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要砍張昭的腦袋,燒張昭家的房子,到底腫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是【大鵬說《通鑑》之75】

對於張昭,孫權始終有一種複雜的感情,這不僅是因為那句「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這句話是《三國演義》的虛構,但並非沒有歷史依據。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五六月間,26歲的孫策被刺客刺殺,氣絕身亡之前,確實把孫權託付給張昭,「召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眼見哥哥撒手人寰的18歲孫權,悲痛萬分,根本無法接掌眾事,「權悲號,未視事」。

這時又是張昭給孫權「黃袍加身」,陪他閱兵顯示威嚴,發布檄文,昭告四方:扛把子已經換人了,趕緊表忠心吶!

孫權能夠順利坐斷江東,張昭功不可沒,其功勞不在周瑜之下。

但周瑜之比孫權大七歲左右,本質上還算一代人,能玩到一塊。

可張昭比孫權大了二十六歲,將近三十歲,不知有多少個代溝。

時間長了,君臣之間難免有些隔閡摩擦。

只是這次摩擦力太大,孫權幾乎要剁掉張昭老匹夫的腦袋,燒掉張昭老頭家的房子。

那是在東吳大帝嘉禾二年,公元233年春二月,本來屬於曹魏罩著的遼東(即今天東北一帶)地區割據政權的領導人公孫淵派遣使臣到建業(今天江蘇南京)覲見孫權,納貢稱臣。

為表彰公孫淵棄暗投明,彰顯東吳帝國的大國氣派,孫權要派萬名水軍,滿載金銀珠寶,從海路出發,冊封公孫淵為「燕王」。

此詔一出,幾乎滿朝文武都表示反對,尤其以張子布言辭尤為激烈,他警告孫權:公孫淵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如果他朝秦暮楚,用我們使臣的人頭去向曹魏納下投名狀,那我大吳就會成為天下人的笑柄。

孫權文的說不過張昭,就來武的,拔出佩劍,直指張昭:大吳的子民入宮拜我,出門就拜你,這大吳天下是姓孫還是姓張?我平素對你不薄吧,可你屢次三番在大庭廣眾之下頂撞我,我真怕有一天會壓不住心裡的滿腔怒火!

面對白髮蒼蒼的張子布,孫權殺心已起。

張昭死死的盯住孫權:你長大了(廢話,孫權都51了,還沒長大嗎),不會再聽我這個老不死的話,但我仍要說,死都要說。

不為別的,就因為當年你媽老太后咽氣之前,囑咐我要好好照看你,輔佐你。

現在想起太后的話,好像就在耳邊一樣。

得,孫權也是個孝子。

張昭把娘親都搬出來了,孫權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哦不,是不禁淚流滿面。

把天子劍一扔,抱住張昭,君臣倆抱頭痛哭。

哭歸哭,不著調的事干歸干。

孫權終歸沒有接受張昭的意見。

張昭見反對無效,耍起老小孩的脾氣。

整天閒在家裡,也不去上朝,罷工撂挑子不干。

孫權下旨讓人用泥土封死張昭家的大門,既然老小子不來上班,就別出家門了。

張昭更絕,在門內又壘了一堵土牆,從裡面把大門封死。

你孫權小崽子封住我大門外面,我就封住裡面。

你不見老子,老子也不想見你。

和自己的柱國重臣鬥氣到這種程度,孫權仍然執意要結交公孫淵這個千里之外的好基友。

可惜公孫淵實在是辜負了孫權的一片痴情,金銀財寶如數笑納,孫權派出的使節盡數被斬首送給曹魏輸誠。

東吳外交戰線遭遇重大挫折,掛不住面子的孫權雖然一時雞血上涌要發兵和公孫淵幹仗,但畢竟實力不足,最終也只能接受被涮的現實。

只接受現實還不夠,還得把因這件事被自己堵在家裡的張昭請出來。

孫權多次派人去看望張昭,向他致歉,希望他不要再罷工,差不多意思意思得了,回來幫朕料理朝堂上的一大堆事吧。

可張昭老小孩脾氣犯起來就是沒玩沒了,堅決聲稱自己有病,病的馬上就要咽氣。

孫權道,老小子你犯渾,朕也不是省油的燈。

就派人把張昭家的大門給點了,想一把火把張昭燒出來。

可張昭就像孫權執意要冊封公孫淵一樣,也是鐵了心就是不出來,躺在床上,烈火焚燒若等閒。

孫權還真怕把老小子給燒死了,趕緊吩咐人滅火。

然後坐在張昭家門口,放火沒把你燒出來,朕就在你家門口等,看你老小子到底出不出來。

孫權就這樣在張昭家門口等著,從曉星滿天等到太陽西沉。

張昭的幾個兒子實在是沒辦法,硬生生的把老爺子從床上架起來去見孫權。

畢竟老子要罷工,可兒子還得繼續給孫家打工,事情不能做得太絕。

終於見到張昭,孫權又是作揖又是打拱,和聲和氣的把老頭請到車上,一起回宮,張昭這才算恢復工作。

張昭和孫權,算得上古代君臣相得的一段佳話,拔劍相向、抱頭痛哭、火攻土掩的鬧劇背後,是君臣水乳交融的溫馨與真摯。

這種領導與下屬的關係,在古代少見,當代官場更是幾乎成為絕響。

親愛的朋友,如您喜歡本文,請關注大鵬微信公眾號「大鵬說書(帳號dapengshuosh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是孫權,我為渣男代言

文/三國文藝范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其實從寫第一篇文章開始,就本著不黑任何一個人的初衷。「鳳雛」龐統喜歡品藻當時的人物,可是他的評價多是高於被評人的能力。時人問他問什麼要這麼做,他說當今天下世風...

小心眼孫權與老倔頭張昭

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比較通常的比喻是如同父子,所以有「君父」和「臣子」一說。實際上,這種關係很微妙,因人而異,大不相同。比如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與張昭,這二人的關係更像是一對屬相犯沖、八字不合的夫...

孫權與張昭

在大家的印象中的張昭,給人的印象無非就是:曹操一來,張老頭子就嚇得屁滾尿流,逼著孫權投降。張昭最後能做到東吳政權的輔吳將軍(不屬於雜號將軍,屬於不常置的將軍。),班亞三司,當然不會是個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