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年的憤怒」明末民族英雄一覽表(圖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崇禎

崇禎∶「朕登基之初,滿清乃大明心腹大患,朕不願大明億兆漢人子民淪落為滿洲人的奴才,祖祖輩輩為滿洲之奴,朕在此立下重誓,朕有生之間親盡全力對抗滿清,直到朕死之日!」

崇禎,華夏最後一位正統皇帝!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1]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

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2] 後世稱為崇禎帝。

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2] 朱由檢死後廟號懷宗,後改毅宗、思宗。

清朝上諡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葬於十三陵思陵。

「無力回天」概括崇禎的一生!

魏忠賢

魏忠賢「我是個閹人,閹黨的首領,我不知道後世之人如何看我,但是在我掌權時期的天啟朝,大明尚有能力抵禦後金進攻,尚能取得僅有的寧錦大捷,天下百萬大明官軍尚有軍餉可拿,中原流寇並未一發不可收拾,但是...我倒台後,那些自譽為正人君子的東林黨執政後...天下立即大亂,朝廷再無錢糧供養軍隊,民不聊生,遼東戰事一敗再敗一發不可收拾...」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原名李進忠。

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名魏忠賢。

明朝末期宦官。

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魏忠賢——他是一個無恥小人,一個能夠為大明整體國力考慮的無恥權監,他人品低下,但他卻能夠牢牢地控制住大明這首大船使其不會翻船,他掌權期間,大明整體國力尚處於平穩,無論是面對中原流寇還是遼東女真,此時的大明仍然具有很大的優勢。

對於魏忠賢,一句話「一個人的品德差,不等於他的能力差!」

他到底是不是漢民族的民族英雄?歷史自有公論!!!

孫承宗

孫承宗∶「老夫縱橫官場一生,見解,大明外患始終來自北方噠袒人,先有北方蒙古,後又遼東建州女真,但女真不比蒙古,皇太極一心想問鼎中原,滅我大明,陛下不可輕視!」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河北)人,民族英雄。

明末軍事戰略家。

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

而後替代王在晉為薊遼督師,修築寧錦二百里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功勳卓著,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

皇太極包圍京都時,朱由檢急召孫承宗,運籌帷幄將清軍擊退。

但不久之後孫承宗又遭到朝中大臣彈劾,孫承宗再次辭官回鄉,在家高陽縣住七年。

崇禎十一年,清軍大舉進攻,已到古稀之年的孫承宗領家人守衛高陽,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全部戰死,孫承宗被俘後拒絕投降,自縊而死!

孫承宗戰敗生前官至兵部尚書、太傅等,南明福王追贈太師,諡文正。

袁崇煥

袁崇煥∶「遼東十年邊患,建州噠袒一日不忘入主中原,我大明國力漸衰,汝在此守遼,願擋住建州鐵騎兵鋒,給大明休養生息的時間,汝在遼東一日,滿洲休想踏進關內!」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1] )。

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

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並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遼,赴任後持尚方寶劍將東江毛文龍設計殺害。

袁崇煥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都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皇帝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袁崇煥作為抗清名將,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被處死後明朝百姓爭相搶食他的肉,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讚賞。

對袁崇煥的個人評價也褒貶不一。

袁崇煥,一個爭議非常大的人物,有功也有過。

秦良玉

秦良玉∶「大明天下三百載,大明的天下,也是漢人的天下,白杆兵世代忠於大明王朝,但願蒼天有眼,不要棄我大明,我願和滿洲建奴血戰到底!」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民族英雄!

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世襲石砫宣撫使(俗稱土司),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馬祥麟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

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

皇帝朱由檢曾作詩四首讚頌秦良玉。

秦良玉死後後世文人讚頌秦良玉所作的詩詞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對秦良玉大加稱讚。

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曾說到:「紀念花木蘭;要學秦良玉。

明朝滅亡後,南明王朝追諡秦良玉為「忠貞侯」。

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里,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記載到史書將相列傳里。

秦良玉,民族女英雄!

盧象升

盧象升∶「滿洲亡我漢人之心不死,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明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天啟年間進士,明末著名將領、民族英雄!

當時滿清繞過關寧防線進入中原腹地,燒殺搶掠,此時盧象升腹背受敵,自己只有5000兵力,滿清3萬兵力左右,卻被附近的高起潛出賣,不予增援,為了保護背後的百姓撤離,盧象升依然決死向滿清發起衝鋒,5000人無一人倖存!盧象升一人斬殺49名滿洲兵後力盡而亡!

