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十大統帥排行榜,諸葛亮第二,第一名當之無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第十名:姜維
姜維,字伯約。
原是魏軍將領,諸葛亮北伐時歸降諸葛亮。
諸葛亮見他談吐不凡,謀略過人,非常器重他。
後來諸葛亮死後姜維開始領軍,費禕死後開始獨掌軍權,官至大將軍,繼續率領蜀軍北伐。
與鄧艾、鍾會等人交兵多次,鬥智鬥勇,總計大勝魏軍兩次,小勝三次。
司馬昭伐蜀時,姜維奮力守住了劍閣道,不料鄧艾率軍偷襲成都,劉禪投降,姜維殉國而死。
第九名:鄧艾、鍾會
鄧艾,字士載,三國後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文武雙全,精通兵法,又會治理內政,深得司馬懿器重。
司馬家族奪權後,多年在邊境抵禦姜維北伐大軍。
公元263年,他與鍾會一同率軍伐蜀,鄧艾率先攻進成都,劉禪投降,後被司馬昭猜忌殺死,被後世推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鍾會,字士季,魏國太傅書法家鍾繇之子,是三國後期魏國重要的謀臣之一。
參與制定了伐蜀計劃,並率軍參與攻打了滅蜀之戰。
早年平定諸葛誕叛亂,後來參與司馬昭伐蜀的軍事戰略計劃,被封為鎮西將軍。
公元263年,鍾會與鄧艾分兵攻打蜀漢,鍾會從劍閣道進攻,拖住了姜維大軍,讓鄧艾率先攻入成都,蜀國滅亡。
第八名:曹真
曹真,字子丹,曹操義子。
早年多次率軍大敗劉備,曹丕稱帝後任鎮西將軍,平定了張進叛亂。
曹丕死後受詔輔佐新帝曹叡,官至大將軍。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指揮魏軍進攻街亭,在萁谷伏擊了趙雲的斷後大軍,成功收復了隴西三郡。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堅守住了陳倉要地,諸葛亮久攻不下只能撤軍。
曹休死後接任朝廷大司馬,在伐蜀途中染病去世。
第七名:關羽
關羽,字雲長,劉備的結義兄弟,蜀國五虎上將之首。
早年跟隨劉備起兵征戰四方,曾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小說情節,正史未記載),劉備占領益州後奉命留守荊州,為緩解益州的壓力,提兵攻打樊城,發動了著名的水淹七軍之戰,嚇得曹操差點遷都避其鋒芒。
後來孫權違背盟約,聯合曹操夾擊荊州,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而亡。
關羽一生立下功勳無數,是三國第一大將(呂布死後),朝廷賜漢壽亭侯。
因他忠義無雙被後世譽為武聖,和聖人孔子齊名。
第六名:曹仁
曹仁,字子孝,自曹操起兵時追隨曹操打天下,為魏國的建立立下很過功勳。
早年曹操征戰袁紹時作戰英勇,奮勇殺敵。
官渡之戰中在雞落山戰勝袁紹大軍,袁紹滅亡。
赤壁之戰曹操兵敗後,曹仁率本部兵馬拖住了周瑜大軍,掩護曹操安全離去。
後鎮守樊城,及時擋住了關羽的進攻。
魏國建立後曹仁任車騎將軍,統領荊州、揚州全部兵馬,是曹操麾下能獨當一面的大將。
第五名:陸遜
陸遜,字伯言,東吳第四任大都督。
為孫權效力四十多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年,深得孫權器重。
深謀遠慮,忠心耿耿,被贊為社稷之臣。
早年隨呂蒙奪取荊州,時任副都督。
關羽被呂蒙殺死後,劉備大怒伐吳,連戰連勝,吳軍節節敗退。
陸遜臨危受命,拜大都督,統領東吳兵馬上陣抵抗劉備,在夷陵用火攻大敗劉備,一戰成名,挽救了東吳的命運。
後來多次率軍抵禦了魏國曹休的進攻,曹休兵敗身亡。
孫權稱帝後,封為上將軍、丞相,總領三公實事務。
第四名:周瑜
周瑜,字公瑾,年少就與孫策交好,21歲開始追隨孫策創業,南征北戰,平定江東,後來孫策被仇家刺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與張昭一起輔佐孫權。
