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司馬懿的奪權之路聊聊世家士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混戰,民不聊生,活在那個時代,要麼費盡心思偏安一隅保一家老小平安,要麼奮起直追建功立業。

相比吳蜀,魏國是建功立業的最好選擇。


當然了,老百姓是沒什麼選擇的,就算活得豬狗不如,那也是用盡了前面十輩子修來的福氣了。

可如果你出生在世家,很容易就成為了名士,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世家底子厚不厚,再看看自己的才華夠不夠。

如果你覺得都還可以,十分想去舒展志氣的話,不要去吳國和蜀國,一定要留在魏國。

蜀國就不用說了吧,彈丸之地,守成可以,想要再擴張那不是開玩笑嗎?蜀國雖然也有世家,但是蜀地被劉關張占領之後,基本上也他們什麼事了。

劉備靠「義」立國,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齊聚身邊,那是哥們兒義氣,大家像水滸英雄一樣聚在一起,哪怕被打得到處流竄都還死心塌地。

他們最讓人感動,值得樹碑立傳,但是卻不足以投奔和效仿,畢竟國家的強大靠的是制度和法律,而不是靠熱血和腎上腺素。

至於吳國,吳國確實是有世家基礎的,而且十分強大。

但是吳國的政權被牢固地掌握在孫家和江東四大家族手裡,彼此互相鬥爭非常激烈。

經濟上江南蠻荒,到處都需要開荒,人口又不足,與魏國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了。

整個國家越來越沒有一個統一的理想,人才也不足,大家比以前更想偏安。

吳國把很大精力放在開荒搞生產上,啊,感謝孫權啊!沒有他就沒有如今的江南啊!

但畢竟蜀國和吳國相比魏國來說,都像鄉下有錢的土豪大兄弟。

魏國的士族是翻天級別的。

一代梟雄曹操死後,子孫們和士族之間的鬥爭可以概括為:一代比一代慘。

司馬篡魏,其實並不是司馬懿鷹視狼顧賊子篡逆的故事,也不是一個功高蓋主主上猜忌不得不為的故事,它其實是一個士族面對新興起的曹氏宗族的打壓,集體反抗奪權的故事。

其實這些都在熱播劇《大軍師司馬懿》中有所體現。

為什麼司馬懿像烏龜一樣隱忍,各種裝病,朝野幾次被曹真曹爽獨掌,但是鍾會還是義無反顧地站在司馬這邊?難道僅僅是因為師生情誼?

鍾會

為什麼曹真抓司馬師的時候,廷尉滿寵甚至不惜辭官威脅曹真要接管司馬師?畢竟那時候司馬懿在政治角力中一直處於弱勢啊!

廷尉滿寵

再想想這部劇中司馬懿早期的故事,司馬家幾乎每次蒙難,都有鍾繇、荀彧等「世伯」幫助,為什麼?

因為他們是一夥的!士族由各種世家和名士組成,彼此之間縱橫交錯,是一個巨大的壟斷階級,幾乎左右著整個國家。

司馬家雖然不如荀氏、鍾氏、陳氏等有名氣,但是司馬家從司馬懿祖父司馬儁的時候,就已經和潁川(重要名士產地之一)名士們混在一起了,他是當年的潁川太守,司馬家早與各個家族都成為世交。

等到司馬懿在官場上浮浮沉沉幾度被託孤的時候,司馬已是士族中掌握權力的領袖之一了。

這樣再想想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一夜之間」突然到來的各種支持,就變得合情合理了。

書信聯絡

魏國簡直就是一個拚命依靠士族,然後又拚命鬥爭士族的國家。

曹操比較厲害,他選擇人才不太看是不是士族,他覺得還不錯的人,就都給機會試一試,也隱隱有壓制士族的舉措。

但是他能這麼做是因為他是曹操,他自己也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在世的時候曾經叮囑曹丕以後要善待士族,畢竟篡漢立國就靠他們了,再說他知道兒孫們的本事,鬥爭不過還可能送命的事還是別伸手了。

