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與張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大家的印象中的張昭,給人的印象無非就是:曹操一來,張老頭子就嚇得屁滾尿流,逼著孫權投降。

張昭最後能做到東吳政權的輔吳將軍(不屬於雜號將軍,屬於不常置的將軍。

),班亞三司,當然不會是個這麼「簡單」的人物。

而且孫策在死之前囑咐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這番話絲毫不亞於後來的劉備的白帝城託孤說的話,由此可見張昭在孫策心中的地位。

《三國演義》也有說過一句話:『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說正史的時候,這句話其實不提也罷,省的一大堆評論說我小說正史混為一談。

但是張昭與孫權的相處關係卻是很不融洽的——他們之間經常發生衝突。

孫權與張昭之間衝突最嚴重的一次是公元232年10月,遼東太守公孫淵叛魏臣吳,孫權大喜,遣使大加封賞。

張昭等認為其降有詐,諫阻孫權。

孫權不能忍受,按刀大怒說:「吳國之士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

」*(
翻譯:吳國的士人們入宮拜我孫權,出宮拜你張昭,老子尊敬也算是到了極致了,但是,你他媽的幾次三番的反對我的主張,我怕失去這次機會!張昭聽了之後淚流滿面,重念太后、孫策遺詔顧命之言,據理力爭。

孫權看了嚎啕大哭的張昭,立刻「擲刀致地,與昭對泣」(把刀扔了,和張昭面對面的比試誰哭的大聲。

),哭過之後,孫權抹抹眼淚,依舊不理會張昭的建議。

這是事情的起因,可是事情越發展越讓人摸不著孫權和張昭的套路。

然後,正直的張昭就開始他的套路——稱疾不朝。

孫權知道張昭的套路,越想越不爽,就下令用土封了張昭家的門(「恨之,土塞其門」)。

正在生悶氣的張昭更加火冒三丈,吩咐家丁從院子裡挖土去把裡面的門也封住,經過孫權和張昭的努力,張昭家的門就成了一座小土山。

不久,公孫淵改變主意,砍了正在東北吃燒烤的吳國使者。

事實證明張昭的判斷準確,孫權開始後悔不納張昭之言,多次紆尊降貴(在孫權的角度看來)親自去張昭家向張昭道歉(「數慰謝昭」)。

看著張昭給臉不要臉,孫權只能下令把土鏟開,在大門口喊著張昭的名字。

(「過其門呼昭」。

)張昭還是不識好歹,依舊推脫自己病的快死了,馬上就咽氣了。

(辭以疾篤)。

孫權又開始他神奇的腦迴路,下令放火去燒張昭家的大門,企圖逼他出來(孫權忽略了一點,張昭另一邊大門的土還沒鏟開呢,怕你火燒?)

張昭還是不出來。

孫權又怕燒死這個犟老頭子,急忙下令救火,然後繼續在門外等著張昭回心轉意。

張昭最後被孫權感動,由兒子扶出門去見孫權,然後孫權用車子帶張昭回宮,深深地反思和自責。

有人通過這些事抨擊張昭,說張昭雖自稱「忠臣」,但三諫受阻就鬧情緒,且孫權身為君主已公開向他致歉,然而他作為臣子卻擺架子不領情,讓孫權顏面掃地,張昭太不識好歹,已經屬於「不臣」的範疇!

人無完人,孫權與張昭何嘗不是?

張昭在赤壁之戰中主和,這大有「投降派」的嫌疑和成份在內,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當時江東已形成了一股較大的勢力且站穩腳跟了,各個勢力的君主只要有野心,那麼又要生靈塗炭,如江東向曹魏投降的話,孫權就會和劉禪無異。

話說回來,政治鬥爭中沒有誰是絕對的正義與邪惡,所以當時各個勢力之間的戰爭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並不會去考慮更多的因素。

張昭因為這一次的表態,孫權開始對他冷眼看待,日積月累,孫權深深的刺傷這位老臣的心,而張昭的性格又決定了他不會去討好孫權。

孫權進入更年期之後變得猜忌群臣,不少臣子受到迫害,但張昭仍然直言不諱,屢勸孫權,這才引起了232年的這次君臣之間的直接衝突。

孫權事後能夠向張昭道歉,最終使君臣重歸於好,也說明了孫權晚年時並非是一味的昏庸,他的帝王之術已經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孫權與張昭的過失,不影響他們對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當年孫權繼位的時候只有19歲,當時的政治環境和軍事環境都十分險惡,孫權一生和太太平平的守著江東的土地和做出諸多明智的決策,這和張昭有很大的關係,他對孫權的愛,就像諸葛亮對劉禪的愛一樣,他對江東的影響是不可抹殺的:孫權對南方各地的治理,對後來的東晉與南朝有著很大影響;孫權所開拓的南京成為歷代南方王朝的定都地點;孫權加強了大陸與台灣的聯繫,擴大了江東的影響,這身後亦不能忘記張昭的身影。

張昭活到80歲,這在江東這個「短命大營」簡直是個「奇蹟」(祥見孫堅、孫策、周瑜、魯肅、呂蒙、太史慈等)。

張昭老年時常身體不適,對於孫權來說,他就像一個父親一樣。

作為父母,若能夠讓子女聽一聽自己的勸戒,哪怕死也甘心了,哪個父母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在張昭看來,孫權雖然已經邁入了中年,但由於一顆父母心在「作怪」,孫權永遠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孩子,他屢次勸諫孫權,就像一個父母對兒女苦心婆口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也不難明白張昭那時為什麼會氣得想躲進房裡再也不肯出來了,但擁有父母心的對自己看著長大的人終究還是會有心軟的一面,他最後還是與孫權相見了。

也許正是因為張昭還放心不下孫權,所以才一直不願離開人世,苦撐著自己虛弱的身體,不斷地陪伴著孫權走到自己生命的盡頭。

公元236年,這位對孫權有著遠大影響的仲父永遠地閉上了雙眼,苦勞了一生的張昭終於可以休息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張昭和孫權抬槓,逼得孫權燒張昭家的房子!

當初孫權哥哥孫策臨死前將孫權託付給張昭,有這麼一句話,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足見張昭在東吳的影響力。 但張昭名氣在東吳眾謀士之上,但終其一生,實際地位並沒有做到文臣的第一把交椅,就是當...

我是孫權,我為渣男代言

文/三國文藝范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其實從寫第一篇文章開始,就本著不黑任何一個人的初衷。「鳳雛」龐統喜歡品藻當時的人物,可是他的評價多是高於被評人的能力。時人問他問什麼要這麼做,他說當今天下世風...

小心眼孫權與老倔頭張昭

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比較通常的比喻是如同父子,所以有「君父」和「臣子」一說。實際上,這種關係很微妙,因人而異,大不相同。比如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與張昭,這二人的關係更像是一對屬相犯沖、八字不合的夫...

孫策的託孤大臣為何當不上丞相

帝王死的時候,因為繼位者年幼,往往會讓一些信得過有能力的大臣輔佐這個繼位者,這就是所謂的託孤大臣。三國時期,三國都有一個這樣的大臣,東吳的張昭和周瑜就是孫權留給弟弟孫權的託孤大臣。又因為周瑜早...

盤點三國:張昭 有意思的倔老頭

《三國志》為東吳人物作傳,除孫氏宗室外,寫到的第一個大臣就是張昭。張昭曾被孫策比喻為管仲,作為治國的文臣,才幹無疑是第一流的。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少年好學,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漢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