公元208年,孫權和劉備結盟,周瑜率軍與劉備部聯合,在赤壁之戰中使用火攻大敗曹軍,是赤壁之戰的最大功臣。
後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210年病逝於軍中,年僅36歲。
第三名: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為人善於韜光隱晦,極為隱忍。
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輔佐過魏國三代皇帝。
早年為曹丕帳下謀士,曹丕稱帝後拜為御史中丞,著手實行「新政」,造到曹真的排擠,曹丕也一直防著他,不賦予他兵權。
曹真死後接替曹真成為魏國大都督,總領兵馬抵禦諸葛亮北伐大軍,與諸葛亮鬥智鬥法,以守為攻。
曹芳時代乘機奪權,架空魏帝的權利,成為魏國的實際掌權者。
第二名: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開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外交家、發明家。
早年躬耕於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時作著名的《隆中對》,出山輔佐劉備,拜為軍師。
蜀國能夠成為三分天下之一,得益於諸葛亮。
他出山後首先聯合東吳孫權一起抗曹,達成了孫劉聯盟。
和周瑜一起用火攻大破曹軍,打贏了赤壁之戰,削弱的曹操的力量,讓曹操統一天下的願望短期內不可能實現。
繼而占據荊州作為根據地,又攻下益州這一《隆中對》里的戰略要地,建立起了蜀國。
在劉備夷陵大敗病死以後,受白帝城託孤,盡心盡力輔佐後主劉禪。
六出祁山,北伐曹魏。
第一名:曹操
曹操,字孟德,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早年為朝廷的驍騎校尉,刺殺董卓失敗後逃出京城,開始起兵。
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戰役中擊敗郭汜李傕,救出天子劉協,開始「挾天子令諸侯」,以朝廷的名義征戰四方。
先擊敗呂布奪得徐州,又和劉備一起剿滅袁術。
指揮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擊敗袁紹,成為三國時期最大的軍閥。
後相繼消滅了劉表、馬超、韓遂等勢力,統一了整個北方,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去世後傳魏王位於曹丕,曹丕稱帝後,追諡曹操為魏太祖武皇帝。
盤點三國時的六大統帥人物,魏吳蜀各占兩席
三國時,能稱得上是頂級的統帥人物不多,小編認為,曹操、周瑜、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和姜維這六個人,可以稱得上是頂級的帥才。曹操:一代雄主,頭號的政治家,也是一號的軍事家。在三國前期,基本上是所向無...
三國歷史上文武全才的十大牛人
三國歷史上文武全才的十大牛人:《三國志》中有十大文臣之排名,也有十大武將之座次卻沒文武全才的,感覺有些遺憾所以寫此文,望各位愛好歷史的朋友品評(不含君主):一、張遼三國魏名將,隨曹軍征討,戰功累...
《三國演義》100位名將、名士、美女是怎麼死的
在談及三國英雄時,常會問一句他最後是怎麼死的。在此總結了《三國演義》中100位名人的十類死法。一些人在正史上的歸宿可能與演義有所不同,對此本文不做太多探討。一.戰死:華雄、孫堅、典韋、顏良、文丑...
武成王廟供奉的72位名將中,三國大將一共8位,沒趙雲也沒呂布
唐高宗在唐朝設置了一個武成王廟,裡面供奉的有72位名將,有一位主神是姜子牙,在他的兩邊一邊有五位名將,除此之外,在唐朝以前還有62位名將入選,凡是能夠入選到武廟的名將,都代表他有資格有能力擔任這...
三國里可以不知道諸葛亮,但你得認識這位!
在三國鼎立時期,蜀國有個謀士叫譙周,俗話說你可以不知道諸葛亮,但你不得不認識譙周。這話怎麼說呢?因為諸葛亮是蜀國建立的大功臣,在劉備託孤之後,對蜀國的大業也付出了很多,是忠臣的楷模,學習的榜樣。...