死後諡號「忠烈」,崇禎皇帝追贈盧象升兵部尚書銜。

曹文詔

曹文詔「大明內憂之下不可抵禦女真,汝畢生只有一個心愿,汝願盡一生之力蕩平中原流寇,還大明一個天下太平!」

曹文詔(?-1635),山西大同人。

勇毅而有智略。

明末著名將領。

早年在遼東從軍,歷事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人。

在陝西,山西等地多次擊敗農民起義軍。

崇禎八年在姬家山被農民軍重重圍困,眼見無法撐持,最終自盡。

崇禎帝下令建祠祭祀,追贈太子太保,左都督,清朝諡忠果。

沈雲英

沈雲英「建州女真虎視中原日久,我雖女子之身,也懂得國破家不在的道理,只要子孫不做滿洲奴隸,我死又何懼!?」

1624-1660,明朝女將。

她出身武職世家,文武全才,青年隨父征戰。

父親戰死,她有膽有識,守衛父營,組織父親舊部解除道州之危。

因功敕封游擊將軍。

清軍入關,她耐守清貧,抑鬱而終,鄉民八方舉哀。

曾在家鄉辦塾講學。

故里長巷有「雲英將軍講學處」,長巷沈氏宗祠內留存「將軍講學處」石匾。

為名垂青史的巾幗英雄。

毛文龍

毛文龍「建州女真乃大明之心腹大患,而我,就是建州女真的心腹大患!」

毛文龍(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字振南,一名毛伯龍,祖籍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今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生於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明朝末期將領,歷仕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官至左都督平遼總兵官。

開創了軍事重鎮東江鎮,在與後金的戰爭中頗有戰功,多次趁後金對明用兵時出兵在背後襲擊後金腹地,對女真進行了沉重的打擊!被後金視為背後的心腹大患!

但為人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過多。

後被袁崇煥矯詔所斬。

孫傳庭

孫傳庭「攘外必先安內,中原流寇猖獗,大明官軍屢剿不滅!如若在讓流寇肆虐下去,不等滿洲入主中原,流寇將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孫傳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百穀,代州鎮武衛(今山西代縣)人。

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卒於明思宗崇禎十六年,年約51歲。

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進士。

明崇禎十五年(1642)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

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

帶兵鎮壓李自成、高迎祥。

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

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熊廷弼

熊廷弼「當今大明國力甚衰,遼東可守,不可攻,薩爾滸之敗之例不可不見,對遼東建奴守為上著,待大明蕩平中原流寇後,臣願竭盡全力反攻遼東,收復我華夏故土——遼東!」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飛白,號芝岡,漢族,湖廣江夏,明末將領,萬曆進士,楚黨。

由推官擢御史,巡按遼東。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楊鎬經略遼東,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大固。

熹宗即位,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攻破遼陽,再任遼東經略。

與廣寧(今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不和,終致兵敗潰退,廣寧失守。

淪為囚犯的他又不幸陷入黨爭,以前雖為楚黨,但與東林黨關係密切,且與東林六君子也關係匪淺。

並傳言有楊漣彈劾閹黨的奏疏就出自熊廷弼之手。

後為閹黨所害,天啟五年(1625年)被殺,並傳首九邊。

崇禎二年(1629年),熊廷弼得以歸葬故里,諡襄愍,有《熊襄愍公集》。

趙率教

趙率教「建奴勢大,遼東全境已被建奴侵占十之七八,關寧鐵騎雖強,但沒有足夠的軍餉何談保家衛國?何談收復失地?朝廷的官老爺啊,華夏危在旦夕!漢族即將面臨滅頂之災!不要在內鬥下去了!」

趙率教(1569年-1629年),字希龍,號明善,生於靖虜衛,即今甘肅省靖遠縣(當時屬陝西管轄),明朝將領,歷任總兵、左都督、平遼將軍。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率教中武進士,任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都司,為袁崇煥愛將。

寧遠之戰後,趙率教赴錦州經營關寧錦防線北段,並在寧錦之戰中堅守錦州,擊退後金的進攻。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初四日,在遵化(今屬河北)與後金貝勒阿濟格的大軍激戰,被左翼四旗及蒙古兵包圍,率教中流矢墜馬,力戰殉國。

