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千古偉人說諸葛亮是浪得虛名,你對這事怎麼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故事裡褒蜀貶曹的傾向很嚴重,尤其是把諸葛亮描述的更神人一樣。

那是因為自稱皇叔的劉備登基建國號「漢」,人們眼裡劉備、諸葛亮所領導的「蜀漢」是皇權正統。

實事求是講,諸葛亮真有那麼用兵如神嗎?

先不定論,且看諸葛亮做了什麼?

《隆重對》分析了天下諸侯割據大勢下,劉備想要逐鹿中原的指導意見,後來基本成為蜀漢國策。

聯吳抗曹、赤壁獻策。

分清主次矛盾,讓當時還弱小的劉備勢力有了繼續生存發展的機會。

智取荊州,使得劉備勢力有了根據地,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挺進四川,奠定了蜀漢立國的根基。

興修水利、整頓吏治、關注民生。

鞏固了蜀漢的統治基礎。

南征邊患,保證了政權穩定,也促進了轄區內民族之間的融合。

北伐曹魏,追逐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理想。

以上事跡,可以看出諸葛亮才華的確不俗。

但是人無完人,也聊聊他不足的地方。

其一,在跟曹操的戰爭中,蜀漢輸多贏少。

有名的赤壁之戰,主力是周瑜的水軍,蜀漢就是一助攻角色。

北伐的六出祁山則基本以失敗告終。

而諸葛亮南征是七擒孟獲,一路凱歌。

為什麼呢?

諸葛亮沒有認清蜀漢和曹魏在綜合國力上的差距。

經濟、軍隊等各方面指標被秒殺。

但是諸葛亮還是固執地六出祁山、繼任者姜維又繼承他的思想繼續九伐中原。

結果就是本就經濟落後的雲貴川地區,被戰爭耗盡了國力。

其二,諸葛亮不懂得或是捨不得放權,尤其是劉備死後,雖然沒有擅權的名聲,但是一人包攬了蜀漢的各種決斷。

自個兒事無巨細、親力親為,搞得自己命喪五丈原,也讓他人生的最後一次北伐半途而廢。

其三,諸葛亮在組織人事團隊和培養接班人問題上作為不咋地。

劉備和諸葛亮倆人都掛了以後,留下的人才大多不堪大用。

蜀漢亂象百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在馬謖和魏延的事情上,明顯二人為諸葛亮背鍋了,諸葛亮明知二人有問題還要使用。

假如他不是不識人,那麼他就是在坑人了。

最後,諸葛亮早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構想,但是後來卻一次次地北伐,為匡扶漢室這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一次次碰壁而不知返。

這就是戰略思想的不對了。

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這樣評價他:「司馬懿敵孔明之智」。

「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敬請關注,隨手點讚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憑什麼敢六出祁山進行北伐?

在眾所周知的三國故事當中,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曾經先後六出祁山,討伐魏國。但事實卻是曹魏政權的勢力,是遠遠超越蜀漢和東吳的。但是諸葛亮為什麼還敢六次派兵去討伐魏國呢?從三國時期的地圖上來看,曹魏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