艱苦卓絕的鬥爭」。

黃忠也是降將,年齡雖大,參加蜀漢「革命」的資歷卻不占優。

不過,他有很「硬」的代表作,而且「發表」日期正好,距離評職很近,那就是接連計奪天盪山、力斬夏侯淵。

比較特殊的是魏延。

初步擬定評銜定職名單時,他本來位列第五,在馬超之前。

但到最後一輪終選時,他卻被擠出了「五虎將」之外。

估計,評委會內部有爭議,比如有人可能提出馬超是西涼方面軍的一面旗幟,雖然參加蜀漢「革命」較晚,但軍事勢力和社會影響較大。

所以,他被放在了魏延的前面。

還可推測,評委會中投魏延反對票的是諸葛亮。

劉備本來想替魏延說話,但考慮到馬超的勢力和影響確實重要;更重要的,和諸葛亮的關係對他來說更重要。

所以他就沒說什麼,不露聲色地在任命書上籤了字。

但劉備心裡想著魏延的事呢。

他用另一種辦法給老魏找補回來了。

對《三國志》所記蜀漢「授銜」或「評職」前後一個比較生動的重要情節,《三國演義》居然省略了,這有些異乎尋常:一般而言,為了使敘事更生動、情節更豐富,小說都是增加細節和情節。

這被小說省略的一段就是《三國志·魏延傳》開頭寫到的、也是被其他「品三國」學者引用過的:

劉備當了漢中王以後,想回成都,需要留下一員足可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

大家的輿論都認為這人准得是張飛,張飛也認為非己莫屬。

沒想到,任命一宣布,漢中太守人選是魏延!全軍都覺得出乎意料。

為了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樹立魏延的威信,劉備特意把重要的軍職文職幹部們召集到一起開會,故意當著眾人的面問魏延:

「老魏呀,我任命你做漢中太守,擔負這麼重要的責任,你有什麼要對大家說的嗎?」

魏延領會了主公的用意,兩手叉腰,胸有成竹地說:「曹操要是親自率領全國的兵來,我替您頂住;他要是派一名偏將領十萬大軍前來,我把他們徹底吃掉!」

劉備說:「好,講得好!」

大家聽了也佩服起來,覺得老魏有氣魄。

後來魏延鎮守漢中期間果然恪盡職守,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

對魏延任漢中太守之事,小說卻只一筆帶過。

不過,小說還是有很多情節表現了魏延隨劉備、諸葛亮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的經歷。