三國里的五個文武全才,五虎上將無一人上榜,第一死的太早!
三國中有才能的文臣和武將不計其數,而文武雙全之輩卻沒有幾個人,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三國中的文武全才,魏國兩人上榜,東吳兩人上榜,蜀國僅一人上榜!五.蜀 姜維
《三國演義》每回簡單概述,用極簡的字概述整本小說
第一回 漢朝末年,張角兄弟發動叛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踏上了保國安邦的道路。第二回 督郵故意刁難劉備,張飛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郵一頓。朝廷上宦官專權,大將軍何進立外甥劉辯為帝,掌握兵權...
日本人評價的三國名將,張飛、關羽墊底,呂布第二,第一齣人意料
日本人眼中的三國名將,可能讓中國人大跌眼鏡。作為另一個國家對中國古代人的評價,沒想到與中國人自己的評價出入那麼大。其中對三國實力派的十大武將的排名,就與中國人的看法相當的不同。像為大家所仰慕的劉...
誰是三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關羽難進前五,司馬懿屈居第三
在一些三國類型的遊戲里,通常會有這幾樣人物的屬性,例如武力、智力、政治、統率等等,而對三國武將的武力和智力排行,也有各樣的版本,基本上也是眾人熟知的一些謀臣猛將占據在榜上,如果在三國人物中以統率...
三國爭霸中,東吳最強的三大名將,一個比一個厲害!
翻開三國史,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即:曹操和劉備手下的統帥,和東吳孫權差不多是兩個樣!在軍制行,曹操和劉備沿襲了東漢,分前後左右四個將軍(最高大將軍,但漢獻帝還在,不好自立這一職位),但東吳通常有...
三國時期,魏國和蜀國在交戰的時候,為什麼感覺吳國掉線了一樣?
三國時期的時候,魏蜀吳三國之間,表面上是分足而立之勢,感覺是穩定的局面。其實,蜀國和吳國都非常清楚,魏國的國力是遠勝於自己的。並且一時的穩定,不是代表永久的,天下的大勢總歸是要統一在一起的。但...
三國十大謀士,郭嘉只排第三,司馬懿屈居第五,第二太有爭議了
第十名:法正 法正,蜀漢的『郭嘉』。東漢末年劉備部下重要的謀士。本為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提起劉備手下的第一謀士.很多人都會認為是諸葛亮.其實當時諸葛亮主要管理內政和籌措糧草,在劉備...
鍾會三路大軍滅蜀時,為什麼東吳沒有出兵呢?真相讓人無奈!
公元208年,劉表在荊州病故,其次子劉琮通過蔡氏的支持,贏過自己的長兄劉琦,成為荊州牧。當曹操大軍南下之時,劉琮在蔡瑁等人的勸說之下,舉荊州而降。曹操新得荊州,又有益州牧劉璋向自己示好,他一時間...
三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三次人事任命,曹操劉備都用錯,只有孫權用對
三國歷史是一部英雄的歷史,各路英雄競相創造著屬於自己的輝煌史。當然,有英雄的地方就少不了拜將封侯,因此,三國歷史同時也是一部人事任命史。在戰亂不斷的年代,知人用人甚為重要,三國也是如此。縱觀三國...
諸葛亮坑的最多的人是孫權?第五次北伐病逝前都還在坑!
(本文以《三國演義》為出發點,和真實歷史無關)三國時期的吳國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要比蜀國強大的多,僅次於魏國,既然是三國鼎立,魏國這麼強勢,吳國為了自身利益也只能和蜀國聯盟,不過憑良心說蜀國有點不地道。
三國28場重要戰役梳理,決定走向的並非只有官渡、赤壁、漢中之戰
黃巾起義(公元184-186年),對戰雙方為何進、張角,何進依靠眾多地方軍閥擊敗張角。討伐董卓(公元189-191年),對戰雙方為董卓、袁紹,董卓遷都長安,盟軍決裂,形成軍閥割據局面。兗州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