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周瑜(一):只要有你在,世上沒有我們辦不到的事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人。
瑾、瑜,為美玉之意。
舒縣位於現在安徽省中部,是當年孫策與周瑜出生的地方。
《三國志・孫策傳》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咸向之。
孫策與周瑜十五歲時便已相識,義同兄弟,周瑜將宅第提供給孫策一家老小居住,對待孫策之母如同自己的母親。
這兩人年紀輕輕,在江淮一帶頗有聲名,當時孫策之父孫堅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周瑜的家世背景更為顯赫,父親周異任洛陽令,堂祖父兩代都是東漢太尉,可謂一時人傑。
江東雙璧
孫堅死後,孫策向周瑜道別,於江都守喪,後來投靠袁術,經過幾年累積自身實力,他看準了時機,藉口替袁術平定江東,興兵東渡。
《三國志‧周瑜傳》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
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
」
孫策至歷陽時,周瑜因探望叔叔丹楊太守周尚,正好在鄰近,孫策立刻寫了封書信過去,而周瑜也沒有辜負故人心意,立刻率眾前往。
一轉眼,兩人已經是二十歲年紀,多年不見,孫策這句話道盡了一切。
「吾得卿,諧也。
」只要有你在,世上沒有我們辦不到的事情。
孫策帶領孫堅舊部,原本只有五千多兵馬,並不能算是什麼勁旅,但與公瑾會合之後,周瑜資助船隻、糧草,兩人合力戰無不勝,一路攻克橫江口、當利口,破笮融、劉繇,揮軍吳郡,進占曲阿(今江蘇省南部)。
「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
卿還鎮丹楊。
」孫策向周瑜道,這時他手下士眾超過萬人,認為以此取吳郡、會稽,平定山越,已然不成問題,於是他自行向東南進軍,讓周瑜和周尚回去鎮守丹楊。
這是周瑜與孫策的第二次別離,這一別,又是數年。
《三國志・周瑜傳》瑜還。
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
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
遂自居巢還吳。
是歲,建安三年也。
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
在孫策正式向袁術宣戰之前,周瑜與周尚仍隸屬於袁術,袁術的大本營在壽春,他派袁胤取代周尚為丹楊太守,將周瑜、周尚調回壽春。
袁術欲以周瑜為將軍,周瑜推辭不就,請求當居巢長,袁術同意了;殊不知周瑜的心根本不在這裡,公瑾自願去居巢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距離孫策比較近── 於是,袁術二度縱虎歸山,先放走了孫策,後來又不小心放走了周瑜。
說起三國的慈善賭王,大家多半會想到把大好江山拱手讓人的袁紹,但袁術可不同意,這對兄弟雖然個性不合,卻有不少相似之處,兩人在任用人才上都有致命的問題,亦無法看清局勢,終於將一手好牌輸得精光。
袁術手中握有孫策、周瑜、魯肅等稀有卡片,其時形勢大好,對外拉攏呂布打劉備,一舉得逞,同時孫策在江東傳來捷報,連下三郡,袁術彷佛聽到了上天的聲音,於是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決定──自立為帝。
孫策正想找理由與袁術翻臉,這簡直就是神之助攻,孫策與廣陵太守吳景、將軍孫賁立時向袁術畫清界線,另一方面,周瑜早已看好地圖,帶著魯肅一同自居巢還吳,原本的盟友呂布也背棄袁術,四世三公的袁公路眾叛親離,且戰且逃,稱帝不滿兩年便吐血而死。
孫策討賊有功,為討逆將軍,封吳侯,當周瑜還吳時,孫策親自出來迎接,授周瑜為建威中郎將。
此時周瑜才二十四歲,與蕩寇中郎將程普、撫軍中郎將張昭的地位相若,後來又遷為中護軍、江夏太守。
孫策為周瑜建造官府、賜軍樂隊,封賞勝過當時眾將。
孫策知道身邊一票老部將心有不服,他站出來替周瑜講話:
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
如前在丹楊,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
孫策當眾宣示他們兩人的革命友誼,並強調多虧了周瑜與丹楊太守周尚的力量,當初才有興兵立業的基礎,這點賞賜根本不算什麼;儘管孫策這麼說,此時眾人不知道公瑾的本事,像程普這樣的沙場老將,自然沒有把周瑜放在眼裡。
此為後話,容後再敘。
且說周瑜與孫策,當兩人再次合力,果然無往不利。
孫策軍克皖城,攻破劉勛、擊退黃祖,可說是事業、愛情兩得意,這對英雄少年納國色天香的大橋、小橋為妻,可謂雙雙走上人生巔峰。
然而周瑜沒想到的是,此時距離孫策的大限,只剩下不到一年。
對周瑜來說,眼前的一切似是理所當然──這些事他早就和孫策約定好了,功成名就,迎娶美嬌娘,攻占江東六郡之地,他們的目標遠遠不只如此,鼎足江東,競逐天下,比賽才剛開始呢── 然而,孫策提前離場了。
歷史疑問
公元200年,孫策過世,年僅二十六歲。
《三國演義》虛構了「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一語,事實上,孫策臨終前,周瑜、程普、呂范等重臣都不在身邊,孫策欽點的顧命大臣只有張昭一個人。
《三國志・周瑜傳》五年,策薨,權統事。
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這段記載「將兵赴喪」四個字令人玩味,有人認為這是周瑜公然向孫權施壓,他原本不在顧命名單之中,卻藉故帶兵回吳郡,從此掌控朝政大事。
以此陰謀論延伸說下去,《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周瑜往後六年有何具體功績,他很可能根本不受孫權重用,直到曹操南下,孫權才想起這張王牌;當周瑜在赤壁立下大功,提出更為激進的二分天下之計,孫權卻只聽從魯肅的外交戰略,這是不是說明了孫權無法信任周瑜?甚至說周瑜有不臣之心呢?