何可綱

何可綱「敗就敗了,死有何懼?但我是漢人,我一生忠於大明,哪怕大明再昏庸在腐敗,但我依然是漢人,我的家就在大明,你祖大壽賣國投降建奴,我何可綱寧死不降!來吧,殺了我吧,想讓我給低賤的建奴下跪?做夢!」

何可綱(?-1631年),又作何可剛明朝遼東人是袁崇煥的部屬,任職寧遠道中軍,為人廉潔勇敢,具有良好的領導統御才幹,擅長安撫士兵。

何可綱先後於寧遠大捷、寧錦之戰成功守備寧遠城,備受袁崇煥推崇,與趙率教、祖大壽共為抗清三將。

於1628年清軍經蒙古入關侵犯明朝首都北京時,先大戰古冶鄉及雙望,接著營雙望諸山,之後收復永平。

何可綱於大凌河之役時,與祖大壽被清軍團團困死大凌河要塞,彈盡糧絕之際,仍然不願投降,最後於滿清諸將面前被祖大壽殺死。

滿桂

滿桂「大明待我不薄,做人要知恩圖報,皇太極率領9萬八旗大軍攻打北京,我是一個粗人,沒啥能耐,我能做的僅僅只是在北京城下和皇太極拚命,然後死在北京城下!」

滿桂(1594年—1630年),蒙古族(一說漢族),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明末抵抗後金的著名將領。

自稱祖籍山東兗州府嶧縣(今棗莊市)。

滿桂從小練習騎射,入伍後以軍功先後任總旗、百戶、守備。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後,逐漸嶄露頭角,歷任游擊、參將等職,天啟四年(1624年)署總兵銜,是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的明軍主要統帥,功勳卓著。

崇禎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630年1月28日),滿桂在保衛北京的戰鬥中壯烈殉國!

李定國

李定國「我是漢人,但是建奴卻來多我們的江山,妄想讓我們漢人當他們的奴才,為了子孫後代考慮,我要做的僅僅只是和滿清拚命而已,直到——死!!!」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或雲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陝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國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張獻忠發動陝北饑民起義,將少年李定國收為養子,改姓張(或雲十歲時為張獻忠所掠,養以為己子)。

從此,他跟隨張獻忠轉戰南北。

[1] 李定國成年後,勇敢善戰,為張獻忠所鍾愛。

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初,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

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陽)、靖州(今湖南邵陽),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

李定國七月初占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

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

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

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

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1] 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清軍吳三桂部十萬大軍進入緬甸,逼緬王交出永曆帝,未果。

次年,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帝縊殺,南明至此滅亡。

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在西南邊陲堅持抗清鬥爭17年的李定國於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臘(在瀾滄江以西)病逝,時年42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能挽救大明帝國之人並非袁崇煥

明末清初,大明帝國內憂外患,政權搖搖欲墜,明朝內部被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折騰的的焦頭爛額,不安內如何攘外,關外努爾哈赤的女真虎視眈眈。崇禎運氣背到極點,旱災頻發,農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明末名將盤點,你知道其中五個嗎?

1.李定國,南明乃至中華歷史上的絕代名將之一,他的一生,只能用悲恨相續,鞠躬盡瘁八個字來形容。滿清入侵中原,李定國率兵屢破清軍,連殺滿清四大漢奸王之首的孔有德和滿清敬謹親王尼堪。可惜的是,他的戰...

明朝末期能夠獨當一面的軍事人才們

說到明朝的末期,天下可謂是大亂。西邊有流寇作祟,東邊又有後金韃子覬覦。並且大明朝也一步步地「日暮西山」。而這時,明朝的軍隊將領們,有的為了平定天下,有的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各自行動著。接下來我們來...

論明朝滅亡原因 — 《大明劫》

昨天轉載了一篇《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明朝那些事》,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的瀏覽量,看來喜歡歷史的朋友不止我一個,那今天我們繼續聊聊大明朝。去年看了一部戴立忍跟馮遠征老師的《大明劫》,感概良多。有一些台詞讓...

明末民族英雄 崇禎是一個 魏忠賢為何上榜?

崇禎崇禎∶「朕登基之初,滿清乃大明心腹大患,朕不願大明億兆漢人子民淪落為滿洲人的奴才,祖祖輩輩為滿洲之奴,朕在此立下重誓,朕有生之間親盡全力對抗滿清,直到朕死之日!」崇禎,華夏最後一位正統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