另一方面,《三國志》在為諸將立傳時,將小說所謂「五虎將」(《三國志》沒有「五虎將」稱謂)共列一卷,順序是關、張、馬、黃、趙。

而隔了幾卷後,將魏延與劉封、彭羕、廖立、李嚴、劉琰、楊儀之類本不與魏延在一檔次的人物放在一卷。

還是按小說講吧。

蜀漢「六大元帥」的際遇和命運,除了其資歷戰功,也與其人際關係及性格分不開。

先說人際關係。

關張二人排在前,除了戰功,也因他倆與劉備關係最鐵,比諸葛亮和劉備更鐵。

小說里有「桃園結義」情節,《三國志》雖然沒有,卻也寫明他們都是在涿郡一同起事,「恩若兄弟」。

這方面趙雲稍遜,但趙又非其他將領可比:劉備的嫡系傳人能夠活下來,全靠趙雲啊!他和劉備的關係應該和諸葛亮差不多。

而馬超明顯是外人,另一個「方面軍」的。

至於黃忠魏延,劉備對他們的信任程度差不多:雖然稱不上是兄弟,但卻是手下愛將。

我們看進川各次戰役中,黃魏二人每每互相呼應,做開路先鋒。

但是,在與蜀漢另一個實權人物諸葛亮的關係方面,「六大元帥」的差異就大了。

關張二人,諸葛亮絕不敢妄動。

趙雲是他的最愛。

馬超雖非親信,但出身名門,且由諸葛直接指揮的機會不多。

黃忠始終受到尊重。

唯獨對魏延,諸葛亮一開始就看著不順眼。

魏延對劉備打下長沙立有戰功,這孔明不僅不賞,甚至要殺掉老魏,虧得劉備保下。

按說,老魏提出「入黨」申請的時間早於黃忠:早在劉備部隊率難民南逃過襄陽時,老魏就開城門迎接并力戰文聘。

當時劉備出於某種考慮沒有進城,害得老魏新單位沒去成,舊單位呆不下,才投了長沙太守韓玄。

諸葛亮這樣對待魏延,究竟是為什麼呢?據諸葛亮自己說,是他看著魏延腦後有反骨。

其實這是託辭,或者說是小說作者為諸葛亮找的託辭。

諸葛亮不喜歡魏延,而諸葛亮又是全書傾力塑造的理想人物,所以魏延就得委屈點。

魏延的遭遇,從根本上說還是與其為人及性格有關。

性格弱點,關羽張飛都很明顯,如關羽的剛愎自用,張飛的嗜酒任性、不善待下層官兵。

他們最後都吃了自己性格的虧,為此喪了命。

在小說中,魏延某些方面與關羽有些類似:相貌方面,都是「面如重棗」;性格方面,都比較孤傲,而且對士兵都還不錯。

但是,關羽孤傲,除了實力的資本,還有大哥劉備這個保護傘,魏延就不能相比了,儘管劉備也保護過他。

你魏延傲,你牛,傲得過牛得過諸葛丞相麼?孔明先生當年自比管仲樂毅,謀略上把誰放在眼裡?可這魏延偏覺得自己比丞相還高明,劉備死後他屢次向諸葛亮提建議,要效法高祖與韓信的做法,與諸葛亮分兵出擊,會師於潼關。

諸葛亮不採納,他還把不滿表現出來,說諸葛亮膽怯。

這話也許是當諸葛面直接流露的,也許是私下議論被人打小報告添油加醋匯報上去了。

那諸葛亮能信任他嗎?小說寫一開始諸葛亮就說魏延有反骨,應該是根據後來結果的一種追溯。

《三國志》本傳末還替老魏所謂叛國罪名辯護了幾句,小說卻只寫了事情經過。

魏延能有那些成就,真得感謝主公劉備的信任。

劉備去世後,他和頂頭上司諸葛亮雖然關係不好,但後者畢竟用得著他,所以南征北戰還總帶著他,對他比較信任。

街亭之戰沒用他為主將,大概是為培養鍛鍊新人。

但諸葛亮死後,他的悲劇就是必然的了。

雖然輿論上都認為會由他代替諸葛亮,但結果不然。

其他「元帥」之間的關係,關張最親密,趙雲與關張接近。

馬超與大家疏遠些。

本來黃魏二人應該最好:他們互相都救過對方的命。

但黃忠活著時他們關係也並非莫逆:一次魏延貪功遇險,黃老雖然救了他,戰鬥結束後卻要求依軍法殺老魏。

這樣的事不會發生在關張之間,或關張趙之間。

你說他「善養士卒」吧,最後時刻士卒們還都閃了他晾了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能獨當一面的魏延為何不能成為五虎將的一員

魏延是蜀漢大將,頗有謀略。此人精通軍事,而且武藝高強,昔日曾受到劉備的重視。當年劉備命人鎮守漢中的時候,眾人都以為非大將張飛莫屬,結果劉備卻中意魏延。劉備問魏延如何應對,魏延說:「如果曹操舉傾國...

劉備為什麼不重用趙雲?而重用魏延?

劉備雖然沒有諸葛亮有才,但是很會用人,用人識人方面,比諸葛亮強多了。趙雲很早就追隨劉備,征戰沙場,為什麼劉備不重用趙雲呢?而魏延是半道投降劉備的,劉備為什麼重用魏延呢?

三國趙雲真實能力及軍職

其實三國志中蜀漢根本沒有五虎上將,五虎上將是羅貫杜撰出來的。劉備稱漢中王時,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趙云為翊軍將軍,魏延為鎮遠將軍,總督漢中。

三國蜀漢「五虎將」的真實排行

拙作《戲說三國第二勇將》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和熱議,但該排序畢竟根據《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推理,並主要按照相互交鋒的回合數進行比較,戲說成份較濃。那麼,歷史記載是怎樣的情形?尤其是對大家最感興趣的蜀...

劉備手下十大虎將的人生結局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劉備的從顛沛流離到天下三分,堪稱傳奇的一生。公元219年,在漢中稱王之後,劉備的勢力也達到了巔峰。這個時候的劉備手下大將不止關張趙了,其中出名的有著十大虎將?那麼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