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改變了中國帝王的統治思路,也成為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可以說安史之亂徹底摧毀了唐王朝的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唐朝國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沒有恢復到以前所向無敵的地步,安史之亂持續時間超過漢朝時期的七國之亂,而且七國之亂一直沒有波及當時的天下中心「長安洛陽」地區,所以對大漢朝的國力影響不是很大,不一樣的是安史之亂幾乎摧毀了唐朝的所有經濟中心,不僅有首都長安(不僅安祿山的軍隊打過潼關荼毒關中平原,唐朝引狼入室讓吐蕃等少數名族吸幹了關中的一切民不聊生)地區變成人間地獄就連洛陽以東的新型經濟區也是百廢待興。

所以此後的唐朝即使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和能征善戰將軍也不可能回復唐朝前期的廣闊疆土了,只因為沒錢。

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一直忙著自保根基,國家最基本的中原和西川江南地區分崩離析不再屬於中央政府,唐朝一統帝國名存實亡,唐朝以後的宋朝歷代皇帝都在吸取唐朝滅亡的教訓,認為十個文官貪污不敵一個武將造反,從此直到明朝中原王朝很少在對外擴張,走向重文輕武偏安一隅的道路,宋朝唯一的擴張是宋神宗時期,由於王安石改革初見成效王安石的擴張思想得以左右朝廷大政方針,這才有了對西夏和吐蕃的擴張,但是王安石勢力曇花一現,隨著改革派的倒台司馬光將政治權利還給皇帝,宋朝又回到重文輕武的道路上來。

明朝更是害怕國內武將造反,朱元璋回復秦朝疆域之後就不再積極擴張了,他對唐朝滅亡的總結更為苛刻,不僅算盤否定唐朝積極擴張消滅敵人的國家策略,甚至對皇帝任用宰相培養權臣的做法也大為不滿,由此廢除了宰相官職,避免文官做大。

死前的朱元璋還立下遺囑把自己偏安一隅的思想固定下來,這就是所謂的丹書鐵卷,朱元璋把朝鮮、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三佛齊、勃泥等15國列為「不征諸夷」,並在《祖訓》中說:「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

」奉行的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對外國策。

可能有人會說明朝對蒙古的用兵,其實那只是一個小插曲,因為武將出身的「朱棣」即使明白文治武功會帶來很多叛亂的活害,但還是不可能阻擋他建功立業的夢想,再加上建都北京後需要為新都城創造安全的外部環境,因此朱棣上台不久就開始四面出擊開疆拓土,明朝的對外擴張也就很都是這個時候的結果,去的中國東北和內蒙古的控制權,此後明朝就回到了宋朝重文輕武不思進取的老路,舉例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在日本興兵入侵朝鮮時,他注意到的不是像唐朝武則天那樣乘機奪取朝鮮,而是派兵象徵性的保護這個附庸國,他真正注意的是當時寧夏地區的叛亂。

可見和宋朝一個樣。

正是由於安史之亂給歷代皇帝上了一課,就是眼光不能光集中在開疆拓土上,要時刻防備來自內部的威脅,就是那些封疆大吏的不臣之心,這也改變了以後一千多年的中國歷史。

而在此之前的王朝幾乎全都致力於開拓領土,漢朝的武帝為了擴充版圖幾乎耗盡國力,而劉秀也是東征西討的堅持統一每一塊中國土地。

後來的隋朝雖然是短命王朝但是眾所周知從楊堅到楊廣都是嗜殺成性的君王,楊廣不僅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還屢次發兵進攻西部的吐谷渾部落,開疆之心無一例外,一直到唐朝後期在李隆基心如死灰後中國王朝非我族類必吞只的豪情也死去了。

這都是安史之亂的副作用。

所以說安史之亂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