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篡權,卻無曹氏和大臣的反對,原因很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

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

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

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

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曹爽,是魏國名將大將軍曹真的兒子,父親是一等一的能手,兒子卻不是那種能有多大本事的人。

曹芳即位時候曹爽還能恭謹有加,與司馬懿共商大事,到後來丁謐勸唆,變成了大權獨攬,一個人大權獨攬後,他的很多壞習慣就會暴露,甚至把郭太后簽到永安宮,這種事都能讓一個臣子做出來,可想而知當時他的權利能有多大,心能有多傲。

等到出兵跟蜀軍對打,前面被王平打敗,費禕有將部隊駐紮起來,困住他,打了打敗仗丟了許多人馬,為日後滅蜀又添加了阻礙,因為士氣被打散,畏蜀如虎的士兵如何去打蜀國?

就在這個關頭,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爽,一個人掌控大權,在當時所有人心中基本都是認同,除了曹爽的死黨智囊桓范之類的人,連蔣濟都幫助他,支持他,可想而知司馬懿在朝中的人氣是很高的。

究其原因,還是曹丕此前所埋下的雷。

曹丕篡漢建魏,面對文武英才濟濟的兄弟子侄們,心理十分怯懦,這可能與爭儲時對他造成的心理陰影有關。

所以他雖因循漢制,封建同姓王侯,但卻對他們採取了極其嚴厲的防範政策,力圖阻止末強害本、尾大不掉,危及他摘脈子孫皇位的現象發生。

因為曹丕太害怕自己的兄弟跟他爭天下,也許是有後遺症吧,與曹植的爭奪中使其被曹操打壓的太過火,所以在他繼位後,所有封王者立馬前往封地就位,活動範圍還規定不得越方圓30里,不得進京,還在這些封地王候身邊安插監候官,因為曹魏宗族勢力過度的被打壓,導致司馬氏亡魏建晉的時候,都無宗氏起兵反抗。


在曹操時代,曹操喜歡啟用寒門弟子,唯才是用,對士族,既利用,也打壓、而曹丕父子就逐漸拋棄了這優點,對士族開始大面積啟用,信任。

甚至在國家的選官政策上,曹丕通過了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人才選用上完全向士族傾斜,導致門閥統治興起,甚至連與曹氏宗親關係最好的夏後氏,都開始由宗親向門閥轉變。

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的時候,除曹爽的死黨智囊桓范之類的人,連高柔、蔣濟、陳泰這些老臣都幫助他,支持他,可想而知,當時的司馬懿影響力多大。

在曹丕之後,本還有曹真、曹休、夏侯尚這樣的人才,手握重兵。

可是,等到曹休,曹真一死,曹氏第三,就再也沒有出現傑出的人才了。

可以說曹氏這一族的人才,大都不長命啊,只要還有一人在,司馬懿也沒有那麼順利了。

最典型的曹爽兄弟,可以說高平陵政變的時候,有著最佳的機會起兵反抗司馬懿,但是卻「駑馬戀棧豆」,不聽桓范話,選擇了投降,最後被司馬懿定逆不道的罪名,並全部處死、滅三族。

軍權在握的他們,連皇帝都在手上,卻最起碼的反抗都沒有,自然就沒有其他人反抗了。

雖然,後來出現了淮南三叛,但是終究並非主流反抗勢力,而且都是外姓起兵,並非曹氏嫡親,最後還都失敗了。

此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代魏稱帝,改朝換代,司馬家的晉國開始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魏亡國之因,論及根源,或許還在曹操這裡

曹魏亡國原因自然很多,若論及根源,或許還在曹操這裡。曹操崩於洛陽後,魏國出了點內亂。曹丕還是很有手段的,安撫宗親士族,妥善處理彰、植,鎮壓了一些小的反叛,穩住了局勢和王位。曹丕在那篇文采斐然而又...