當然,這種說法並非不可能,然而沒有支持這種理論的史料,頂多只能算是間接推論罷了。
說書人認為,說起周瑜與孫權的心結,或許有點像關羽和劉備的矛盾。
關羽、周瑜都是激進的主戰派,同樣有功高震主之疑慮,但我想他們只是與主上的戰略方針不盡相同,若說劉備、孫權是有意識地想要除掉關羽、周瑜,這種論述未免有些匪夷所思。
回歸史書,依《三國志・吳主傳》所言,孫權待張昭以師傅之禮,以周瑜、程普、呂范等為將帥,同樣說明了周瑜是孫權初期穩固政局的重要力量。
往後數年,張昭與周瑜輔佐孫權,一方面招攬人才、各令奉職,一方面建立與當地士族的合作,這些都是孫權得以站穩江東的關鍵。
若說這幾年間周瑜沒有太多表現,或許他正在等待──等待他人生中最輝煌的大舞台,赤壁之戰。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
歷史真實的周公瑾,是雄姿英發的公瑾,絕對不是輸給諸葛亮的那個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對三國歷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虛七實的描寫也迷惑了不少讀者對歷史真相的了解。三國荊州之爭中小說對周瑜的描寫,就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這是小說在人物刻畫上與歷史真...
第二十二章 鎖二喬!
卻說吳國太見吳候孫權疑惑不決,乃對吳候孫權說道:「先姊遺言說過:『你父孫堅臨終有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今周瑜與你兄長伯符掌管江東軍事,今何不請周公瑾前來問之?」吳候孫權聞聽吳國...
孫權的用人謀略:用人不疑信任諸葛瑾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策趁群雄逐鹿中原之際,繼承父業,開闢江東。後來孫策之弟孫權又繼承父兄基業,舉賢任能,確保江東穩定。他40歲稱吳王,48歲稱帝建立吳國,與曹、劉三分天下。孫權是用人高手,王夫...
東吳能撐到三足鼎立,這個人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非周瑜,而是他
提到江東名將,也許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周瑜,陸遜等五儒帥吧,但是在大家對周郎等人的稱讚聲中,卻有一位德高望重,智勇兼備的名將或許已經被大家所遺忘。他就是——東吳的三代老臣:程普。
在今天孩子讀高中的年紀 他已經威震半個中國
孫權(182-252年)及其父兄孫堅(155-191)、孫策(175-200),在三國英雄譜中,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與他們對應的是劉表父子。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周瑜不是孫策最好的兄弟嗎?可孫策平定江東時周瑜為啥不在身邊?
讀《十八路諸侯》,看最真實三國歷史孫策這個人,雖然年輕,但是風度儀表都沒的說,而且喜歡和人開玩笑,興情闊達,而且善於聽取別人意見,以至於三國志中這麼說「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可以看見小...
孫權的用人謀略:用人不疑信任諸葛瑾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策趁群雄逐鹿中原之際,繼承父業,開闢江東。後來孫策之弟孫權又繼承父兄基業,舉賢任能,確保江東穩定。他40歲稱吳王,48歲稱帝建立吳國,與曹、劉三分天下。孫權是用人高手,王夫...
遙想公瑾當年:除了娶小喬,年輕時周瑜還幹了點啥?(一)
觀史多年,如果要讓悅史君來選,最英雄輩出、盪氣迴腸的一段,還要數東漢末年到西晉建國之間的大三國時期。估計不少悅友跟悅史君一樣,都是從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
中國古代十大少年英雄(4):江左風流美丈夫的周瑜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原本是安徽廬江人。出生在士族大家,其父周異擔任過洛陽令,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從小就受過良好教育的周瑜尤其精通音律,江東老百姓有「曲有誤,周郎顧」誇讚之說。
孫策手下有一猛將,文才不亞於諸葛亮,武力不下於呂布,卻被雪藏
孫策手下有一猛將,文才不亞於諸葛亮,武力不下於呂布,卻被雪藏,他就是周瑜。孫策平定江東時,周瑜與孫策都是同在袁術手下聽差。孫策的身份是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事,袁術帳下的雜號將軍。袁術當時的後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