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一個文化鼎盛軍事孱弱的畸形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作者: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金戈鐵馬

個人認為,這首詞是辛棄疾所有詞之最。

倒不是藝術手法什麼的有多麼高超,對後世影響多麼大,或者其他。

只是從辛棄疾的一生來看,這首詞,尤其讓人潸然淚下。

23歲那年,他奉旨南歸。

南歸途中,合伙人耿京被殺死。

辛棄疾率領50人闖入50000人鎮守的金營,生擒叛徒,舉國震驚。

一直渴望抗金的他,此後的許多年裡,卻一直在「把欄杆拍遍」的喟嘆中度過。

這首破陣子,大概是他午夜夢回中,最希望過上的生活。

他本該是戎馬一生的英雄,而不僅僅是一個報國無門的文學憤青。

我讀宋詞比較多,對宋代歷史也略知一二。

所以,總是在想,如果辛棄疾生活在宋神宗的年代裡,是不是會更有用武之地一些?

然後,想起幾年前寫過的一段關於北宋時期的歷史。

現在再看看,只是一片唏噓。

歷史早已經隨著風煙逝去,後人也只是不負責任的高談闊論而已。

再怎麼義憤填膺,也終究只剩下一聲嘆息。

風煙如畫

提起宋代,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宋詞,然後是經濟,毫無疑問,宋代是一個經濟空前繁榮的朝代。

爾後是偏安一隅,軟弱無能。

在我的印象中,宋代像是一個文化經濟鼎盛軍事力量孱弱的早產嬰兒,孱弱多病。

一直以為,宋代和明代應該是兩個相互顛倒了的朝代。

明代強勢,有強大的軍隊,頑強的戰鬥力,完全不同於宋代的孱弱。

然而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明代的軍隊主要用於鎮壓倭寇,遠不如宋代的戰爭頻繁。

而宋代則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時代,處處彰顯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禮儀,一昧的退讓反而引來更加變本加厲的剝削,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從宋太祖陳橋兵變之後,一個嶄新的王朝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混亂的局面。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黃金定律。

在一片混亂中,北宋這個新生時代在一片期待聲中登場。

然後歷經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宋英宗趙署就到了宋神宗趙頊。

趙頊,只活了三十七歲。

史學家們對他的評價並不高,如同中國歷史上成千上百個皇帝一樣,只有一個廟號。

唯一使他發光的是王安石失敗了的變法,還是作為配角出現在歷史書上。

千里江山

宋代的積貧積弱使得他心力憔悴,只做了四年皇帝的趙署,早已失去重振大宋的信心。

趙署死後,年僅十九歲的趙頊終於可以完成年少時候的夢想,殊不知,這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變法失敗,自然災害,農民起義,諸多的壓力迫使這個年輕的皇帝一點一點的走向死亡,最終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宋太祖趙匡胤在登皇位之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

杯酒釋兵權,將領輪班制,流民湘軍制……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武將的發展,宋代重文輕武的風氣由此而來。

這一系列的制度在當時確實促進了發展,解決了流民,集中了君權。

但趙匡胤只能算是一代梟雄,而不是一個成功的霸主。

這就是武將為帝特有的悲哀。

因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忽略了長遠的發展。

可以說宋代成於太祖,敗於太祖。

時間證明,從他制定那一系列制度就註定了宋代的孱弱。

這一系列制度的弊病從宋真宗時代就開始顯現出來。

冗官、冗兵、冗費這三大弊病一直伴隨到宋代滅亡。

三大弊病的具體表現就是國庫空虛,官員閒置,邊防薄弱。

僅僅這些就足以讓宋代積貧積弱。

沒有一個時代可以沒有武將,而對武將的限制與鄙視是宋太祖這一生中犯得最大的錯誤。

他害怕黃袍加身的事件重演,卻忽略了外敵的入侵,也忽視了歷史的自然規律。

而過度的重用文人只會適得其反,文人,書讀多了,卻容易優柔寡斷,迂腐寒酸,只憑著幾篇華美的文章就能治國嗎?這種想法未免太可笑了。

有誰見過那些只知道吟詩弄弦,風花雪月,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上戰場殺敵?在這裡,我不是貶低文人,相反,我很敬重文人,但文採好,只能說明他是一個好的文學家,而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

在冷兵器時代有的時候力量比智慧更重要。

神宗時代,國庫空虛更為嚴重。

宋代的天災比較頻繁。

旱澇災害不斷,國庫竟然連幾十萬的賑災銀都拿不出。

皇帝大臣都為錢發愁。

這些不算,每年增加的湘軍,澶源之盟的納貢。

這些都讓宋代更加貧窮。

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王安石是一個改革家,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他主張大刀闊斧的徹徹底底的改革,忽略了大宋當時的狀況。

和熱血沸騰的少年皇帝一起,難免操之過急。

變法遭到韓琦,富弼,司馬光等人的反對。

甚至連後宮的曹老太太都公開站出來反對。

史書上說王安石變法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那恭喜你,你被史書帶到了誤區。

宋神宗時代已是積貧積弱,天災不斷,党項入侵,大遼虎視眈眈,可謂內憂外患。

在這種情況下,不變法也免不了被欺的命運,打仗要錢,天災要錢,納貢要錢……以前看到過這麼一則笑話,說的是宋神宗時候,官員的俸祿拖欠不發,到過年時,連體恤金都沒有,宋神宗的大殿里只點四支蠟燭,可見缺錢缺到什麼程度。

宋代,是一個典型的百姓有錢,國家沒錢的典範。

不改革,大宋也會滅亡。

而變法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神宗渴望建立漢武唐宗那樣的豐功偉績,這個十九歲即位的少年皇帝內心澎湃,想改變宋代積貧積弱的現狀。

為此神宗殫精竭慮,起用王安石,罷絀文彥博、韓綺、富弼、司馬光等保守派。

可以說王安石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宋神宗,王安石是激進主義者,不同於司馬光和文彥博的穩重。

王安石忽略了最基本的原理,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宋代百年的積貧積弱怎麼會在一朝一夕之間改變呢?變法的初衷是好的,但王安石變法有一個最大的漏洞就是通過官員之手來幫助百姓,這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王安石對宋代的大小官員就這麼有信心?當然變法失敗的結果就是加速了宋代的滅亡。

神宗算是一代明君嗎?對這個問題,我選擇沉默,明君的準則是什麼?開闊疆土?豐功偉績?造福百姓?

用我的觀點來說,神宗生不逢時,他的老祖宗宋太祖制定的那一系列政策到了他這個時代早已把這個國家弄的千瘡百孔。

趙頊已是回天乏力。

宋,成也太祖,亡也太祖!

英雄無覓

歷史早已經逝去,不管如何評析,都只是一家之言。

所以,如果辛棄疾能生活在北宋時期,同樣是一個偽命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