從他的這個舉措就看出連微微有壓制士族之嫌的曹操也非常明白士族的實力和重要地位,事實上,如果沒有士族,曹操自己也發展不起來。

在漢末的時候,最早推薦曹操出來當官的人是司馬防(司馬懿之父),對曹操來說,那是一個起點。

爭爭鬥斗一、二十年,他成為了一個比較有實力的小軍閥。

可是從小軍閥到大梟雄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個重要的轉變,在曹操首次打徐州前後。

在《大軍師司馬懿》中,荀彧以死要做漢臣,曹操想念荀彧哭得死去活來,為什麼?其實曹操本來也是一個重感情的人(真的!),但荀彧在曹操的一生之中分量之重,沒有幾個人能夠比較。

荀彧就是那個讓他從小軍閥變成大梟雄的人。

當然這過程中還有荀彧以外的無數人,可是對曹操來說,荀彧是一個起點,是一個雪中送炭,並陪伴了一生起伏的人。

荀彧自盡,曹操痛哭

基本上,曹操早期的謀士班底到齊,這裡面每個人都很厲害。

潁川是大禹的龍興之地,歷史悠久,這個地方世家和名士特別多,他們隨便說句話都可能上達天聽,轉眼間天下皆知。

而荀氏是潁川士族翹楚,他帶著一票人在曹操微末的時候去投奔,代表著從此一大票士族認可了曹操這號人,曹操開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了。

等到毛玠提出讓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以後,曹操已經徹底「名正言順」了,他和其他那些趁亂興兵的軍閥不一樣,他是「奉天子之命討伐亂臣賊子」。

不管皇帝心裡多麼不甘心,君臣之間多麼口蜜腹劍,曹操多麼跋扈,只要皇帝對天下人說:「曹操是奉我的命令。

」一瞬間就給曹操的攻擊防禦力加了一百萬點。

在古代,名正言順到底有多麼重要,大家都懂。

荀彧,字文若

哪怕是後來曹丕稱帝建魏,雖然事實上是怎樣大家都明白,但魏國是接受了漢朝正統國君禪讓的,法理俱在,曹丕還把漢獻帝封了王養得好好的,做足了樣子,所以理論上,魏國是合理合法的正統國家。

而吳蜀……地方土豪?藩鎮割據?亂臣賊子?

作為三國時期最發達的魏國,它的人口比吳蜀兩國加起來還多,兵力也比吳蜀兩國加起來要足,而在經濟上,那時全國的經濟中心都在北方,南方屬於蠻荒之地。

啊,感謝劉備和孫權的開荒啊。

魏國繼承了漢朝的政治遺產,接收了漢朝官員,以正統國家自居,以收復吳蜀為統一目標。

由於明確的自我定位和一致的目標,國家在人才選拔制度、屯田制度、軍隊戰線制度上都擁有明確的規劃。

再加上朝中官員都是自漢朝就出任官員,業務嫻熟,干起活來駕輕就熟。

而國中名士繁多,像潁川這樣的名士產地都在魏國境內,所以也大多數進入了魏國的朝廷。

在民生上,曹丕和曹叡都有恢復社會秩序,安定平民的舉措,曹丕甚至還力主恢復儒學,整個國家已經非常像一個正常的國家了。

而軍士上,魏軍兵力充足,將領作戰經驗豐富,打敗了羌胡聯軍,還再次打通了絲綢之路(曹真領導的)。

這是一個正統國家蒸蒸日上的樣子,蜀吳都差得很遠。

曹叡的葡萄

但當然了,與魏國軍士、經濟和外交上的成就相比,魏國的政治是十分亂套的。

畢竟當時三國都亂套,魏國也一定要趕上這個流行啊。

在曹操手下工作過的那些世家士族們,被曹丕重視提拔,這畢竟是沒辦法的事,安邦定國都靠他們呢。

對於他們的撫恤和任用,一方面迅速充實了魏國的人才,魏國的發展把其他兩國遠遠甩在了後面,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士族的極度膨脹,士族本來在漢末就是足以影響天下的力量了,而到了曹魏時代,他們簡直要逆天了。

