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與祖宗之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清明節最為著名的淵源是傳說中的寒食節,其中的重要人物為晉文公重耳和介子推。
介子推在公子重耳落難之時忠心追隨,在重耳成為晉文公後,卻帶著母親隱居深林。
晉文公知道後很慚愧,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因深山難尋,晉文公用從三面火燒山林的方法逼出介子推,但最終介子推與母親抱樹而死。
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將這一天命名為「寒食節」,以後又演變成清明節。
清明節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節日,是掃墓,祭拜祖先的節日。
清明節這一天,人們追思祖先,緬懷先人。
中國歷史上很長時間都是宗法社會,宗族觀念深刻地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思想里,對篳路藍縷的先輩,後輩子孫心懷崇敬之情;對祖宗創造的「祖宗之法」,在傳統社會裡,總要求後輩子孫要遵循不悖。
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歷朝歷代對本朝太祖政治遺產的繼承上。
"祖宗之法",也叫"祖宗家法"。
後世帝王對其開國祖宗,一般都持有敬奉的心態,也力圖總結並繼承他們的治道家法。
以宋王朝為例。
北宋創建以後,宋太祖趙匡胤吸收唐、五代弊政的歷史教訓,為了嚴密防範文臣、武將、女後、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種人專權獨裁,制定出一整套集中政權、兵權、財權、立法與司法權等的「祖宗家法」。
宋朝崇文抑武,不殺言事文官,強幹弱枝,防範外戚、宦官弄權,此套國策一直為趙宋王朝歷代皇帝所繼承。
崇文抑武,不殺言事文官,所以,文官地位尊崇,武將地位低下,這在壯大士大夫階層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壓制武將階層,北宋中晚期,文官人浮於事,冗官冗員,武將地位低下,也對國家武備造成不利影響。
強幹弱枝,在削弱地方割據的同時,也造成地方持續缺血,在面臨金兵侵略時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能力。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就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他們打出的旗號就是祖宗之法不能變。
王安石則回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然而由於政策失當,加之反對力量過於強大,變法最終歸於失敗。
王安石以後,雖然仍然有以改革為旗幟的變法,但卻捲入黨爭與政治清算的死循環之中,一直延續到北宋被金所滅。
可見,祖宗之法對封建王朝的影響有多重大。
祖宗之法自然有其合乎情理之處,也不乏政治遺產,終宋王朝一代,不曾出現重大的女後、外戚、宗室、宦官專政,從這一點,宋王朝比之漢唐,明清都有其過人之處。
不殺上書言事文官,善待士大夫,所以,造就趙宋王朝文學鼎盛,思想自由開放。
北宋與南宋都是亡於強敵入侵,而非內亂,宋亡時百姓與宋廷始終能夠同心同德,上下一心,南宋滅亡以後,甚至有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
這在歷朝歷代中實屬罕見。
然而,隨著時代變化,祖宗之法也會與時代脫節,如果固守祖宗之法,最終很可能喪失自我修復的良機,北宋王朝與其祖宗之法一起覆滅於金人的鐵蹄之下,令人扼腕嘆息。
文彥博說的「大實話」道出了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文彥博,生於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壽高91歲。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北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他歷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將入相,有五...
宋朝的武功,矯枉過正的軍事政策種下的果,令人遺憾
其實說起宋朝,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是一個很矛盾的朝代,和秦漢、隋唐等大一統王朝的繁盛相比,兩宋的武功始終是飽受詬病的,北宋尚且過得去,南宋只有半壁江山、殘山剩水,周圍列強環伺。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
「崇文抑武」與宋朝的滅亡:影響中國千年國運
從唐朝的安史之亂開始,直到五代時期,武人叛亂頻繁,藩鎮割據的局面持續達二百年之久。宋太祖以兵變上位,深知其對政權的威脅,因此從當政伊始就著手削奪將領軍權,消除隱患。
靖康之變:王朝大廈一朝傾---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歷史回望(一)
兩宋之交,隨著宋宗室南遷,大批中原人(包括開封人)南遷,據說歷經十多年,遷移人口大約有500萬,造成中華文化重心南移,宋朝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中原人南遷朝代。這次就是客家民系形成至關重要...
宋朝為何連燕雲十六州也沒法收回?其實都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原因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王朝,其經濟實力發達,宋詞文化盛行。但是其武力卻是最弱,縱觀上下五千年,再也找不出來一個中原王朝像宋朝軍隊這樣弱小。連當時的燕雲十六州都沒法收回,從開國直到滅亡,...
北宋立國後為什麼武力很弱?
北宋是中國史上一個文化昌盛,經濟繁榮的時代。儒學復興,科技發展,經濟占到當時世界的四分之一。但與此相對應的是,這也是一個武力相對較弱的時代,與北宋開國之君趙匡胤的戰略決策分不開關係。
祖宗之法與王安石變法的流產,看兩宋風雲,學歷史真義
中國歷史上很長時間都是宗法社會,宗族觀念深刻地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思想里,對篳路藍縷的先輩,後輩子孫心懷崇敬之情;對祖宗創造的「祖宗之法」,在傳統社會裡,總要求後輩子孫要遵循不悖。這一點尤其體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