曹操是那樣一個梟雄,他當然誰都不放在眼裡了,想殺誰就隨便殺。

曹丕比不上曹操,但怎麼說也是從小跟著曹操南征北戰的,就算受點委屈,但是搞定這些人也還OK噠,但是曹叡怎麼辦?一個小屁孩懷揣夢想驟然登基,面對的都是左右朝局的功臣長輩,他一沒德行讓他們甘心屈服,二沒本事直接奪權。

但好在曹叡也是個天縱英才的小朋友,他拚命提拔宗親外戚,不斷讓他們爭鬥,從而為自己增加政治砝碼。

當然了,這很有用。

不得不說,曹叡同學玩兒的特別棒!

曹叡

可是曹芳就徹底哭死了。

士族勢力龐大尾大不掉,而宗親慾望大增又躍躍欲試,曹芳小朋友還什麼都不懂呢,就徹底淪為了吉祥物,再也別想君臨天下了。

在曹芳一朝,司馬懿和曹真的角力,其實就是宗親和士族在名義大BOSS皇帝同志啥也hold不住的情況下彼此之間的廝殺。

由於司馬懿隱忍不發,此時實際BOSS是曹爽,曹爽雖然和皇帝不是一條心的,但是畢竟是宗親,雖然他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一派宗親手裡,但是他無論如何都一定要讓魏國姓曹,這是他的底線。

魏國的爭鬥變成了以曹爽為首的宗親集團和士族集團的鬥爭。

如劇中所演,曹爽一黨,從上台開始就一直在處心積慮地考慮怎麼限制司馬懿和司馬背後的士族們,可惜,宗親雖強,但還是不能和士族比。

世家士族們幾百年來互相糾纏,盤根錯節,首尾相連。

強君在側的時候,他們已經忍氣吞聲不少時間了,現在強君不在了,他們還能再忍?

高平陵政變

據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司馬懿死之前和兒子們說的。

很多人認為,這裡面的「民」指的就是士族,反正肯定不能是現代意義上的老百姓。

那個年代殺伐決斷,老百姓命如草芥,靠老百姓的心得天下,那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但是士族就不同了,綜上所述,尤其是在魏國,士族簡直推翻了主君,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事實上即使是在曹魏,每當司馬懿的權力高一些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都是照顧士族,他提拔了不少「人才」呢。

可以說隋唐之前的朝代,和我們印象中的「封建社會」相距甚遠,隋唐以後士族沒落,科舉興起,每個朝代都做一番改革加強皇權,一直到了明清,封建社會才變成我們認為的封建社會的那個樣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軍師聯盟》精彩演繹司馬懿一生

《軍師聯盟》的兩部作品我都追著看,非常喜歡這兩部作品。吳秀波的演技可以說把司馬懿這個人物給演繹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大呼精彩。個人看這部作品,除了對三國歷史的喜歡,更多的是對司馬懿這個能和諸葛亮匹敵...

看三國後期曹氏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斷送掉政權的

眾所周知,曹操是三國時期一代梟雄,一手建立起來的魏國是最有希望結束三足鼎立、完成國家一統的政權,他一生都認為他的敵人只是吳和蜀,其他人都不配稱英雄。但曹操萬萬沒想到,在他死後短短45年,他的謀士...

末世梟雄司馬懿,我們能從他身上學習到什麼?

英雄有兩種,打出來的和忍出來的。打出來的英雄生猛亮麗,如項羽,然秋後軋帳,常不及忍出來的英雄收益廣大,如劉邦。在漢末三國,若曹操、諸葛亮算前一種,劉備和孫權就屬後一種,司馬懿更是後者中的翹楚,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